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梁漱溟的情志教育思想
本文關鍵詞:論梁漱溟的情志教育思想
【摘要】:情志教育是與知識教育根本不同的一種教育。與知識教育相比,梁漱溟認為"情志教育更是根本的",其目的是"著眼一個人的全生活而領著他去走人生大路"。梁漱溟把情志看作生活本身,把情志教育看作對生活的調(diào)順和培養(yǎng)。梁漱溟的情志教育主要包含情感教育與道德教育。梁漱溟通過對情志教育之論述,向現(xiàn)代教育提出了相當重要的課題,同時提供了重要的解答思路。
【作者單位】: 南京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關鍵詞】: 情志教育 知識教育 情感教育 道德教育
【分類號】:G40-092
【正文快照】: 梁漱溟是20世紀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與社會活動家。梁漱溟的教育思想是以生命哲學為基礎的。他認為,生命有個體與社會之分,人們要認識生命,就需要找到一個切入口,以溝通個體生命與社會生命,這個切入口便是教育。個體生命、社會生命與教育交織在一起。一方面,個體生命的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朱小蔓;情感是人類精神生命中的主體力量[J];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余吉生;論網(wǎng)絡時代高校畢業(yè)生思想工作的著眼點[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2 謝立中;“現(xiàn)代性”及其相關概念詞義辨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3 賈可卿;梁漱溟鄉(xiāng)村建設實踐的文化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4 秦海瀅;論明代鄉(xiāng)村教化的發(fā)展歷程[J];北方論叢;2004年02期
5 張云昊;;從前現(xiàn)代到現(xiàn)代——共同體變遷的內(nèi)在邏輯及其啟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6 劉生全;;論教育場域[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年01期
7 王成兵,吳玉軍;虛擬社會與當代認同危機[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8 張義兵;社會學視野中的網(wǎng)絡教育[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9 趙孟營;;組織格局:抽象社會中的社會組織[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10 陶芝蘭;王歡;;信任模式的歷史變遷——從人際信任到制度信任[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美鳳;先秦儒家倫理思想研究[D];西北大學;2001年
2 盧凌宇;論冷戰(zhàn)后挑戰(zhàn)主權的理論思潮[D];外交學院;2002年
3 常晉芳;網(wǎng)絡哲學引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4 張軍;人的發(fā)展的歷史形態(tài)及其當代意蘊[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5 劉君栩;資本與生產(chǎn)力關系的哲學審視[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6 閻光才;識讀大學:組織文化的視角[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7 岳龍;現(xiàn)代性境域中的傳統(tǒng)[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8 婁立志;論目前我國教育的主導價值[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9 凌宏彬;鄧小平理論研究:一種權變的方法[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10 孫相東;地緣政治學的性質(zhì):一種多維視角分析[D];中共中央黨校;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宋青霞;論法律價值理念及其塑造[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2 王子華;陳獨秀民主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2年
3 黃厚石;會展與城市[D];南京藝術學院;2003年
4 章永輝;網(wǎng)絡與人的發(fā)展[D];河北師范大學;2003年
5 張秀坤;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性的消長——論中國近代留學生的現(xiàn)代性特質(zhì)[D];河北師范大學;2003年
6 邱忠信;建國初期黨對知識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7 劉靜;鄉(xiāng)村教育中的文化使命[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8 史曉明;刑法的契約解說[D];華東政法學院;2004年
9 王紅艷;作為群體存在的農(nóng)民工地位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10 謝錦霞;現(xiàn)代教育的合理性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石美萍;體驗:道德教育之本真所在[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2 吳先伍;理性與情感:亞里士多德與孟子倫理思想的差異[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3 孟維杰,王冬艷;情感教育憂思與方略[J];北方論叢;2001年03期
4 劉寶存;;理性主義與功利主義大學理念的沖突與融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5 楊魁森;論生活的意義[J];長白學刊;2004年02期
6 張楊;;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研究綜述[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7 高偉;體驗:教育哲學新的生長點[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3年04期
8 黃云龍;;我國社區(qū)教育的嬗變、發(fā)展態(tài)勢及其實踐策略[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9 吳遵民;關于對我國社區(qū)教育本質(zhì)特征的若干研究和思考——試從國際比較的視野出發(fā)[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年03期
10 潘斌;;論教育回歸生活世界[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陳霞;孔子“詩教”思想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根;;德國總統(tǒng)呼吁對青年進行全面教育[J];教師博覽;1997年10期
2 郭元祥;;新課程背景下課程知識觀的轉(zhuǎn)向[J];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04期
3 侯應南;;《劉子》論述人才與教育[J];國土資源成人教育;2000年02期
4 宋學欣;;“為學”與“為道”:教育的終極關懷辨[J];基礎教育;2009年07期
5 曹飛彥 ,秦志強;尋找教育的“另一半”[J];青海教育;2003年03期
6 牛正蘭;;知識教育與信仰危機[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7 ;文摘[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2期
8 顧金玲;;“知書達禮”思想初探——試評《弟子職》教育思想[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9 鄺爾安;;教育成就人才[J];今日教育;2010年Z1期
10 鄧宓姝;;知識教育與發(fā)展智力之我見[J];早期教育(教師版);1985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齊榮景;;不背九九乘法表會怎樣[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一卷)[C];2005年
2 龍穎;;學校、家庭、社區(qū)一體化育人方法探析[A];畢節(jié)地區(q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研討會文章選集[C];2006年
3 張廣安;;淺析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A];“改革開放與心理學”學術研討會——湖北省暨武漢心理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張嵐;王俊麗;張秀蘭;;西城區(qū)校長預防艾滋病知識、態(tài)度教育前后效果評價[A];中華預防醫(yī)學會兒少衛(wèi)生分會第六屆全國學術交流會、中國健康教育協(xié)會學校分會第三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4年
5 竇洛英;;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的研究[A];河南省學校管理與學校心理研究會第十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鄔國揚;;試論素質(zhì)教育與教師素質(zhì)[A];電子高等教育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7 張良才;;禮教傳統(tǒng)與當代青少年的禮儀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姚靜薇;;試論小學心理咨詢室的功能[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青少年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八屆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9 張新紅;程崇倉;;淺析青少年思想教育[A];河南省學校管理與學校心理研究會第十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5至6歲獨生子女知識面認識能力及家庭教育狀況的調(diào)查[A];中國心理學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及建會60周年學術會議(全國第四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上)[C];198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韓曉娣;走出“純知識教育”誤途[N];中國改革報;2004年
2 鐘程發(fā) 馬弋惠 李聞華;學校家庭社區(qū)“無縫對接”[N];鎮(zhèn)江日報;2008年
3 李墨龍;社會學校家長 救救教育[N];聯(lián)合時報;2006年
4 冰啟;那些天真爛漫去哪里學習堅強的理由[N];東方早報;2008年
5 岳瑛 文強;鄰水:暑期學生安全事故早防范[N];廣安日報;2008年
6 本報記者 高明;我市多方培育青少年精神食糧[N];巴中日報;2009年
7 冀教;冀州多措并舉確保學校安全穩(wěn)定[N];衡水日報;2009年
8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熊丙奇;知識測試第一,想象力呢?[N];廣州日報;2010年
9 本報記者 劉先琴邋通訊員 袁瑞清;引導青少年快樂成長[N];光明日報;2007年
10 袁軍 閆文學;思想高度重視 采取積極措施 全力做好疾病防治工作[N];延安日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靖國平;教育的智慧性格[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2 曾東;教育與人的現(xiàn)實生命[D];吉林大學;2008年
3 顧月琴;日常生活變遷中的教育[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盧良月;改進知識教育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2 劉國艷;知識批判及對知識教育改革的啟示[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3 周志平;個人知識與知識教育[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4 張世隆;知識主義教育批判[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5 王海福;知識教育在基礎教育中的地位[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6 蔡芳;現(xiàn)象學教育學視野下的知識教育[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7 武旭晶;活知識的本質(zhì)和形成[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8 張穎;我國學校公民教育內(nèi)容體系建構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9 劉建江;杜威以學生為中心德育主體觀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10 陳潔;聾;顒訚B透式性教育隱性課程體系建構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8301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830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