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三維目標與深度教學——兼談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
本文關鍵詞:新課程三維目標與深度教學——兼談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
更多相關文章: 三維目標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深度教學
【摘要】: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一三維目標。但是,三維目標的落實情況并非很理想,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xiàn)成為了一大"難點"。這跟知識教學流于表層的符號教學大有關系。深度教學倡導教師借助一定的活動情境帶領學生超越表層的符號知識學習,進入知識內(nèi)在的邏輯形式和意義領域。深度教學在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式和教學結果方面具有不同于傳統(tǒng)教學的特征,有助于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達成。深度教學的實現(xiàn),需要在知識觀、教學價值取向、教學過程及教師角色方面進行相應的調(diào)整和改變。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關鍵詞】: 三維目標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深度教學
【基金】:華中師范大學博士生科研自主基金資助
【分類號】:G423
【正文快照】: 雖然,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同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一起被納入新課程的三維目標體系,但是我國課程教學中“知識中心”與“應試傾向”的狀況并沒有得到徹底改變,人才培養(yǎng)模式依然陳舊,廣大青少年兒童的成長方式和綜合素質(zhì)令人堪憂。從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層面看,究其深層原因,是我國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啟樹,陳修梅;博爾諾夫非連續(xù)性教育思想及其啟示[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2 余凱;當代哲學背景中的大學教育[J];比較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3 劉寶存;何謂大學——西方大學概念透視[J];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4 胡衛(wèi)平;國外思維培育的理論與實踐[J];比較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5 馮建軍;生命發(fā)展的非連續(xù)性及其教育——兼論博爾諾夫的非連續(xù)性教育思想[J];比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6 眭依凡;大學庸俗化批判[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03期
7 王雪峰,高暢;論孔子教育思想的主體性精神[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年04期
8 鐘啟泉;概念重建與我國課程創(chuàng)新——與《認真對待“輕視知識”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1期
9 薛曉陽;教育的超越本質(zhì)及其自由教育的理想[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3期
10 張?zhí)鞂?試論教育對話及其基本特征[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萬力維;;教育中,,究竟是什么在妨礙創(chuàng)造[A];慶祝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成立20周年大會暨2003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3年
2 唐瀅;;素質(zhì)教育視野中的高考改革——兼論高考內(nèi)容改革從知識立意到能力、素質(zhì)立意的演進[A];慶祝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成立20周年大會暨2003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3年
3 關仲和;柴鴻斌;楊興林;;試論高等學校的以學生為本[A];科學發(fā)展觀和中國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匯編[C];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郝明君;知識與權力[D];西南大學;2006年
2 李yN;數(shù)學教學生成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3 郅庭瑾;為何而教[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4 王春燕;中國學前課程百年發(fā)展、變革的歷史與思考[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5 周建平;追尋教學道德[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6 高偉;生存論教育哲學發(fā)凡[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7 崔景貴;解讀心理教育:多學科的視野[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8 唐漢衛(wèi);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礎[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9 杜曉利;教育研究重心的轉移[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10 葉信治;提高大學課程實踐自覺性的哲學探討[D];廈門大學;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玉東;教師培訓之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2 陸云峰;走向生活的德育教科書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3 劉忠民;中職物理CBE教學模式的思考與嘗試[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4 李廣華;化學生態(tài)課堂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5 齊慧甫;占有與存在[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6 白紅梅;學生評價合作體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7 劉超良;類精神:當代教育的應然追求[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8 張朝云;高中物理課堂四段教學模式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9 朱利霞;我國中小學教學方法的反思與重建[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10 黃祖明;素質(zhì)教育的視角:校內(nèi)考試改革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姚梅林,王澤榮,呂紅梅;從學習理論的變革看有效教學的發(fā)展趨勢[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2 郭元祥;課程觀的轉向[J];課程.教材.教法;2001年06期
3 吳紅耘,皮連生;試論與課程目標分類相匹配的學習理論[J];課程.教材.教法;2005年06期
4 趙汀陽;知識,命運和幸福[J];哲學研究;2001年08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賴俊明;;新課程背景下基于三維目標的理科教學策略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1年13期
2 郝麗云;黃永豐;;學生個人的發(fā)展在評課中應占舉足輕重的作用[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12期
3 曾瑋;夏志芳;;三維目標的有效實施與評價——記“第四屆有效教學理論與實踐研討會”[J];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02期
4 黃梅;李遠蓉;;三維目標的知識加工與教學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10年04期
5 郭騰;;繼承與發(fā)展——新課程三維目標與布盧姆教育目標的異同[J];中國現(xiàn)代教育裝備;2007年04期
6 楊九俊;;新課程三維目標:理解與落實[J];教育研究;2008年09期
7 李香娥;;新課程三維目標內(nèi)涵解讀及設計[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8 楊海淵;;有效:領會三維目標 提高課堂效益[J];教育教學論壇;2011年02期
9 姚林群;郭元祥;;新課程三維目標與深度教學——兼談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J];課程·教材·教法;2011年05期
10 歐陽仁宣;;現(xiàn)代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實施三維目標,促進“潛能生”發(fā)展課題研究報告[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0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辛光;;學科非智力因素的評價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二卷)[C];2005年
2 楊子權;;增強學校發(fā)展力 實現(xiàn)學校可持續(xù)發(fā)展[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上)[C];2007年
3 黃梅;李遠蓉;;三維目標的知識加工與教學策略[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17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4 呂桂娟;;“3+1”課堂模式改革初探[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山東卷)[C];2010年
5 湛東;;淺談教學中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形成[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上)[C];2007年
6 蔡其勇;;中英國家課程標準比較研究[A];第五屆全國科學教育專業(yè)與學科建設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7 費季平;;智元整合實驗的研究報告[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二卷)[C];2005年
8 冀立軍;;備課芻議[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上)[C];2007年
9 王云;;新課程下指導學生進行開放式學習的嘗試[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三)[C];2009年
10 樸雪;劉家勛;吳昌明;;關于構建雙發(fā)展教學評價理論體系的探索[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查有梁;新課程改革的“三維目標”[N];四川日報;2007年
2 鐘海英;整合三維目標 完善學生評價[N];張掖日報;2005年
3 福建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教育部新課程教學專業(yè)支持工作項目組組長 余文森;“三維目標”就像一個立方體的“長、寬、高”[N];中國教育報;2007年
4 許靜華;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N];無錫日報;2008年
5 遼寧省基礎教育教研培訓中心 韓國海;從課程目標角度審視“三維目標”[N];中國教育報;2008年
6 ;有效性是課堂教學的“命脈”[N];中國教育報;2007年
7 北京教育學院數(shù)學系 頓繼安;學生會了教師還教什么?[N];中國教育報;2008年
8 北京義教課標教育研究中心整理;應在課程改革的大視野下進行校本課程資源開發(fā)[N];中國教育報;2004年
9 張紅梅;實踐活動課教學目標的設計與調(diào)控[N];濟寧日報;2008年
10 謝多福;新課改下的教學反思[N];甘肅日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閆艷;課堂教學目標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卞艷佳;落實三維教學目標,著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人才[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2 馮艷;復雜性科學視野中的教學目標[D];蘇州大學;2007年
3 王新;《小學作文》網(wǎng)絡課程的設計與開發(fā)[D];河北大學;2006年
4 張帆;基于新課程背景的有效教學模式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8年
5 郝亞敏;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學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調(diào)查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7年
6 王瑞霞;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新發(fā)展及其教學意義[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李昭;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8 潘瑤珍;信息技術與初中科學教學整合策略的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6年
9 王艷軍;網(wǎng)絡教學資源庫的構建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10 吳少玲;生成性課堂教學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7295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729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