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空間影響教師教學決策過程的個案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2-01 04:51
新型學習空間的靈活性、結構布局會對教師教學行為產(chǎn)生重要影響,進而影響教與學效果。然而,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新型空間使用效果會因教師個人應對空間的態(tài)度、使用意愿及使用體驗而有所不同。為了探究影響教師適應新型學習空間的態(tài)度及教學決策過程,文章基于華東師范大學的新型學習空間,采用三角互證方法,從教師、學生和教學過程三個角度對兩位教師進行個案研究。研究結果:個體環(huán)境適應水平差異程度影響教師決策,不同教師環(huán)境適應水平的差異程度影響其對空間適用性的認知判斷及其教學決策;空間要素對教師決策的影響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相互交叉共同影響的復雜行為;空間、技術和教學法的融合遇到新的重點和難點,專題技術培訓是解決這一難點的有效途徑。開展學習空間變革對教師教學決策影響過程進行研究,有助于進一步了解教師應對空間變革的態(tài)度及適應過程,促進學習空間的迭代改進和教師空間應用策略的形成。
【文章來源】:中國遠程教育. 2020,(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2 頁
【部分圖文】:
在兩種空間中教師教學行為變化情況
研究首先對11位教師在傳統(tǒng)多媒體教室與新型空間的課堂進行視頻錄制,每位教師錄制學期中期3~6次課,歷時2個月。然后對錄制的視頻進行抽樣,每位教師抽取傳統(tǒng)空間與新型空間各1次課進行視頻觀察與分析。通過制定教師教學行為視頻分析框架,比較不同教師在新型空間和傳統(tǒng)空間教學行為差異。最后通過教師訪談和學生問卷,對教師使用新型學習空間的感受及體驗進行調(diào)查。通過第一階段設計的教師教學行為視頻分析框架,運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對11位教師教學視頻進行比較分析,數(shù)據(jù)顯示不同教師的教學行為變化不一致,有的教師受影響較大,有的教師教學變化不明顯,詳細編碼數(shù)據(jù)見表1(表中T1_N表示該教師在新型空間的數(shù)據(jù),T1_T表示該教師在傳統(tǒng)教室中的數(shù)據(jù))。第二階段是依據(jù)表1編碼數(shù)據(jù)選取典型個案進行研究。依據(jù)研究目的,我們采用極端(偏差)個案抽樣,即選取非常極端的個案進行,因為極端個案雖不具有代表性,但從一個極端的例子中學到的經(jīng)驗教訓可以為一般情況服務(陳向明,2000,pp.332-336)。為了更加直觀地區(qū)分教師在兩種空間中的教學變化,以教師離開講臺時間指標的變化作為教師對空間適應快慢的考察,以教師講授比例的變化作為空間對教師影響大小的考察,綜合繪制出11位教師教學變化的四象限分布示意圖(見圖2)。從圖2可以看出,由于T7和T10為典型的小組成果匯報課,屬于特殊情況,故排除。經(jīng)過綜合考慮,我們選擇最具典型性的T8和T6教師作為個案,T8教師受新型空間影響較大,T6教師受新型學習空間影響較小。
從以上三個角度的數(shù)據(jù)分析可以得出,教師訪談編碼分析詳細說明了兩位教師的教學決策過程及原因,教學視頻數(shù)據(jù)客觀呈現(xiàn)了教師在兩種空間中的教學變化情況,學生問卷則幫助我們了解學生感知到的教學行為變化。總體來看,T8教師選擇使用新型學習空間的內(nèi)在邏輯是:首先,在對新型學習空間的空間要素特征感知的基礎上形成了對空間的課程適用類型的認知判斷,較好的適應水平及空間、課程適用性的一致性促成其空間運用的積極態(tài)度,積極使用行為帶來較好的使用體驗,較好的使用體驗又進一步促進其對空間的運用;其次,在使用過程中積極應對使用過程中遇到的相關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改進建議,并強調(diào)組織支持的重要性。T6教師在選用新型學習空間的內(nèi)在邏輯是:首先,對于空間要素特征感知的基礎上形成對空間的課程適用類型的判斷,較低的環(huán)境適應水平及空間、課程適用性的不一致使其對新型空間使用態(tài)度并不積極,而且其認為教學行為變化主要與教學方法與教學習慣有關,而不是空間,進一步說明了為什么新型空間對其影響較小;其次,個人在使用過程中遇到相關問題時處理也不是很積極,進一步限制了對新型學習空間的應用。五、總結與討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高校教師應用智慧教室實現(xiàn)教學轉(zhuǎn)型的現(xiàn)狀及建議[J]. 蔣立兵,毛齊明,盧子洲,萬真. 中國遠程教育. 2019(03)
[2]“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的方向與路徑[J]. 閆寒冰,苗冬玲,單俊豪,魏非,任友群. 中國遠程教育. 2019(01)
[3]創(chuàng)新學習與創(chuàng)新學習空間[J]. 愛芭·奧西恩尼爾森,肖俊洪. 中國遠程教育. 2019(02)
[4]基于技術接受模型的農(nóng)村教師同步課堂采納與使用影響因素研究[J]. 盧強,左明章,原淵. 中國遠程教育. 2018(07)
[5]研討型教室的黃金區(qū)域是如何形成的[J]. 陳向東,侯嫣茹. 電化教育研究. 2018(06)
[6]基于IIS圖分析的教學不確定性研究[J]. 陳潔,何文濤,楊開城. 中國遠程教育. 2018(01)
[7]學習空間對教師教學行為影響的研究——基于華東師范大學的“新型學習空間”[J]. 趙瑞軍,陳向東. 遠程教育雜志. 2017(04)
[8]學習空間的參與式設計研究[J]. 王麒,許亞鋒,李錦昌. 中國遠程教育. 2016(01)
[9]教師使用學習空間的影響因素研究[J]. 許亞鋒,趙博. 開放教育研究. 2014(05)
[10]現(xiàn)代教室的空間架構[J]. 陳向東,蔣中望. 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 2011(04)
本文編號:3012204
【文章來源】:中國遠程教育. 2020,(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2 頁
【部分圖文】:
在兩種空間中教師教學行為變化情況
研究首先對11位教師在傳統(tǒng)多媒體教室與新型空間的課堂進行視頻錄制,每位教師錄制學期中期3~6次課,歷時2個月。然后對錄制的視頻進行抽樣,每位教師抽取傳統(tǒng)空間與新型空間各1次課進行視頻觀察與分析。通過制定教師教學行為視頻分析框架,比較不同教師在新型空間和傳統(tǒng)空間教學行為差異。最后通過教師訪談和學生問卷,對教師使用新型學習空間的感受及體驗進行調(diào)查。通過第一階段設計的教師教學行為視頻分析框架,運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對11位教師教學視頻進行比較分析,數(shù)據(jù)顯示不同教師的教學行為變化不一致,有的教師受影響較大,有的教師教學變化不明顯,詳細編碼數(shù)據(jù)見表1(表中T1_N表示該教師在新型空間的數(shù)據(jù),T1_T表示該教師在傳統(tǒng)教室中的數(shù)據(jù))。第二階段是依據(jù)表1編碼數(shù)據(jù)選取典型個案進行研究。依據(jù)研究目的,我們采用極端(偏差)個案抽樣,即選取非常極端的個案進行,因為極端個案雖不具有代表性,但從一個極端的例子中學到的經(jīng)驗教訓可以為一般情況服務(陳向明,2000,pp.332-336)。為了更加直觀地區(qū)分教師在兩種空間中的教學變化,以教師離開講臺時間指標的變化作為教師對空間適應快慢的考察,以教師講授比例的變化作為空間對教師影響大小的考察,綜合繪制出11位教師教學變化的四象限分布示意圖(見圖2)。從圖2可以看出,由于T7和T10為典型的小組成果匯報課,屬于特殊情況,故排除。經(jīng)過綜合考慮,我們選擇最具典型性的T8和T6教師作為個案,T8教師受新型空間影響較大,T6教師受新型學習空間影響較小。
從以上三個角度的數(shù)據(jù)分析可以得出,教師訪談編碼分析詳細說明了兩位教師的教學決策過程及原因,教學視頻數(shù)據(jù)客觀呈現(xiàn)了教師在兩種空間中的教學變化情況,學生問卷則幫助我們了解學生感知到的教學行為變化。總體來看,T8教師選擇使用新型學習空間的內(nèi)在邏輯是:首先,在對新型學習空間的空間要素特征感知的基礎上形成了對空間的課程適用類型的認知判斷,較好的適應水平及空間、課程適用性的一致性促成其空間運用的積極態(tài)度,積極使用行為帶來較好的使用體驗,較好的使用體驗又進一步促進其對空間的運用;其次,在使用過程中積極應對使用過程中遇到的相關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改進建議,并強調(diào)組織支持的重要性。T6教師在選用新型學習空間的內(nèi)在邏輯是:首先,對于空間要素特征感知的基礎上形成對空間的課程適用類型的判斷,較低的環(huán)境適應水平及空間、課程適用性的不一致使其對新型空間使用態(tài)度并不積極,而且其認為教學行為變化主要與教學方法與教學習慣有關,而不是空間,進一步說明了為什么新型空間對其影響較小;其次,個人在使用過程中遇到相關問題時處理也不是很積極,進一步限制了對新型學習空間的應用。五、總結與討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高校教師應用智慧教室實現(xiàn)教學轉(zhuǎn)型的現(xiàn)狀及建議[J]. 蔣立兵,毛齊明,盧子洲,萬真. 中國遠程教育. 2019(03)
[2]“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的方向與路徑[J]. 閆寒冰,苗冬玲,單俊豪,魏非,任友群. 中國遠程教育. 2019(01)
[3]創(chuàng)新學習與創(chuàng)新學習空間[J]. 愛芭·奧西恩尼爾森,肖俊洪. 中國遠程教育. 2019(02)
[4]基于技術接受模型的農(nóng)村教師同步課堂采納與使用影響因素研究[J]. 盧強,左明章,原淵. 中國遠程教育. 2018(07)
[5]研討型教室的黃金區(qū)域是如何形成的[J]. 陳向東,侯嫣茹. 電化教育研究. 2018(06)
[6]基于IIS圖分析的教學不確定性研究[J]. 陳潔,何文濤,楊開城. 中國遠程教育. 2018(01)
[7]學習空間對教師教學行為影響的研究——基于華東師范大學的“新型學習空間”[J]. 趙瑞軍,陳向東. 遠程教育雜志. 2017(04)
[8]學習空間的參與式設計研究[J]. 王麒,許亞鋒,李錦昌. 中國遠程教育. 2016(01)
[9]教師使用學習空間的影響因素研究[J]. 許亞鋒,趙博. 開放教育研究. 2014(05)
[10]現(xiàn)代教室的空間架構[J]. 陳向東,蔣中望. 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 2011(04)
本文編號:30122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301220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