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用核心觀學前言語教育淺論
[Abstract]:Preschool speech education involves the basic problems of the whole Chinese education, but in the current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debate is still widespread. At present, the idea and operation mode of advanced education, which is eager for quick achievement and instant benefit, has some harm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four sub-systems of linguistics: pronunciation, semantics, grammar and pragmatics, the West emphasizes the core position of grammar, while most of the current dominant thoughts in China tend to take semantics as the core and pay attention to pronunci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developmental sequence of grammar does not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pragmatics in children's speech acquisition. The author holds that pragmatics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honology, semantics, grammar and pragmatics, especially in the speech acquisition of preschool children: pragmatics is the fundamental motive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speech ability; It is the basic way to develop children's speech ability and the ultimate criterion to measure children's speech ability. Taking pragmatics as the core to guide speech education can well link with and integ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nunciation, semantics and grammar, and also embody the people-oriented educational aim. In the early stage of learning, we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re role of pragmatics in children's speech acquisition, and we can use the principle of "good", "good" and "good" to determine the educational strategies of each stage of pre-school speech education. Finally, on the role of father in preschool speech education, the proper use of the organizational form of speech education in the semester, the cultivation of good language habits, and the education of early literary factors, Some specific problems in preschool speech teaching, such as early literacy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ries to make his own judgment and elaboration based on the pragmatic core concept and the principle of "good use and good use" mentioned above.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4
【分類號】:G610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宋昕;欒紅;;程度副詞修飾名詞問題淺議[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2 張巨文;語用與教學:“上而下”路徑實施的幾點看法[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3 曹志正;高考語用題命題走向及應對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2005年09期
4 王暉;;關于漢語語法特點幾種說法的檢討[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5 劉松泉;;現(xiàn)代漢語復疊式中的“BBAA”考察[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6 袁牧;;英語主謂一致的原則與應用[J];英語知識;2006年08期
7 譚茗兮;;論圖式理論在高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的運用[J];考試周刊;2007年16期
8 林大岳;;從2007年浙江卷的一個語用新題型看2008年高考語用題的備考方向[J];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7年12期
9 任妍彥;;距離象似性對英語教學的啟示[J];韶關學院學報;2007年11期
10 梁麗;;空語類PRO與主語省略的辨析[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8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姜廷惠;;新《婚姻法》語用質疑[A];語言與法律研究的新視野——語言與法律首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2 周鳳岐;;漫談符號和跨文化交際[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1年年會論文集[C];2001年
3 黃彩玉;;動詞“整”的語法、語義和語用思考[A];語言學論文選集[C];2001年
4 張華;;淺析“再見”和“拜拜”[A];語言學論文選集[C];2001年
5 薛育寧;;作強調表現(xiàn)的片假名語的語用功能[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3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6 王美娟;;矛盾修辭法的語言學研究[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7 吳學輝;;說“好個N!”[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8 陳冀青;馮保初;李曉紅;;創(chuàng)建規(guī)范開放的語用環(huán)境[A];學報編輯論叢(第十集)[C];2002年
9 趙明慧;;再談“在+NP+VP”及相關句式[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10 周明強;;歧義的形成與消解的認知分析[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教育部語用司和語用所召開工作交流對接會[N];語言文字周報;2009年
2 教育部語用司;教育部語用司召開“中華經(jīng)典誦讀”工作研討會[N];語言文字周報;2008年
3 潘涌;獨立的母語評論:積極語用教育觀的要義[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4 李松邋黃潔;語用性文章不署名符合慣例不侵權[N];法制日報;2008年
5 教育部語用司;教育部語用司舉辦漢字應用水平測試培訓班[N];語言文字周報;2008年
6 懷化市精神病醫(yī)院心理衛(wèi)生中心 楊司佼;責罰孩子有學問[N];湖南科技報;2003年
7 教育部語用司;教育部語用司組織研討漢字應用水平測試試點工作[N];語言文字周報;2008年
8 王邵文;學習規(guī)范漢語的好幫手[N];中國郵政報;2003年
9 王登峰;教育部語用司司長致中國語文現(xiàn)代化學會會議的賀信(節(jié)錄)[N];語言文字周報;2006年
10 周正兵(中央財經(jīng)大學);暢銷書概念的語用辨析[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艷;現(xiàn)代漢語“是”字結構與語用量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2 左進;二十世紀美國女劇作家自我書寫的語用文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徐陽春;關于虛詞“的”及其相關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4 侯國金;語用標記等效原則[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5 陳曼君;惠安方言動詞謂語句研究[D];暨南大學;2005年
6 阮氏秋荷;現(xiàn)代漢語同位短語的多角度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7 辛宏偉;3-6歲維吾爾族兒童漢語語言發(fā)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陳楚芬;面向泰國漢語教學的現(xiàn)代漢語“了”的考察[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9 武氏河;現(xiàn)代漢語語序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10 亓文香;漢語典故詞語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魏斌;語用核心觀學前言語教育淺論[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2 徐強;夸張和低調的英漢對比研究[D];蘇州大學;2001年
3 陳彬彬;關聯(lián)理論與語用翻譯[D];安徽師范大學;2002年
4 張曉霞;英語同詞反義詞理解的優(yōu)選關聯(lián)闡釋[D];西南大學;2011年
5 屈文斌;會話協(xié)調——交際的過程是互動的動態(tài)協(xié)調過程[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6 宋靜;間接言語行為的解讀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7 石興慧;關于“V著AP”[D];延邊大學;2003年
8 林齊倩;介引處所的介詞短語“在NL”[D];蘇州大學;2004年
9 歐慧英;同義介詞“從”和“由”的對比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10 劉立成;漢語唯一性范圍副詞的研究與應用[D];吉林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30115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yejy/2301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