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學生管理論文 >

“創(chuàng)造力”與教育的大眾化——對陶行知創(chuàng)造教育思想的社會學考察

發(fā)布時間:2018-02-12 04:35

  本文關鍵詞: 陶行知 創(chuàng)造教育 創(chuàng)造觀念 現(xiàn)代知識分子 民眾 出處:《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以陶行知為個案,分析現(xiàn)代創(chuàng)造觀念興起與社會變動之間的關聯(lián)。陶行知的創(chuàng)造觀念認為創(chuàng)造力是一種個人能力,具有普遍性、潛伏性、行動性這三種特點。這種內涵與其教育大眾化和教育平等的主張是一致的,依據(jù)創(chuàng)造能力的特點,陶行知致力于重新設定教育資源分配模式,調整文化資本的內容構成,轉變教育場域的權力關系模式。陶行知的創(chuàng)造觀念是在教育救國的宗旨下,知識分子發(fā)動和聯(lián)合民眾力量的一種努力。
[Abstract]:Taking Tao Xingzhi as a case stud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ise of modern creative concept and social change. Tao Xingzhi's creative concept thinks that creativity is a kind of personal ability, which is universal and latent.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action are consistent with his ideas of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and education equalit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eativity, Tao Xingzhi is committed to re-setting the distribution model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adjusting the content composition of cultural capital. Tao Xingzhi's idea of creation is an effort by intellectuals to mobilize and unite with the people under the aim of saving the nation through education.
【作者單位】: 武漢大學社會學系;
【基金】: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關于創(chuàng)造觀念的社會學研究”(20100471152)
【分類號】:G40-09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高瑞泉;論創(chuàng)造之價值[J];開放時代;1999年01期

2 金林祥,李庚靖;20世紀90年代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綜述[J];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3 羅志田;;科舉制廢除在鄉(xiāng)村中的社會后果[J];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鋒;;城市規(guī)劃理想主義和理性主義之辨[J];城市規(guī)劃;2007年02期

2 程雪清;陶行知鄉(xiāng)村教育思想對當代農(nóng)村教育改革的啟示[J];池州師專學報;2004年01期

3 劉仲林;論創(chuàng)造與創(chuàng)造觀[J];東方論壇;2002年01期

4 鄭容和;;從周邊視角來看朝貢關系——朝鮮王朝對朝貢體系的認識和利用[J];國際政治研究;2006年01期

5 敖潔;試論陶行知教育民主思想的基本特征[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6 周小旗;;論大學生的素質教育[J];貴州社會科學;2006年05期

7 王中華;;陶行知創(chuàng)造教育思想及其啟示[J];生活教育;2007年09期

8 金林祥,李庚靖;20世紀90年代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綜述[J];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9 于述勝,劉繼青;中國現(xiàn)代課程改革的文化問題論綱[J];當代教育科學;2005年19期

10 譚斌;陶行知現(xiàn)象及陶行知形象的政治性建構——兼對中國社會1949年前后“共同敘事”邏輯作社會學分析[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白永瑞;;東亞地域秩序:超越帝國,,走向東亞共同體[A];“近代中國、東亞與世界”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新營;本心與自由[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胡志堅;自我統(tǒng)攝下的心理與行為[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3 鄧文初;民族主義之旗[D];浙江大學;2005年

4 李生濱;晚清思想文化與魯迅[D];復旦大學;2005年

5 方卿;專制與秩序[D];復旦大學;2005年

6 趙可金;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制度變遷的理論闡釋[D];復旦大學;2005年

7 方秀珍;神秘主義:祛魅與復魅[D];蘇州大學;2005年

8 鄭新華;近代中國教育如何可能[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徐志偉;“鄉(xiāng)土中國”的再發(fā)現(xiàn)[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夏衛(wèi)東;清代科舉制度的若干問題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封喜桃;中美教育交流與合作[D];河北大學;2001年

2 涂雪峰;陶行知社會改造思想初探[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3 李紅婷;社會變遷中的鄉(xiāng)村小學[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4 楊華;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角色變化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5 劉秀英;“庚款留美”與中國高等教育現(xiàn)代化[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6 余慶東;對陶行知與杜威教育哲學思想比較及思考[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7 李術紅;中國古代原創(chuàng)性教育思想的形成及價值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8 崔家田;從“無序”到“有規(guī)”[D];蘇州大學;2005年

9 鄧永超;論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智慧人格的重構[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10 包瓊;陶行知民主教育管理思想與實踐及其現(xiàn)代意義[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金林祥,李庚靖;論陶行知的創(chuàng)造教育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0年01期

2 唐迅;陶行知現(xiàn)代教育思想命題新探[J];教育研究;1999年1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梁宇光;論陶行知的創(chuàng)造教育思想[J];麗水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04期

2 楊曉;陶行知的創(chuàng)造教育思想體系探析[J];沈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4期

3 吳一德;陶行知創(chuàng)造教育思想與素質教育[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04期

4 江露;陶行知創(chuàng)造教育思想的時代魅力[J];黔西南民族師專學報;2000年04期

5 張秀宏;以陶行知創(chuàng)造教育思想為指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6 吳梅興;;從創(chuàng)造教育到創(chuàng)新教育——陶行知創(chuàng)造教育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J];現(xiàn)代教育論叢;2007年02期

7 叢小泉,沈霞;陶行知創(chuàng)造教育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及啟示[J];山西教育;2000年23期

8 許漢云;;為了創(chuàng)造出理想的新人——陶行知創(chuàng)造教育探微[J];中國陶行知研究基金會會訊;2001年07期

9 林峰;;試論陶行知的創(chuàng)造教育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J];文教資料;2008年26期

10 譚迪熬;;放飛心靈的彩蝶[J];湖南教育(教育綜合);2009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楊萬士;;民辦學校學生與教師的教育管理之管見[A];中國民辦教育大典[C];2010年

2 何樹遠;;中華教育改進社與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9年卷[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計方勝;校長的權威從何而來[N];中國教育報;2009年

2 本報記者  張樹偉;暑假就到了,我們來讀陶行知[N];中國教育報;2006年

3 本報記者  蘇令;陶行知眼中的理想校長[N];中國教育報;2006年

4 祝彥;陶行知的鄉(xiāng)村教育思想及其實踐[N];學習時報;2006年

5 本報記者 翟晉玉;在“做”中“教”與“學”[N];中國教育資訊報;2002年

6 鹽城市大縱湖初中 徐開泉;淺談和諧校園中的“良知”教育[N];成才導報.教育周刊;2006年

7 楊平;教育要教人過上詩的生活[N];中國教育報;2004年

8 徐衛(wèi)紅;陶行知和他的“生活教育”理論[N];光明日報;2005年

9 王軍榮;教師應關注批評后的學生[N];臺州日報;2005年

10 馬虹;試析陶行知“生活教育論”[N];貴州民族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蔡幸福;陶行知與牧口常三郎教育思想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2 蘭軍;民國時期中國教育在國際教育論壇上的展現(xiàn)[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3 汪楚雄;中國新教育運動研究(1912-1930)[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4 肖曉瑪;杜威美育思想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5 牛利華;“回歸生活世界”思潮的教育學省察[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6 楊娟;蘇南鄉(xiāng)村教育研究(1905-1937)[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7 楊治平;面向個體的教科書設計[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李保強;教育格言及其現(xiàn)實問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6年

9 許新海;教育生活之危機與救贖[D];蘇州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列;新課改背景下陶行知創(chuàng)造教育思想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2 李海燕;陶行知創(chuàng)造教育思想研究[D];東南大學;2005年

3 余慶東;對陶行知與杜威教育哲學思想比較及思考[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4 陳剛;陶行知學校民主管理思想及其現(xiàn)代價值[D];江西師范大學;2003年

5 劉長貴;陶行知的生活德育理論及其當代價值[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6 林永希;陶行知的教師教育思想與我國教師專業(yè)化[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05年

7 秦瑜;陶行知文化思想研究[D];安徽大學;2006年

8 廖瑜;陶行知的新教育思想及其現(xiàn)代價值[D];四川大學;2006年

9 李恒川;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10 張春喜;試論陶行知鄉(xiāng)村教育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50479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50479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b50b5***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