技術進步對工業(yè)碳排放強度的作用機制及空間特征研究——基于面板分位數回歸的實證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02-04 09:28
工業(yè)碳排放是中國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提高工業(yè)技術能減少工業(yè)CO2的排放。本文采用面板分位數驗證技術進步對工業(yè)碳排放強度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技術進步的系數為負且顯著,在50%分位數表現出"凹陷"點;技術進步與對外開放和城市化的交互作用為負且顯著;技術進步對降低工業(yè)碳排放強度的作用呈中部、東部、西北、東北減弱趨勢,東西部地區(qū)擴大對外開放,能降低工業(yè)碳排放強度;加入地理空間權重后,除25%與50%的分位數水平外,其余系數均為負,地理距離權重系數要低于技術溢出空間模型。最后,從增加新能源比例、加大低碳技術研發(fā)投入、避免陷入技術路徑依賴以及因地制宜制定符合當地技術水平政策4個方面提出對策建議。
【文章來源】:企業(yè)經濟. 2020,39(08)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8 頁
【文章目錄】:
一、引言與文獻綜述
二、理論分析與計量方法
(一)理論分析
1. 技術進步與碳排放。
2. 行業(yè)結構變動與碳排放。
3. 碳排放的空間變化。
(二)變量與數據
1. 被解釋變量:
2. 解釋變量:
3. 控制變量:
4. 數據來源。
三、實證分析
(一)面板分位數實證結果
(二)在交互作用下的面板結果
(三)分地區(qū)下計量結果
(四)穩(wěn)健性檢驗
四、空間視角的討論
五、研究結論與對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1.技術進步降低工業(yè)碳排放強度。
2.技術進步與對外開放的交互作用顯著降低碳排放強度。
3.技術進步作用存在地區(qū)顯著差異。
4.空間溢出的作用顯著。
(二)對策建議
1.逐步降低化石能源,增加新能源使用比例。
2.加大低碳技術研發(fā)投入。
3.提升技術需避免技術路徑依賴。
4.“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地區(qū)提升技術水平的政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應對氣候變化關鍵技術創(chuàng)新差異的時空格局——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例[J]. 馬志云,劉云.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 2017(09)
[2]能源稟賦與技術進步對中國碳排放強度的空間效應[J]. 張翠菊,張宗益.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 2015(09)
[3]技術進步、產業(yè)結構變動與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經驗分析[J]. 劉殿蘭,周杰琦. 科技管理研究. 2015(09)
[4]技術創(chuàng)新、技術引進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J]. 唐未兵,傅元海,王展祥. 經濟研究. 2014(07)
[5]中國區(qū)域工業(yè)碳排放空間計量研究[J]. 肖宏偉,易丹輝.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 2013(08)
[6]基于投入產出分析的中國碳排放足跡研究[J]. 孫建衛(wèi),陳志剛,趙榮欽,黃賢金,賴力.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 2010(05)
[7]中國經濟發(fā)展中碳排放增長的驅動因素研究[J]. 王鋒,吳麗華,楊超. 經濟研究. 2010(02)
[8]中國碳排放影響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動研究[J]. 宋德勇,盧忠寶.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 2009(03)
本文編號:3018094
【文章來源】:企業(yè)經濟. 2020,39(08)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8 頁
【文章目錄】:
一、引言與文獻綜述
二、理論分析與計量方法
(一)理論分析
1. 技術進步與碳排放。
2. 行業(yè)結構變動與碳排放。
3. 碳排放的空間變化。
(二)變量與數據
1. 被解釋變量:
2. 解釋變量:
3. 控制變量:
4. 數據來源。
三、實證分析
(一)面板分位數實證結果
(二)在交互作用下的面板結果
(三)分地區(qū)下計量結果
(四)穩(wěn)健性檢驗
四、空間視角的討論
五、研究結論與對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1.技術進步降低工業(yè)碳排放強度。
2.技術進步與對外開放的交互作用顯著降低碳排放強度。
3.技術進步作用存在地區(qū)顯著差異。
4.空間溢出的作用顯著。
(二)對策建議
1.逐步降低化石能源,增加新能源使用比例。
2.加大低碳技術研發(fā)投入。
3.提升技術需避免技術路徑依賴。
4.“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地區(qū)提升技術水平的政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應對氣候變化關鍵技術創(chuàng)新差異的時空格局——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例[J]. 馬志云,劉云.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 2017(09)
[2]能源稟賦與技術進步對中國碳排放強度的空間效應[J]. 張翠菊,張宗益.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 2015(09)
[3]技術進步、產業(yè)結構變動與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經驗分析[J]. 劉殿蘭,周杰琦. 科技管理研究. 2015(09)
[4]技術創(chuàng)新、技術引進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J]. 唐未兵,傅元海,王展祥. 經濟研究. 2014(07)
[5]中國區(qū)域工業(yè)碳排放空間計量研究[J]. 肖宏偉,易丹輝.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 2013(08)
[6]基于投入產出分析的中國碳排放足跡研究[J]. 孫建衛(wèi),陳志剛,趙榮欽,黃賢金,賴力.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 2010(05)
[7]中國經濟發(fā)展中碳排放增長的驅動因素研究[J]. 王鋒,吳麗華,楊超. 經濟研究. 2010(02)
[8]中國碳排放影響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動研究[J]. 宋德勇,盧忠寶.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 2009(03)
本文編號:30180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301809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