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P在信息技術教師信息素養(yǎng)評價中的應用研究
本文關鍵詞:ANP在信息技術教師信息素養(yǎng)評價中的應用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信息素養(yǎng) 多指標綜合評價 網絡分析方法 信息技術教師 指標權重
【摘要】: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信息技術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而合理有效的評價能夠激發(fā)評價對象的內在動力。因此,依據(jù)什么樣的標準來評價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就直接關系到信息技術教師信息素養(yǎng)能否有效提高,進而影響到教育信息化的進程。 本文在深入分析國內外信息素養(yǎng)評價指標體系以及多指標評價方法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用網絡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來構建信息素養(yǎng)評價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以往信息素養(yǎng)評價模型的局限性,即只注重指標在某一特定準則下的權重而忽略各指標元素之間的相互依賴。本文選用ANP方法考慮到了各評價指標元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可以更準確地確定各指標的相對權重,以期為信息技術教師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側重點提供參考。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在深入研究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和綜合分析、學習國內外信息素養(yǎng)及其標準的基礎上,針對信息素養(yǎng)內涵的廣泛性和特定性,確定ANP方法作為信息技術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分析評價工具。詳細介紹了AHP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驟,并分析了構建ANP網絡模型的方法和確定指標權重的具體步驟。 (2)通過分析信息素養(yǎng)的內涵及其層次性,針對信息技術教師的特點,總結出信息技術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內涵、各主指標之間的邏輯關系,并構建出信息技術教師信息素養(yǎng)評價指標的層次結構。接著,就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與教育教學理論之間的聯(lián)系進行詳細的闡釋。 (3)借鑒以往提出的信息素養(yǎng)各指標元素的影響關系和評價體系,結合AHP/ANP的方法原理,建立基于ANP的信息技術教師信息素養(yǎng)網絡評價模型,該模型由4個主指標、13個二級指標、30個三級指標以及指標間的相互關系組成。 (4)依據(jù)ANP網絡評價模型和專家、學者對信息素養(yǎng)各指標元素相對重要性的判斷,得出主指標和次指標元素間的判斷矩陣并對其列歸一化處理,把每一個歸一化的判斷矩陣按塊組合構成無權重超矩陣。為了得到相對準確的權重,我們引入了權重超矩陣的概念,把無權重超矩陣按塊加權即得到權重超矩陣。最后,為了使各指標元素的權重趨于穩(wěn)定,對權重超矩陣用ANP分析工具(Super Decisions)進行運算得到極限超矩陣,取該矩陣的一列即可得出各指標元素的綜合權重。 (5)作為計算機專業(yè)出身的信息技術教師,雖然比其他學科的教師擁有更扎實的信息技術理論知識,但是由于自身職業(yè)的特點,從得出的指標元素綜合排序權重發(fā)現(xiàn)信息道德的權重達到了0.2321,可見信息道德教育在信息技術教師信息素養(yǎng)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最后,根據(jù)信息技術教師自身的專業(yè)優(yōu)勢和建立的評價模型的要求,探討了通過自我培養(yǎng)的方式提高信息技術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策略。
【關鍵詞】:信息素養(yǎng) 多指標綜合評價 網絡分析方法 信息技術教師 指標權重
【學位授予單位】:河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G434;TP399-C1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錄8-11
- 第一章 緒論11-19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及意義12-16
- 1.2.1 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現(xiàn)狀12-13
- 1.2.2 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研究現(xiàn)狀13-16
- 1.2.3 本研究的意義16
- 1.3 研究內容及方法16-19
- 1.3.1 研究內容16-17
- 1.3.2 研究方法17-19
- 第二章 網絡分析法的理論研究19-29
- 2.1 AHP 方法概述19-24
- 2.1.1 建立層次結構模型19-20
- 2.1.2 構造判斷矩陣20-22
- 2.1.3 層次單排序和一致性檢驗22-24
- 2.1.4 層次總排序及其一致性檢驗24
- 2.2 ANP 方法介紹24-26
- 2.2.1 構建網絡模型24-25
- 2.2.2 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25-26
- 2.3 小結26-29
- 第三章 信息技術教師信息素養(yǎng)評價指標體系29-39
- 3.1 信息素養(yǎng)及其內涵29-31
- 3.1.1 信息素養(yǎng)的層次性29-30
- 3.1.2 信息技術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內涵30-31
- 3.2 信息技術教師信息素養(yǎng)指標體系的建立31-36
- 3.2.1 構建指標體系的原則31-32
- 3.2.2 構建信息技術教師信息素養(yǎng)評價指標體系32-34
- 3.2.3 指標體系的解釋34-36
- 3.3 小結36-39
- 第四章 ANP 在信息技術教師信息素養(yǎng)評價中的應用39-49
- 4.1 ANP 網絡模型構建39-40
- 4.1.1 建立層次模型39
- 4.1.2 構建網絡模型39-40
- 4.2 ANP 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40-48
- 4.2.1 建立超矩陣與加權超矩陣40-46
- 4.2.2 計算極限超矩陣權重46-47
- 4.2.3 結果總排序及分析47-48
- 4.3 小結48-49
- 第五章 提高信息技術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對策和建議49-53
- 5.1 引言49
- 5.2 自我培養(yǎng)的可行性49-50
- 5.2.1 當前信息技術教師培訓的現(xiàn)狀49
- 5.2.2 信息技術教師自我培養(yǎng)的可行性49-50
- 5.3 信息技術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自我培養(yǎng)50-52
- 5.3.1 優(yōu)化、提高信息技術教師的知識和能力及結構50-51
- 5.3.2 提升信息技術教師的教育教學技能51-52
- 5.4 小結52-53
- 第六章 總結和展望53-55
- 6.1 論文的總結53
- 6.2 不足與展望53-55
- 參考文獻55-59
- 致謝59-61
- 攻讀學位期間的科研成果61-62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慶石;統(tǒng)計指標間信息重迭的消減辦法[J];財經問題研究;1994年01期
2 郭朝明;;信息化時代信息素養(yǎng)的內涵與培養(yǎng)[J];電化教育研究;2007年11期
3 崔金玲;呂會聰;陳繼超;;基于ANP的師范生信息素養(yǎng)評價模型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5期
4 王錚;;談建立評估指標體系的綜合回歸法[J];教學與管理;1988年03期
5 李慶華;張景生;李娟;;Blog與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自我培養(yǎng)[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7年10期
6 戴西超,張慶春;綜合評價中權重系數(shù)確定方法的比較研究[J];煤炭經濟研究;2003年11期
7 何湘藩;;關于“三力”建標法與最優(yōu)評價指標體系[J];數(shù)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3年07期
8 張洪洋;信息素養(yǎng)教育研究述評[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9 王碩平;用數(shù)學方法選擇社會經濟指標[J];統(tǒng)計研究;1986年06期
10 張堯庭 ,王國梁 ,許中元 ,童忠勇;從一組指標中選擇部分有代表性指標的方法[J];統(tǒng)計研究;1989年05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蘇為華;多指標綜合評價理論與方法問題研究[D];廈門大學;200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張春燕;中學信息技術教師信息素養(yǎng)觀的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2 劉孝文;信息素養(yǎng)評估指標體系研究[D];河北大學;2006年
3 范媛媛;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yǎng)評價標準的研究和設計[D];吉林大學;2006年
4 魏末梅;企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評價體系與ANP法的研究[D];重慶大學;2006年
5 臧毅飛;高校教師信息素養(yǎng)現(xiàn)狀與指標體系設計的個案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6 高娟;基于網絡層次分析對風險投資項目選擇方法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7 聶峰;基于ANP的金融控股公司風險管理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8年
8 劉洋;高校教師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與實踐[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8年
9 張鰲;基于ANP的科技規(guī)劃決策支持系統(tǒng)研究[D];清華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7466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746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