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實質(zhì)及其關系
本文選題:自主學習 切入點:合作學習 出處:《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實質(zhì)是什么?它們之間具有怎樣的關系?三種學習方式的實現(xiàn)有沒有現(xiàn)實的可能?這是關系到把三者作為課程改革建設目標的大問題。系統(tǒng)梳理資料可知,這三種學習方式的概念是我國學者根據(jù)國際上最新學習研究進展,并與我國傳統(tǒng)教育觀相結合而提出的。關于三種學習方式的實質(zhì),則可從特征、構成要素和作用三個方面加以把握。研究發(fā)現(xiàn),自主學習的核心特征為自主性,它包括監(jiān)管動因、監(jiān)管機制和監(jiān)管評價三方面的構成要素;合作學習具有合作精神、社會互動和人際交往的特征,包括相互依賴、個體責任、面對面促進性交互、合作技巧的恰當使用等構成要素;探究性學習具有問題性、開放性和批判性的特征,包括激發(fā)興趣、鼓勵探索、引導思維、提出問題、識別資源、收集數(shù)據(jù)、分析數(shù)據(jù)、整合信息、交流觀點、評估成果等要素。當今時代,人們對學習的實質(zh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學習應該是社會交互的、具有情境性的、強調(diào)自我主動體驗的過程。據(jù)此,自主、合作、探究這三種學習方式之間就必然地具有了高度的同一性,這是它們可以統(tǒng)一起來的內(nèi)在根據(jù)。而在現(xiàn)實的學校教育中,知識建構共同體是把三種學習進行有機結合的很好的范例。今后,還應根據(jù)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對象的變化,探索出更多實現(xiàn)三者有機結合的學校應用模型。
[Abstract]:What is the essenc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inquiry learning?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re there any realistic possibilitie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three learning methods? This is a big problem related to the three aspects as the goal of curriculum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Systematically combing the data, we can see that the concept of these three learning methods is based on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f Chinese scholars in the world. The essence of the three learning methods can be grasped from the aspects of characteristics, elements and functions.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core characteristics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re autonomy. It includes regulatory motivation, regulatory mechanism and regulatory evaluation, cooperative learning has cooperative spirit, social interaction and inter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interdependence,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y, face-to-face facilitating interaction. The proper use of cooperative skills and other elements; exploratory learning has problematic, open and critical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arousing interest, encouraging exploration, guiding thinking, asking questions, identifying resources, collecting data, analyzing data,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exchange of views, assessment of results, and so on. Nowadays, people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learning: learning should be socially interactive, situational, and emphasize the process of self-active experience. Cooperation, exploration of these three learning methods is bound to have a high degree of identity, which is the internal basis for their unity. And in the actual school education, The community of knowledge construction is a good example of combining the three kinds of learning organically. In the future, more school application models should be explored 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of learning contents and learning objects.
【作者單位】: 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術編輯室;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jīng)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
【分類號】:G42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余文森;論自主、合作、探究學習[J];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余益兵;論開放教育自主學習與管理策略[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2 朱存梅;淺談元認知遷移理論及其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3 金業(yè)文,游季浦,鄒波;非智力因素在元認知和策略性學習中的作用[J];安順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2期
4 王蘭鋒;元認知研究綜述[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5 李健,王榮民,董大力,宋艷;中學體育教師對教學自主性認識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年05期
6 李洪玉,尹紅新;兒童元認知發(fā)展的研究綜述[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4年01期
7 溫赤新;何智聰;;高職學生英語學習觀調(diào)查與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8 袁自聰;;英語詞匯教學中的元認知策略與培養(yǎng)[J];滁州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9 沈鐘鐘;;元認知與多媒體環(huán)境下的英語學習[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10 趙海霞,陳毓超,樂建兵;基于網(wǎng)絡的協(xié)作式自主學習模式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侯首萍;張艷芳;;元認知及其在數(shù)學教學中的作用[A];都市型高等農(nóng)業(yè)教育教學改革論文專輯[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喻平;數(shù)學問題解決認知模式及教學理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2 劉電芝;小學兒童數(shù)學學習策略的發(fā)展與加工機制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3 張林;青少年自尊結構、發(fā)展特點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4 路海東;小學生數(shù)學應用題解決的認知與元認知策略及其訓練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5 周永壘;學習困難生的學習策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4年
6 李明潔;元認知和話語的鏈接結構[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劉玉靜;合作學習的倫理審思[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單志艷;中學生自主學習及教師相應教學行為的評價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2年
9 李妍;喬納森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設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祝新宇;中學多樣化課堂教學診斷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曹恒英;初中生生物學習策略形成實驗的初步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2 王永躍;中學生人格特質(zhì)、自我效能、學習策略和動機與學業(yè)成績關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3 趙小鳳;成人和諧教學論[D];曲阜師范大學;2002年
4 耿紅玲;數(shù)學解題自我監(jiān)控能力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2年
5 牛擁;高中學生解決有機化學問題心理機制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6 趙海霞;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協(xié)作式自主學習模式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2年
7 錢敏;深圳市小學3—5年級學生學習自主性評價探索性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8 杜遂成;高中生物理實驗操作和解題的元認知訓練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9 李峗;高分組學生與低分組學生詞匯學習策略的差異[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10 童肖瓊;自我監(jiān)控學習中學習者信念與策略的關系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龐維國;論學生的自主學習[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年02期
2 文濤;論有效的課堂小組合作學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年1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肖川;論學習方式的變革[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年03期
2 范蘭竹;;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探索[J];學苑教育;2010年10期
3 鄭德維;自主學習探索[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4 袁紅梅;;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J];湖南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5 禹旭紅;;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正名[J];現(xiàn)代教育論叢;2009年05期
6 曹庭偉;;試論學生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J];黃石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7 張傳榮;殷恒順;;淺談新課程的學習方式[J];中國體衛(wèi)藝教育;2010年11期
8 于民偉;關于學習方式的變革[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9 王建輝;馬艷華;;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歷史課堂教學的探究與實踐[J];中國電化教育;2004年01期
10 蔡海燕;袁曉斌;;多媒體電子教室在教學中的應用[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08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王金璽;;面向未來 使每個人都成功——青島膠州英姿學校成功教育漫談[A];中國民辦教育家優(yōu)秀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宋敏芳;讓合作學習更具實效性[N];萊蕪日報;2009年
2 孔凡蓮;合作學習有效性的探索[N];濟寧日報;2009年
3 向亞英;提倡合作學習[N];中國教育報;2000年
4 許曉川 盧紅;合作學習的理念[N];中國教師報;2003年
5 王凱 聶俊;教師在合作學習中應該做些什么[N];中國教師報;2003年
6 臨澤縣板橋?qū)W區(qū) 張玉琴 程光輝;合作學習的基本要素[N];張掖日報;2010年
7 滕衍平;合作學習前進一步真的很難嗎[N];中國教師報;2003年
8 黑龍江省教育學院 于鋼;合作學習:激發(fā)共同創(chuàng)造的火花[N];光明日報;2003年
9 山東省章丘市教師進修學校 葉子麗;合作學習,從教師開始[N];中國教育報;2004年
10 馬 超;議開展合作學習的幾個誤區(qū)[N];中國教師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胡欽太;網(wǎng)絡教育中道德自主學習體系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2 田愛奎;支持自主學習的數(shù)字化教學游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3 朱超華;教師核心能力發(fā)展與教師管理模式變革的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6年
4 趙建華;Web環(huán)境下智能協(xié)作學習系統(tǒng)構建的理論與方法[D];華南師范大學;2002年
5 張敏;教師自主學習調(diào)節(jié)模式及其機制[D];浙江大學;2008年
6 薛偉;現(xiàn)代遠程教育5S學習支持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7 韓永紅;論自我教育[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8 李德林;教學個性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春玲;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及其比較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
2 張冬梅;關于合作學習組織優(yōu)化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4年
3 王小明;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學生學習方式轉(zhuǎn)變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4 曾春妹;新課程下自主學習探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5 王鵬;基于網(wǎng)絡的中學生合作學習環(huán)境設計[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6 楊志升;合作學習過程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4年
7 陳世洪;自主學習課件的設計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8 林芳;合作學習:理論與實踐[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9 錢玲;校園網(wǎng)環(huán)境下自主學習支持系統(tǒng)設計[D];河北大學;2004年
10 劉琳;計算機支持的合作學習:理論與實踐[D];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1年
,本文編號:158138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581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