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成長的生活體驗研究
本文關鍵詞:兒童成長的生活體驗研究
【摘要】:兒童作為一個自然人,始終生活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世界之中,這是一個毋庸置疑、不言自明的前提。同時,兒童個體的成長和發(fā)展無時無刻不來自于對這個生活世界的直觀體驗,F(xiàn)象學“回到事情本身”的哲學態(tài)度啟示我們回到那個尚未為被概念化的,保留所有全部的生動和豐富的充盈的生活世界中,直觀兒童成長和教育發(fā)生的本源形態(tài)。馬克思·范梅南與巴斯·萊維林合著的《童年的秘密——秘密、隱身和自我的重新認識》一書,以秘密體驗的研究開啟了這樣一種對于教育情境中對兒童內心生活體驗的關注。我們得益這種研究的啟示,但同時也看到,兒童的生活世界不僅是“家庭、廚房、街道”的私人空間,也不僅是“閣樓、洞穴、棚屋”的隱秘世界,而是隨著兒童生活的逐漸延展走向“學校、教室、操場”公共空間和開放世界。本研究旨在關注兒童在學校生活作為一個公共社會場域對于兒童的成長體驗以及教育學意義。在此意義上,本文試圖以現(xiàn)象學哲學和杜威教育成長論作為主要的理論依據,收集、描述并呈現(xiàn)中小學生學校生活的生活體驗故事,為重新理解兒童成長尋找一些理論依據和操作路徑。為此,本文將從以下四部分展開論述: 緒論部分:基于自身的成長困惑及專業(yè)學習的理論視角提出研究的問題,綜述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礎上構建理論框架。介紹本研究的方法論及方法——生活體驗研究。 第一章:兒童成長的教育學理論建構。本文基于對胡塞爾生活世界理論的理解,強調回到兒童的生活世界意味著回到那個正在發(fā)生著的、活生生的、主體間相互的、共同擁有并體驗著的意義世界。同時,杜威關于教育即生長的相關論述啟示我們兒童成長的可能性與必要性,需要來自于他人和學校的本質幫助;诖苏J識,我們得知,學校生活對兒童成長不可替代的作用,即是正在“發(fā)生”和師生之間共同面對和擁有的意義世界對兒童個體個性化與個體社會化的影響。所以,教育首先并首要地與教育情境有關——因為正是教育情境使教育的發(fā)生和真正發(fā)生成為可能。其次,真正的教育就是它剛剛“發(fā)生”時的樣子,豐富的內心體驗,微妙的情感交流,任何抽象化和概念化都將破壞它原生態(tài)所具有的豐富和生動。 第二章:兒童成長的生活體驗故事。在上述理論探討的基礎上,本文指出生活體驗的本質——一種活的體驗及其教育學的意義,并以一種描述的方式呈現(xiàn)了大量真實的兒童在學校中生活的體驗故事,由此展現(xiàn)親子之間:愛與規(guī)訓;師生之間:喚醒與照亮;同伴之間:合作與競爭的一個個真實的教育情境和體驗故事。 第三章:引孩子走在“成人”的路上。對兒童生活體驗的研究既是發(fā)展學校教育的邏輯起點,又對當下學校教育的批判和反思具有極大的意義和價值。成長始于家庭——體驗愛與規(guī)訓;“教師替代父母”——體驗喚醒與照亮:恰同學少年——體驗休戚與共的同伴關系。 結語:為學校教育如何重構和改善兒童成長環(huán)境提供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兒童 兒童成長 生活世界 生活體驗
【學位授予單位】:首都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G610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緒論8-24
- 一、研究緣起8-10
- 二、研究意義10
- (一) 理論意義10
- (二) 實踐意義10
- 三、文獻綜述10-18
- (一) 關于“學校生活”的相關研究10-14
- (二) 關于“生活體驗研究”的相關研究14-18
- 四、基本概念18-21
- (一) 兒童18-19
- (二) 兒童成長19
- (三) 生活世界與生活體驗19-20
- (四) 兒童成長的生活體驗20-21
- 五、研究方式21-24
- 第一章 兒童成長的教育學理論建構24-35
- 一、人在世界中生活24-26
- (一) 生活世界是一個正在發(fā)生的奠基世界24-25
- (二) 生活世界是一個主體間共同體的意義世界25-26
- 二、生活世界理論視域下的學校生活26-30
- (一) 正在“發(fā)生”的學校生活幫助兒童的個體完善27-28
- (二) 師生共同面對的意義世界幫助兒童個體社會化的發(fā)展28-30
- 三、回歸生活世界的“兒童成長”30-35
- (一) 未成熟性:兒童成長的可能性30-32
- (二) 依賴性、可塑性:兒童“可教育的潛能”32-33
- (三) 教育即成長:兒童成長的環(huán)境33-35
- 第二章 兒童成長的生活體驗故事35-76
- 一、親子關系:愛與規(guī)訓35-45
- (一) 情境:兒童眼中的父母35-42
- (二) 問題與討論42-45
- 二、師生關系:喚醒與照亮45-65
- (一) 情境:兒童眼中的老師45-61
- (二) 問題與討論61-65
- 三、同伴關系:關心與合作65-76
- (一) 情境:孩子眼中的同伴65-73
- (二) 問題與討論73-76
- 第三章 引孩子走在“成人”的路上76-82
- 一、成長始于家庭——體驗愛與規(guī)訓76-77
- (一) 愛的回應——我在這兒,你可以呼喚我76-77
- (二) 愛的規(guī)訓——邀請你來到我們的世界77
- 二、“教師替代父母”——體驗喚醒與照亮77-79
- (一) “心向著孩子”——教師成為真正的教育者78
- (二) “愛的實踐”——教師作為引路人78-79
- (三) 教學機智——教師作為反思者79
- 三、恰同學少年——體驗休戚與共的同伴關系79-82
- (一) 關系與幫助——形成學校良好的公共氛圍80
- (二) 學會共同生活——構建合作而非競爭的校園環(huán)境80-82
- 結語82-85
- 一、傾聽孩子的聲音,回應孩子的呼喚82-83
- 二、為孩子提供一個健康成長的精神家園83
- 三、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83-85
- 參考文獻85-88
- 后記88-89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田友誼;教育研究:走向生活體驗——馬克斯·范梅南教育學研究方法論探微[J];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2 王振林;現(xiàn)象學運動中的交互主體性理論統(tǒng)觀[J];長白學刊;1994年03期
3 王攀峰,張?zhí)鞂?讓教育研究走向生活體驗[J];教師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4 唐榮德;;論學校生活中學生發(fā)展的實現(xiàn)[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5 王鑒;;論教育與生活世界的關系[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6 徐江寶;徐娟;;不道德的學校生活及其德育影響[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1年02期
7 蔡春,易凌云;在“境遇”中“生長”——論杜威的倫理與道德教育思想[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年03期
8 劉潔;現(xiàn)象學教育學著作中的故事[J];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9 寧虹;;實踐-意義取向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J];教育研究;2005年08期
10 余清臣;;交互主體性與教育:一種反思的視角[J];教育研究;2006年08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胡春光;學校生活中的規(guī)訓與抗拒[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田小紅;學生課堂生活方式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4年
2 趙子涵;學生學校生活的社會學分析[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3 李興軍;備戰(zhàn)中考:H校初三年級學生學校生活狀況的社會學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4 付靜;師生關系在根本上是教育關系[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5 劉麗榮;教育總是擁有生活的形態(tài)[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9266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yejy/926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