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yè)教育的“復魅”之旅——基于技術的歷史與哲學考察
本文選題:職業(yè)教育哲學 切入點:技術哲學 出處:《職教論壇》2015年2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職業(yè)教育在現(xiàn)代化的轉型中出現(xiàn)了異化,它深陷在工具化、手段化的泥潭,使得其至今尚未獲得足夠的尊重。其原因無疑復雜而多重,但更深的原因在于技術的異化及對其貧瘠的認知。只有在同技術歷史與邏輯的對話中,祛除技術異化,將技術從"工具"的牢籠中掙脫出來,開啟技術本身富含的精神資源,職業(yè)教育才有可能擔負起未來的國家使命,真正回歸其"教育"的本位。
[Abstract]: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been alienated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ization. It is mired in the quagmire of instrumentalization and instrumentalization, which has not yet received enough respect. The reasons are undoubtedly complex and numerous. But the deeper reason lies in the alienation of technology and its barren cognition. Only in the dialogue with the history and logic of technology, dispel the alienation of technology, break technology out of the cage of "tools", and open up the spiritual resources rich in technology itsel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likely to shoulder the future national mission and truly return to its "education" standard.
【作者單位】: 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yè)教育與終身教育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2014年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當代技術哲學新進展與職業(yè)技術教育哲學研究”(編號:14YJC880006),主持人:陳向陽
【分類號】:G71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趙汀陽;;教育為了什么?[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9年02期
2 潘懋元;;船政學堂的歷史地位與中西文化交流——福建船政學堂創(chuàng)辦140周年紀念[J];中國大學教學;2006年07期
3 陳春鳴;陳寒鳴;;科學與中國的近代化——論晚明清初到清末民初的科學思潮[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4 喬瑞金,李晚蓮;技術實踐中文化價值觀的理論意義——兼論A.佩斯的技術實踐價值觀[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4年04期
5 葛勇義;陳凡;;現(xiàn)象學視野中的技術創(chuàng)新[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年06期
6 陳向陽;;論當代技術教育的四種可能進路——基于米切姆技術概念框架的啟示[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1年10期
7 戚其章;從“中本西末”到“中體西用”[J];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01期
8 吳國盛;;技術釋義[J];哲學動態(tài);2010年04期
9 錢旭鴦;;當前技術話語的塊莖學分析——加拿大卑詩大學歐萊利教授訪談[J];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明;;生態(tài)危機與社會主義的構建——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構建理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2 黃穎;;文學形態(tài)與媒介變革——對網(wǎng)絡文學的檢視與評估[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3 孫道遠;福斯特農(nóng)村教育思想對農(nóng)職教立足“三農(nóng)”的啟示[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4 劉胡同;;從“現(xiàn)實的個人”到“自由個性”——論馬克思視野中的終極關懷思想[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5 詹先明,徐德明;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意義、特點及有效實施[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6 張仁玲,蔣毓舒;文明方式的轉變與科學發(fā)展觀[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7 張哲;劉融;張冰洋;;論我國農(nóng)村生活垃圾處理問題的對策——基于中日垃圾處理之比較[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2年10期
8 王端慶;學習貫徹《職業(yè)教育法》推進高職教育的有序發(fā)展[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9 曹世華;法律信仰的語境與定義[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10 劉知國;;《印度之行》中的東西方“文化交往”[J];安徽商貿(mào)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孫斌;張艷芬;;當自然遭遇無所不在的鏡頭——視頻技術時代的生態(tài)學與馬克思主義[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9)[C];2011年
2 國土資源職業(yè)教育研究會課題組;向東;徐明;粟顯進;徐文;黃華明;;國土資源行業(yè)在我國職業(yè)教育改革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研究[A];國土資源行業(yè)在我國職業(yè)教育改革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研究[C];2011年
3 粟顯進;吳尚忠;趙胤淳;鄧玉喜;梁孟光;曾學清;;改革開放以來國土資源行業(yè)教育改革發(fā)展與現(xiàn)狀分析[A];國土資源行業(yè)在我國職業(yè)教育改革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研究[C];2011年
4 劉忠權;;對城市弱勢群體“話語政治”的一種探討——以Z市某街區(qū)廣場毛澤東話語角為例[A];2011廣東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地方政府職能與社會公共管理論文集[C];2011年
5 郭金鴻;;道德責任與構建和諧社會[A];“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公共文明論壇文集[C];2007年
6 秦越存;;解決現(xiàn)代西方倫理危機的實踐哲學進路[A];中國倫理學三十年——中國倫理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7 高顯宏;;高職高專機械類專業(yè)開展CAE課程教學內(nèi)容研究[A];第五屆中國CAE工程分析技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8 李紅衛(wèi);;從學生視角看職業(yè)教育吸引力的個案研究[A];2009年首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9 吳虹;;技術創(chuàng)新的社會政治引領與控制問題研究[A];“青年科學家創(chuàng)新與社會條件支持系統(tǒng)”課題研究論文集[C];2006年
10 智笑;;STS—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重構[A];全球化視閾中的科技與社會——全國科技與社會(STS)學術年會(2007)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白雪峰;當代中國大學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D];遼寧大學;2010年
3 徐晨;盛宣懷近代化思想與官督商辦模式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謝宏忠;基于文化多樣性視野的大學生價值觀導向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周志群;美國社區(qū)學院課程變革與發(fā)展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傅建安;20世紀中國文學都市“巫女”形象論[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7 孫余余;人的虛擬生存與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任相梅;張煒小說創(chuàng)作論[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楊春花;論信仰對于社會秩序的價值[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10 高連福;孔子與馬克思的人學思想及其會通[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鳳蘭;湖北民族地區(qū)職業(yè)教育現(xiàn)狀分析與發(fā)展對策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趙文靜;奧康納的雙重危機理論及對我國生態(tài)社會建設的啟示[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崔淑芳;高清海人學理論探析[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付憲杰;我國民辦高等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9年
5 劉昌頂;以人為本的哲學視角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6 焦燕星;日本中等職業(yè)教育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丁鳴;論人類發(fā)展的生態(tài)文明向度[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袁慧英;基于市場需求導向的財經(jīng)類高職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9 張菲菲;技術現(xiàn)代性困境與出路[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10 趙龍陽;高職院校與校辦企業(yè)產(chǎn)學研合作辦學模式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陳寒鳴;民主與中國的近代化——從思想文化方面所作的歷史省察[J];天津社會科學;1997年03期
2 趙建軍;技術本質特性的批判性闡釋[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年03期
3 夏保華,陳昌曙;簡論技術創(chuàng)新的哲學研究[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年08期
4 喬瑞金;張秀武;劉曉東;;技術設計:技術哲學研究的新論域[J];哲學動態(tài);2008年08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萬長松,陳凡;走向多元化的俄羅斯技術哲學[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2 肖小云 ,田木;精心結撰的精品力作——評《技術哲學》一書[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3 劉大椿;;關于技術哲學的兩個傳統(tǒng)[J];教學與研究;2007年01期
4 萬仁松;;兩種技術哲學劃分的困境與反思[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20期
5 易顯飛;;論兩種技術哲學融合的可能進路[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6 林慧岳;丁雪;;技術哲學從經(jīng)驗轉向到文化轉向的發(fā)展及其展望[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年04期
7 洪嘯濤;開展馬克思主義技術哲學的研究[J];江淮論壇;1985年04期
8 舒英;;邊緣學科中的認識科學與技術哲學[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5年02期
9 洪嘯o,
本文編號:16345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1634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