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離身”到“具身”:學生思維進階的特征與路徑
發(fā)布時間:2021-08-28 13:26
思維進階發(fā)展是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傳統(tǒng)認知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思維發(fā)展處于"離身"的低階認知狀態(tài)。學生思維進階是在多次具身認知的基礎上通過對事物現(xiàn)象多種關系的分析來實現(xiàn)的。其主要特征為,具身認知是學生高階思維的基礎;理性思維與非理性思維的統(tǒng)一;質疑與批判;整合與相互作用等。探索促進學生思維進階的主要路徑有:建立問題導向的課程范式;創(chuàng)設由境生情、情理共生的思維場域;整合、再構與生成豐富的教學內容;開展適時多元、持續(xù)深入的思維發(fā)展性評價等。
【文章來源】:當代教育與文化. 2020,12(06)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6 頁
【文章目錄】:
一、傳統(tǒng)認知科學的 “離身”低階思維
(一)傳統(tǒng)認知科學的“離身”性
(二)“離身”認知理論下思維發(fā)展的低階性
二、具身認知理論下學生思維進階的特征
(一)具身認知是學生思維進階的基礎
(二)理性與非理性認識的辯證統(tǒng)一
(三)質疑與批判
(四) 整合與交互作用
三、學生思維進階的路徑
(一)建立問題導向的課程范式
(二)創(chuàng)設由境生情、情理共生的思維場域
(三)整合、再構與生成教學內容
(四)實施適時多元、持續(xù)深入的發(fā)展性評價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具身認知理論對課堂教學的啟示[J]. 黃思源. 教育評論. 2019(09)
[2]在傳統(tǒng)課堂中進行指向高階思維和社會性發(fā)展的話語變革[J]. 夏雪梅.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9(05)
[3]論具身化教學的生成邏輯[J]. 宋嶺. 教育發(fā)展研究. 2019(12)
[4]在中小學學科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J]. 解月光,袁文錚.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 2017(22)
[5]如何在教學上落實21世紀技能:探究性學習及其反思和啟示[J]. 鄧莉. 教育發(fā)展研究. 2017(08)
[6]從無身走向有身:具身學習探析[J]. 楊子舟,史雪琳,荀關玉. 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7(05)
[7]教學認識中的另一半:非理性認識的思考[J]. 楊曉. 課程.教材.教法. 2017(02)
[8]基于具身認知的課堂教學意蘊與改進路徑研究[J]. 普煜. 教育參考. 2016(03)
[9]具身教學的設計研究——基于身體參與的多通道整合視角[J]. 賈麗娜,田良臣,王靖,馬志強,周倩. 遠程教育雜志. 2016(01)
[10]從“離身”到“具身”:課堂有效教學的“身體”轉向[J]. 王會亭. 課程.教材.教法. 2015(12)
本文編號:3368598
【文章來源】:當代教育與文化. 2020,12(06)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6 頁
【文章目錄】:
一、傳統(tǒng)認知科學的 “離身”低階思維
(一)傳統(tǒng)認知科學的“離身”性
(二)“離身”認知理論下思維發(fā)展的低階性
二、具身認知理論下學生思維進階的特征
(一)具身認知是學生思維進階的基礎
(二)理性與非理性認識的辯證統(tǒng)一
(三)質疑與批判
(四) 整合與交互作用
三、學生思維進階的路徑
(一)建立問題導向的課程范式
(二)創(chuàng)設由境生情、情理共生的思維場域
(三)整合、再構與生成教學內容
(四)實施適時多元、持續(xù)深入的發(fā)展性評價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具身認知理論對課堂教學的啟示[J]. 黃思源. 教育評論. 2019(09)
[2]在傳統(tǒng)課堂中進行指向高階思維和社會性發(fā)展的話語變革[J]. 夏雪梅.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9(05)
[3]論具身化教學的生成邏輯[J]. 宋嶺. 教育發(fā)展研究. 2019(12)
[4]在中小學學科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J]. 解月光,袁文錚.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 2017(22)
[5]如何在教學上落實21世紀技能:探究性學習及其反思和啟示[J]. 鄧莉. 教育發(fā)展研究. 2017(08)
[6]從無身走向有身:具身學習探析[J]. 楊子舟,史雪琳,荀關玉. 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7(05)
[7]教學認識中的另一半:非理性認識的思考[J]. 楊曉. 課程.教材.教法. 2017(02)
[8]基于具身認知的課堂教學意蘊與改進路徑研究[J]. 普煜. 教育參考. 2016(03)
[9]具身教學的設計研究——基于身體參與的多通道整合視角[J]. 賈麗娜,田良臣,王靖,馬志強,周倩. 遠程教育雜志. 2016(01)
[10]從“離身”到“具身”:課堂有效教學的“身體”轉向[J]. 王會亭. 課程.教材.教法. 2015(12)
本文編號:33685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3368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