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經濟論文 > 房地產論文 >

跨文化視角下的英漢房地產廣告語篇對比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8-03-20 09:55

  本文選題:英漢房地產廣告 切入點:及物性 出處:《天津商業(yè)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在現(xiàn)代社會中,特別是在市場經濟高速發(fā)展背景下,廣告作為一種大眾化的商務語篇大量涌現(xiàn),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層面并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影響,成為了商家和消費者傳播、獲取商品信息的重要來源。但是廣告是商品經濟發(fā)展的產物,它不僅要遵循自身的語言特點,而且也要考慮文化因素的影響,所以如何創(chuàng)造出可以讓目標受眾接受的廣告是一個難題。 本文采用了韓禮德的及物性系統(tǒng)和霍夫斯泰德的價值維度對40篇房地產廣告統(tǒng)計分析,中英廣告各20篇。及物性體現(xiàn)了語言運用于意識形態(tài)的緊密聯(lián)系,,它包含三方面的內容:過程、參與者和環(huán)境成分。本文將對過程分配和參與者的類型進行分析,找到英漢房地產廣告的表達差異。 首先是思維上的差異,中國文化主張主觀性駕馭客觀事實,客觀事實主觀化,自然人文化,著重于人的主觀看法,強調主觀作用及其重要性。這種思維方式在廣告語言上的體現(xiàn)就是使用了較多的心理過程的運用及某些內涵意義豐富的參與者。而西方文化的思維方式則是理性的,客觀的,所以在英語房地產廣告中,關系過程占有很大的比例,強調客觀的平實的描述。 其次是價值體系的差異。此文主要運用了霍夫斯泰德的價值維度,而集體主義和個體主義是中西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同時高低權利差距反映在中美廣告語言中,其表現(xiàn)形式為中文廣告有明顯的權力崇拜的痕跡,而美國的廣告則極力追求人人平等。 最后是語境對語言運用的影響。到目前為止,霍爾的高低語境理論最具影響。高語境文化中人際溝通主要是通過信息之間的前后聯(lián)系或大量隱含信息。而低語境文化中的交際依靠顯性的直接的表達。這也很好的解釋了,在漢語廣告中,參與者的省略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更頻繁。 總之,本文力求從及物性系統(tǒng)對廣告語言本身做出分析歸納,以了解中英兩種廣告語言的特點,同時,通過對比語言差異,揭示廣告背后的文化根源。
[Abstract]:In modern society, especially in the context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dvertising, as a popular business discourse, has emerged in large numbers, which has penetrated into all aspects of social life and has had an impact on people's daily life.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ource for merchants and consumers to spread and obtain information on commodities. But advertising is the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odity economy. It should not only follow its own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take into account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factors. So how to create ads that can be accepted by the target audience is a problem. This paper uses Halliday's and transitivity system and Hofstedt's value dimension to analyze 40 real estate advertisements, 20 in Chinese and 20 in English, and materiality reflect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ideology. It consists of three aspects: process, participant and environ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cess assignment and the type of participants, and finds out the differences in the express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real estate advertisements. The first is the difference in thinking. Chinese culture advocates subjective control of objective facts, subjectivization of objective facts, culture of natural persons, and emphasis on people's subjective views. It emphasizes the subjective role and its importance. This mode of thinking is reflected in the use of more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and some participants with rich connotations in advertising language, while the way of thinking in western culture is rational and objective. Therefore, in English real estate advertising, the process of relationship occupies a large proportion, emphasizing objective and realistic description. Secondly, the difference of value system. This paper mainly uses the value dimension of Hofstede, while collectivism and individualism are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t the same tim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igh and low rights is reflected in the advertising language of China and America. Its manifestation is the Chinese advertisement has the obvious power worship trace, but the American advertisement diligently pursues the everybody equal. Finally, the influence of context on language use. So far, Hall's theory of high and low context has the greatest influence. In high context cultur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s mainly through the backward and backward connection of information or a large amount of implicit information, while communication in low context culture depends on explicit and direct expression. In Chinese advertisements, the ellipsis of participants appears more frequently. In a word, 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an analysis and induction of advertising language itself from the system of materialit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advertising languages,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reveal the cultural root behind advertising by contrasting language differences.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商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H315;H15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關麗娜;從語用前提對稱看等值翻譯[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2 劉勃;索緒爾及其現(xiàn)代語言學思想試評[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2期

3 譚姍燕;;主位推進模式與作為聽力材料的人物介紹語篇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04期

4 劉旺余;;委婉語跨文化研究[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5 魏月紅;會話含義的語用闡釋[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6 武斌;交際教學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7 周茹薪;論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文化滲透[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8 高紅云;注重語音教學 提高學生語言能力[J];華東冶金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9 楊東芳;漢英雙關語的語義文化對比及翻譯策略[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10 譚穎沁;;影響語言變異的社會因素[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孫麗;吳小梅;;Meaning and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三輯)[C];2008年

2 于偉昌;;漢譯外來語言學術語標準化的必要性及其原則[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四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3 陳叢梅;;雙語詞典中的“辭格”和“語域”問題[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五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4 周紅紅;;文化特色詞與雙語詞典[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5 張毓瑾;;教學大綱與外語教學[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邱凱端;;英漢廣告語言特性與廣告圖文隱喻初探[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李卓丹;;英漢稱贊語和應答中的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鄧崢云;;運用語域理論分析時事新聞報道的文體特征[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黃菁菁;;包涵文化語義的句子的翻譯模式探微[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10 呂曉倩;;從功能語法中級階與語言元功能的角度分析教師課堂語篇[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穎玉;基于語料庫的歐化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龍金順;英語寫作修辭的符號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包桂蘭;基于EPG的蒙古語標準音協(xié)同發(fā)音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1年

4 海淑英;吉爾吉斯語中的俄語借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周小玲;基于語料庫的譯者文體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6 王青;基于語料庫的《尤利西斯》漢譯本譯者風格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7 鄭燕平;論全球背景下語篇翻譯的原則[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8 韓淑英;《都柏林人》人際意義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9 楊勁松;零度課程設計[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10 紀蓉琴;主體間性視閾下的譯者元語篇意識構建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丹;語言學術語漢譯規(guī)范化研究[D];南昌航空大學;2010年

2 李瑞芹;英漢多義詞“手”的認知研究及其對英語詞匯教學啟示[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3 楊會;非英語專業(yè)研究生中介語僵化現(xiàn)象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4 于娜;政治演講中主位及主位推進模式分析[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宋秋蓮;會話策略視角下的贊美語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徐玉華;《蠅王》人際意義的功能文體學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尹劍波;《老人與!芳捌錆h譯本中的語篇連貫性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8 王凝慧;從功能對等角度論商標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宋宛蓉;關聯(lián)理論框架下《紅樓夢》隱喻翻譯的效度[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張一帆;從功能對等理論看中西翻譯思維差異[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63856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fangdichanjingjilunwen/163856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981fb***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