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化教育的回溯反思與新時代創(chuàng)新
發(fā)布時間:2021-10-27 03:16
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使學生成為獨立健全之"人"。從生命化教育歷史發(fā)展的視角來看,古典教育觀體現(xiàn)出對生命的尊重,強調生命具有理性和超越性,倡導生命交往式的師生關系,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整全的人。近代文藝復興時期興起的人文主義運動"點亮"生命,在教育場域中體現(xiàn)為自然教育思潮強調個性化教育,致力于培養(yǎng)人的道德、智慧和文化修養(yǎng),F(xiàn)代科學時代的到來極大地改變了教育的發(fā)展態(tài)勢,極端的科學理性和工具理性導致獨特生命個體的價值被漠視,教育忽視了對生命的關照。在回望人類思想寶庫中蘊藏的生命教育思想,反思現(xiàn)代性教育潛藏問題的基礎上,從教育理念到教育實踐層面提出構建新時代的生命化教育,以使教育更好地培養(yǎng)具有情懷和個性,更好引領社會進步發(fā)展的時代新人。
【文章來源】: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0,45(05)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8 頁
【文章目錄】:
一、回溯:古典教育觀對生命的照拂
(一)生命本理性之生命觀及古典教育對人的尊重
1.古典哲學之生命觀——生命本理性。
2.古典教育強調對人的尊重,表現(xiàn)出生命交往式的師生關系。
(二)生命超越性之生命觀及古典教育立足于生命
1.古典哲學之生命觀——生命的超越性。
2.古典教育的場域立足于整全生命。
二、 反思:文藝復興運動的發(fā)展和現(xiàn)代性教育的規(guī)約
(一)文藝復興運動點亮“生命之光”
1.倡導人性和理性回歸的人文主義浪潮。
2.文藝復興思潮下的自然教育觀。
(二)對現(xiàn)代性教育中極端科學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反思
1.科學理性發(fā)展到極端后,導致對生命的漠視。
2.工具理性的過度僭越“加工”生命。
三、創(chuàng)新:構建新時代生命化教育
(一)新時代生命化教育應秉持的理念
1.教育的根本要旨是使學生成為獨立健全之“人”。
2.引導生命“生根”,需要教師有情懷和引導學生有情懷。
(二)新時代生命化教育需要落實到實踐
1.教育內容上,倡導人文和科學的融合。
2.教育方法上,體現(xiàn)人文性和個性化的引導。
3.評價體系上,改變重分數(shù)輕育人的趨向。
4.師生關系上,建立平等對話以成全生命的獨特性。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世界的“膨脹”與哲學的“萎縮”[J]. 萬俊人. 讀書. 2015(10)
[2]追求極致之美:古希臘人文主義教育情懷[J]. 陳晨. 大學教育. 2015(01)
[3]論尼采對現(xiàn)代性教育的批判[J]. 吳元發(fā). 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4(28)
[4]高等學校個性化教育探索[J]. 劉獻君. 高等教育研究. 2011(03)
[5]論生命化教育的要義[J]. 馮建軍. 教育研究與實驗. 2006(05)
[6]20世紀西方主要教育哲學流派關于師生關系的論述及其啟示[J]. 齊放. 外國教育研究. 1999(06)
碩士論文
[1]基于高校師生關系的生命化教育實踐路徑研究[D]. 袁曉萍.河北科技大學 2018
本文編號:3460758
【文章來源】: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0,45(05)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8 頁
【文章目錄】:
一、回溯:古典教育觀對生命的照拂
(一)生命本理性之生命觀及古典教育對人的尊重
1.古典哲學之生命觀——生命本理性。
2.古典教育強調對人的尊重,表現(xiàn)出生命交往式的師生關系。
(二)生命超越性之生命觀及古典教育立足于生命
1.古典哲學之生命觀——生命的超越性。
2.古典教育的場域立足于整全生命。
二、 反思:文藝復興運動的發(fā)展和現(xiàn)代性教育的規(guī)約
(一)文藝復興運動點亮“生命之光”
1.倡導人性和理性回歸的人文主義浪潮。
2.文藝復興思潮下的自然教育觀。
(二)對現(xiàn)代性教育中極端科學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反思
1.科學理性發(fā)展到極端后,導致對生命的漠視。
2.工具理性的過度僭越“加工”生命。
三、創(chuàng)新:構建新時代生命化教育
(一)新時代生命化教育應秉持的理念
1.教育的根本要旨是使學生成為獨立健全之“人”。
2.引導生命“生根”,需要教師有情懷和引導學生有情懷。
(二)新時代生命化教育需要落實到實踐
1.教育內容上,倡導人文和科學的融合。
2.教育方法上,體現(xiàn)人文性和個性化的引導。
3.評價體系上,改變重分數(shù)輕育人的趨向。
4.師生關系上,建立平等對話以成全生命的獨特性。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世界的“膨脹”與哲學的“萎縮”[J]. 萬俊人. 讀書. 2015(10)
[2]追求極致之美:古希臘人文主義教育情懷[J]. 陳晨. 大學教育. 2015(01)
[3]論尼采對現(xiàn)代性教育的批判[J]. 吳元發(fā). 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4(28)
[4]高等學校個性化教育探索[J]. 劉獻君. 高等教育研究. 2011(03)
[5]論生命化教育的要義[J]. 馮建軍. 教育研究與實驗. 2006(05)
[6]20世紀西方主要教育哲學流派關于師生關系的論述及其啟示[J]. 齊放. 外國教育研究. 1999(06)
碩士論文
[1]基于高校師生關系的生命化教育實踐路徑研究[D]. 袁曉萍.河北科技大學 2018
本文編號:34607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3460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