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微觀研究:一種技術觀照的視角
本文選題:課堂微觀研究 切入點:FIAS 出處:《中國電化教育》2011年10期
【摘要】:課堂微觀研究指用微觀技術的視角和手段對課堂教學中的具體技術和實踐方式進行探究,揭示其教育效力的研究范型。在教學互動分析技術和TIMSS錄像研究技術兩次重大突破的影響下,課堂微觀研究取得了縱深發(fā)展。教學互動分析技術(FIAS)是一種運用話語分析、結構性觀察等多種方法,對行為規(guī)律和性質進行綜合探索的微觀研究技術。TIMSS錄像研究技術則從跨文化、跨學科的視角對課堂教學進行系統(tǒng)研究和整體研究的新技術,特別是數(shù)字化分析平臺與大型課堂教學錄像數(shù)據(jù)庫的創(chuàng)建,使信息技術在當前教育改革和教學研究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Abstract]:Classroom micro-research refers to the use of micro-technology perspective and means to explore the specific techniques and practical ways in classroom teach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wo major breakthroughs in teaching interactive analysis technology and TIMSS video research technology, classroom micro research has made a deep development. Teaching interactive analysis technology (FIAS) is a kind of discourse analysis. Structural observation and other methods, microcosmic research technology and TIMSS video research technology, which comprehensively explore behavior rules and properties, are new techniques for systematic and holistic study of classroom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Especially, the establishment of digital analysis platform and large classroom teaching video database make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reform and teaching research.
【作者單位】: 蘭州大學教育學院;
【分類號】:G43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寧虹,武金紅;建立數(shù)量結構與意義理解的聯(lián)系——弗蘭德互動分析技術的改進運用[J];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2 顧小清,王煒;支持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課堂分析技術新探索[J];中國電化教育;2004年07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稔穰,姜良存;蒲松齡對兩種文化傳統(tǒng)的繼承與整合[J];蒲松齡研究;2000年Z1期
2 李震;體育教學中師生關系的社會學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年03期
3 蕭放;中國民俗文化特征論[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4 駱惠珍;解讀維吾爾族宗教民俗[J];昌吉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5 申仁洪;;全納教育的支持系統(tǒng)及其生態(tài)化走向[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6 桑郁;生態(tài)平衡與文化平衡[J];渝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7 湯奪先;論藏族人生儀禮中的頭飾[J];中國藏學;2002年04期
8 王立;佛經文獻與古代小說“照影稱王”母題[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9 金美福;兩種教師發(fā)展模式論比較——兼與臺灣學者饒見維先生商榷[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10 高欣峰,劉成新;基于網絡的遠程學習動力機制探析[J];中國遠程教育;2005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周立軍;;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文化簡論[A];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專業(yè)區(qū)域中心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7年
2 王勇;;中學化學教學模式改革探討[A];湖北省中學化學“兩學會”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文件和論文集[C];2007年
3 歐陽艷;;新課標下中學化學課堂教學模式的探討[A];中國化學會關注中國西部地區(qū)中學化學教學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7年
4 陳榮;;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音樂情景教學[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郝志軍;教學理論的實踐品格[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2 劉新民;中小學體育教學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2年
3 黃忠敬;知識·權力·控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4 張曉瓊;變遷與發(fā)展[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5 金美福;教師自主發(fā)展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6 姚靜;情境問題教學對學生數(shù)學認知的作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7 白蕓;理解學生文化[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8 裴新寧;面向學習者的化學教學設計[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9 陸啟光;壯族兒童社會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10 閆寒冰;信息化教學的助學事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沈暉;課堂教學中的機會均等——一種人種志的探索[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2 歐群慧;論教師成為研究者的可能——一項個案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3 莊惠蘭;廣西盤瑤還大愿儀式中的神圣與世俗[D];廈門大學;2001年
4 徐瑞;學生越軌行為的成因及防范[D];曲阜師范大學;2002年
5 吳嫻蘭;控制與服從:賞罰對學生行為的影響——“小學課堂教學生活片段”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6 金燁;北京朝鮮族的個體企業(yè)[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付安權;東鄉(xiāng)族小學生漢語文學習困難與教學對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8 朱國佳;人間勝境的文化變遷——興坪鎮(zhèn)漁村的人文資源與文化傳承[D];廣西師范大學;2002年
9 王彥;走進課堂生活的無聲世界[D];廣西師范大學;2002年
10 王燕;課程價值取向之“應然”[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寧虹,武金紅;建立數(shù)量結構與意義理解的聯(lián)系——弗蘭德互動分析技術的改進運用[J];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2 李復新,瞿葆奎;教育人類學:理論與問題[J];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3 王鑒;課堂志:回歸教學生活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4 曹一鳴;;數(shù)學教學中的“生活化”與“數(shù)學化”[J];中國教育學刊;2006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顧小清;王煒;;支持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課堂分析技術新探索[J];中國電化教育;2004年07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瑩;網絡環(huán)境下的課堂教學互動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6632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663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