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虐待與忽視對青少年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影響:有調節(jié)的中介效應
發(fā)布時間:2021-09-11 09:43
目的:探討心理虐待與忽視對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影響以及經驗回避的中介作用和認知融合的調節(jié)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自我傷害問卷、兒童心理虐待與忽視量表、接納與行動問卷、認知融合量表對2065名中學生進行測量,回收有效問卷1959份。結果:①兒童心理虐待與忽視、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經驗回避、認知融合兩兩之間均呈顯著正相關;②兒童心理虐待與忽視可以直接預測非自殺性自傷行為,也可以通過經驗回避對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產生間接作用;③經驗回避對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影響受到認知融合的調節(jié)。結論:經驗回避是兒童心理虐待與忽視和非自殺性自傷行為之間的中介變量;認知融合在此過程中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文章來源】: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20,28(06)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頁數】:4 頁
【文章目錄】: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1.2 研究工具
1.2.1 兒童心理虐待與忽視量表(child psychologi-cal abuse and neglect scale,CPANS)
1.2.2 中文版接納與行動問卷
1.2.3 認知融合量表(中文版)(CFQ)
1.2.4 青少年自傷行為量表
1.3 數據分析
2 結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2.2 描述統(tǒng)計和相關分析
2.3 有調節(jié)的中介效應檢驗
3 討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因-腦-行為視角下的自傷行為產生機制[J]. 王泉泉,熊昱可,劉霞.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19(04)
[2]自傷者不同情緒調節(jié)方式的調節(jié)效果比較[J]. 魯婷,江光榮,魯艷樺,應夢婷.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9(03)
[3]經驗性回避:概念、發(fā)生機制及測量[J]. 左亞洲,張亞楠. 心理技術與應用. 2018(11)
[4]遼寧省師范類大學生社會支持對童年期心理虐待忽視影響自傷行為的中介作用[J]. 張珊珊,張野,金芳. 中國學校衛(wèi)生. 2017(10)
[5]西部農村小學生的經驗性回避狀況:測量及其對心理健康的影響[J]. 曹慧,毛亞慶,陳瑛華,楊傳利,陳一笛.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6(06)
[6]青少年直接自傷行為的發(fā)生率及與生活事件的關系[J]. 辛秀紅,姚樹橋.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6(01)
[7]青少年童年期虐待與忽視對不良心理行為的影響[J]. 肖勇,汪耿夫,楊海,王路晗,胡國云,徐耿,蘇普玉. 中國學校衛(wèi)生. 2016(01)
[8]青少年自傷行為發(fā)生的相關理論模型研究進展[J]. 陳靜,萬宇輝,陶芳標. 中國學校衛(wèi)生. 2014(11)
[9]中學生非自殺性自傷的危險因素研究[J]. 梁素改,閆敬,朱翠珍,司徒明鏡,杜娜,黃頤. 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 2014 (11)
[10]認知融合問卷中文版的信效度分析[J]. 張維晨,吉陽,李新,郭慧娜,祝卓宏.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14(01)
碩士論文
[1]童年期虐待與中學生自傷行為的關聯(lián)研究:心理病理癥狀、應對方式及沖動控制的中介作用[D]. 馬雙雙.安徽醫(yī)科大學 2018
[2]青少年自我傷害行為與個體情緒因素和家庭環(huán)境因素的關系[D]. 馮玉.華中師范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392776
【文章來源】: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20,28(06)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頁數】:4 頁
【文章目錄】: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1.2 研究工具
1.2.1 兒童心理虐待與忽視量表(child psychologi-cal abuse and neglect scale,CPANS)
1.2.2 中文版接納與行動問卷
1.2.3 認知融合量表(中文版)(CFQ)
1.2.4 青少年自傷行為量表
1.3 數據分析
2 結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2.2 描述統(tǒng)計和相關分析
2.3 有調節(jié)的中介效應檢驗
3 討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因-腦-行為視角下的自傷行為產生機制[J]. 王泉泉,熊昱可,劉霞.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19(04)
[2]自傷者不同情緒調節(jié)方式的調節(jié)效果比較[J]. 魯婷,江光榮,魯艷樺,應夢婷.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9(03)
[3]經驗性回避:概念、發(fā)生機制及測量[J]. 左亞洲,張亞楠. 心理技術與應用. 2018(11)
[4]遼寧省師范類大學生社會支持對童年期心理虐待忽視影響自傷行為的中介作用[J]. 張珊珊,張野,金芳. 中國學校衛(wèi)生. 2017(10)
[5]西部農村小學生的經驗性回避狀況:測量及其對心理健康的影響[J]. 曹慧,毛亞慶,陳瑛華,楊傳利,陳一笛.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6(06)
[6]青少年直接自傷行為的發(fā)生率及與生活事件的關系[J]. 辛秀紅,姚樹橋.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6(01)
[7]青少年童年期虐待與忽視對不良心理行為的影響[J]. 肖勇,汪耿夫,楊海,王路晗,胡國云,徐耿,蘇普玉. 中國學校衛(wèi)生. 2016(01)
[8]青少年自傷行為發(fā)生的相關理論模型研究進展[J]. 陳靜,萬宇輝,陶芳標. 中國學校衛(wèi)生. 2014(11)
[9]中學生非自殺性自傷的危險因素研究[J]. 梁素改,閆敬,朱翠珍,司徒明鏡,杜娜,黃頤. 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 2014 (11)
[10]認知融合問卷中文版的信效度分析[J]. 張維晨,吉陽,李新,郭慧娜,祝卓宏.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14(01)
碩士論文
[1]童年期虐待與中學生自傷行為的關聯(lián)研究:心理病理癥狀、應對方式及沖動控制的中介作用[D]. 馬雙雙.安徽醫(yī)科大學 2018
[2]青少年自我傷害行為與個體情緒因素和家庭環(huán)境因素的關系[D]. 馮玉.華中師范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3927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3392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