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學官傳統(tǒng)的賡續(xù)及影響
本文關鍵詞:中國近代學官傳統(tǒng)的賡續(xù)及影響 出處:《教育學報》2011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學官 教育監(jiān)督 教育研究 教育指導
【摘要】:學官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主管學務的官員和官學教師。中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fā)生的"廢科舉、興學堂"運動促使社會結構與教育系統(tǒng)發(fā)生重要改變,教育行政職能也隨之變化。晚清政府出現(xiàn)的視學、勸學員,民國時期的視學、輔導員,及老解放區(qū)的巡視員、輔導員都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學官的傳統(tǒng):監(jiān)督或研究、指導學務,并向上級行政部門負責。這一教育行政、研究指導職能"兩棲化"的現(xiàn)象對理解當今督學、教研員的職能有所啟示。
[Abstract]:Academic officers are the officials and teachers in charge of academic affair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The movement of "abolishing imperial examinations and prospering schools" that took place at the end of 19th century and early 20th century in China promoted important changes in social structure and education system.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functions also changed. The late Qing government appeared in the inspection, persuading students,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spection, counselors, and the old liberated areas of the inspectors. To a certain extent, counselors have inherited the tradition of academic officials: supervising or researching, directing academic affairs, and being responsible to the higher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Thi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studying the phenomenon of "amphibious" of guiding functions, is the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superintendency. The functions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staff are enlightening.
【作者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
【分類號】:G529
【正文快照】: “學官”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主管學務的官員和官學教師。如漢代的五經(jīng)博士、博士祭酒,西晉的國子祭酒、博士、助教,宋代以后的提學、學政、教授、教諭、教習等!病畴m然中國傳統(tǒng)社會里存在舉薦、捐納制度,,導致出現(xiàn)官員與其職位名不副實的現(xiàn)象。但學官的職能是巡視、考核、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楊潤勇;;關于構建我國教育督導政策體系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7年08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峰君;威權主義概念與成因[J];東南亞研究;2000年04期
2 李文軍;儒家教育與現(xiàn)代教育歷史背景及基本理念之比較[J];東岳論叢;2002年02期
3 王先明,李麗峰;近代新學教育與鄉(xiāng)村社會流動[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8期
4 武乾;南京國民政府的保甲制度與地方自治[J];法商研究-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學報(法學版);2001年06期
5 詹永媛;;從政治社會化視角論抗日民主根據(jù)地的教育[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6 金順明;近代中國教育團體的發(fā)展歷程[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年01期
7 張偉平;略論教育社團與我國近代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8 虞崇勝;從政府推進到社會自主:新世紀中國政治文明建設的必由之路[J];江蘇社會科學;2002年02期
9 穆嵐;教育督導與教育行政關系論析[J];教學與管理;2005年06期
10 穆嵐;試論教育行政督導的價值取向和基本準則[J];遼寧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建嶸;轉型期中國鄉(xiāng)村政治結構的變遷——以岳村為表述對象的實證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2 陽信生;湖南近代紳士階層研究(1895—1912)[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3 章小謙;傳承與嫁接:中國教育基本概念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轉換[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鮑嶸;高深學問與國家治理[D];廈門大學;2004年
5 易春秋;建國十七年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5年
6 但昭彬;話語權與教育宗旨之共變[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7 廣少奎;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及其行政制度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8 高慧斌;南朝學制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9 王獻玲;中國民辦教師始末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10 郭圣莉;城市社會重構與新生國家政權建設[D];復旦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尹輝;論義務教育權的法律救濟[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2 陳妙玲;中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近代化[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3 劉學琴;清末留學政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4 蔣茂東;高校和企業(yè)合作培養(yǎng)人才研究[D];河海大學;2004年
5 張成武;我國新時期教師評價的制度化歷程、現(xiàn)存問題與對策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6 蔡雯卿;上海市A地區(qū)與英國英格蘭地區(qū)教育督導的比較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凌石德;論中央蘇區(qū)文化建設的特征和意義[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8 敬文正;桂林市市區(qū)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9 趙正新;關于我國課程改革政策執(zhí)行力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10 陳敘良;近代湖南社會流動研究(1840-1949)[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徐書業(yè);廣西中小學教育科研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與思考[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2 孫建東,孫淑華;關于建立高效的教育科研運行機制的思考[J];教學與管理;2000年10期
3 趙學漱;教育科研成果鑒定初探[J];教育研究;1995年06期
4 顏衛(wèi)青;制度倫理的邊界、功能涵涉及其意義[J];求實;2004年09期
5 聶勁松;;農(nóng)村幼兒教育課程目標與資源探析[J];學前教育研究;2006年Z1期
6 王真東,劉方;校本教研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及價值[J];江西教育科研;2004年Z1期
7 張旭昆;制度的定義與分類[J];浙江社會科學;2002年06期
8 段治乾;教育制度倫理何以可能[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張玲;高中校本教研制度運行狀況與管理對策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2 尹桂榮;新中國基礎教育教研制度的歷史演變與現(xiàn)實追求[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董坤玉;;漢唐學官考[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9年10期
2 李巖;;明確重點 形成合力 切實履行教育監(jiān)督的法律職責[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9年12期
3 李國鋒;;一生愛好是天然(中)[J];新作文(高中版);2007年03期
4 ;與孩子一起成長——自治區(qū)黨委機關幼兒園[J];共產(chǎn)黨人;2007年05期
5 陳偉生;周春霞;;論宋朝太學的教師管理[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7年01期
6 ;不求甚解[J];廣西教育;2007年09期
7 徐迅雷;;官場入侵與高校速朽[J];新西部;2007年04期
8 郝桂敏;;三家《詩》流傳情況考[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9 徐永文;;明代地方學政的兩次集中治理[J];教育評論;2007年02期
10 王松山;;北魏博士略論[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黃俊文;;唐代中晚期中央官學沒落原因之探討[A];唐史論叢(第十一輯)[C];2009年
2 王謹;;《周禮》的“官教”思想及其影響[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3 張淑細;;日本教育督導制度的演變及其對教育改革的影響[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四)[C];2009年
4 姚宏杰;;北魏皇宗學與四門小學略論[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二)[C];2009年
5 姚宏杰;;金代“六學”考辨[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二)[C];2009年
6 朱建新;;關于明武學的若干問題[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二)[C];2009年
7 張淑細;;日本教育督導制度的演變及其對教育改革的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8 姚宏杰;;北魏皇宗學與四門小學略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姚宏杰;;金代“六學”考辨[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朱建新;;關于明武學的若干問題[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仲啟雙 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qū)委常委、區(qū)紀委書記;切實加強對基層干部的教育監(jiān)督和管理[N];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11年
2 中國獸醫(yī)藥品監(jiān)察所(農(nóng)業(yè)部獸藥評審中心);完善制度機制 強化教育監(jiān)督[N];農(nóng)民日報;2010年
3 ;加強教育監(jiān)督預防懲治制度建設 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N];人民日報;2010年
4 浙江師范大學教育評論研究所所長 教授 劉堯;會診大學“流行病”“交叉感染”是病根[N];科學時報;2010年
5 湘橋區(qū)宣傳新聞中心;強化教育監(jiān)督 完善制度建設[N];潮州日報;2010年
6 朱紅亮 張創(chuàng)奇;武警咸陽市支隊 三員制度:教育監(jiān)督新亮點[N];解放軍報;2010年
7 滕卉榮;馮夢龍(二)[N];中國縣域經(jīng)濟報;2010年
8 中國科學院自然辯證法通訊雜志社教授 李醒民;讓權力和金錢遠離學術[N];科學時報;2010年
9 四川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 歐澤高;探索教育監(jiān)督規(guī)律 建立苗頭性問題早發(fā)現(xiàn)早提醒早糾正機制[N];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10年
10 王祖德 牟曉英;多措并舉 確保廉潔[N];遼源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徐暉;唐代國子監(jiān)學官與文學[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皓綺;《諧鐸》與“諧隱”精神[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閔晶;清末新政中的教育視導制度[D];吉林大學;2009年
3 吳麗霞;當代大學生思想行為錯位問題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9年
4 李葉亞;荊州學派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5 李葉亞;荊州學派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6 尤育號;黃體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羅玉霞;北宋太學的復興及其管理的完善[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8 曹白莉;離婚后的親權行使制度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9 張光莉;明代國子監(jiān)研究[D];河南大學;2006年
10 鄭雪;宋朝建康府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42960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429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