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結合情境中的美國多元文化職前教師教育方法述評
本文關鍵詞:虛實結合情境中的美國多元文化職前教師教育方法述評 出處:《外國中小學教育》2011年10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美國 多元文化 職前教師 在線對話 社區(qū)服務
【摘要】:在線對話與社區(qū)服務是近年來涌現(xiàn)的美國多元文化職前教師教育方法,兩者的綜合運用,彰顯出虛實結合情境中美國多元文化職前教師培養(yǎng)方式的新變化,這也為改善美國教師教育的整體發(fā)展狀況,以應對現(xiàn)實挑戰(zhàn)提供了可行途徑。
[Abstract]:Online dialogue and community service are the methods of American multiculturalism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which emerge in recent years.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both shows the new change of American multicultural pre-service teacher training mode in the situation of combination of reality and vanity. This also provides a feasible way to improv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meet the practical challenges.
【作者單位】: 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保定學院教育系;
【分類號】:G451.1
【正文快照】: 當前,美國中小學教師主要是由中產階層出身的白人所擔任,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他們所面對的是數(shù)量日益增多的少數(shù)族群(The MinorityGroup)出身的學生,這種情況在主要由少數(shù)族群學生入讀的城市公立學校中更是普遍存在。由此所導致的一個棘手學校教育問題就是,白人教師與少數(shù)族群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蕊;劉暉;;近十年來美國教師教育研究熱點述評——以美國《教師教育雜志》為例[J];教師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2 杜凡;;在改革中美國教師獲得較多收入和權力[J];外國中小學教育;1988年04期
3 李滌非;美國教師教育改革中的實踐性導向[J];遼寧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4 楊靜;美國:給教師專業(yè)化定標準[J];上海教育;2005年01期
5 ;美國教師的聘任制[J];教書育人;2005年19期
6 劉開紅;;中美課堂文化比較[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6年02期
7 秦霞;;美國教師專業(yè)化的原因分析[J];唐山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8 梁海英;;美國教師關于研究學生學習方法的做法[J];現(xiàn)代教學;2010年Z2期
9 王冬梅;;美國高校兼職教師發(fā)展的問題及其對策[J];高教探索;2007年02期
10 徐祖勝;蘭英;;美國教師督導和教師評價關系研究[J];外國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沈潔;張進寶;董慧;;關于職前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內涵及課程體系的研究[A];教育技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與服務——第五屆教育技術國際論壇論文集(上冊)[C];2006年
2 陸真;魏雯;林菲菲;;職前教師信息素養(yǎng)構建及培養(yǎng)模式的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五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下冊)[C];2006年
3 劉靜;;美國教師女性化及其原因的歷史探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0)——外國教師教育史、職業(yè)與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黃云鵬;;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教育改革的實踐探討[A];全國高師會數(shù)學教育研究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楊文兵;;運用心理訓練,降低教師職業(yè)倦怠[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6 喻平;;PME關于數(shù)學教師研究綜述及其對我國教師教育研究的啟示[A];全國高等師范院校數(shù)學教育研究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劉靜;;美國教師教育的歷史研究評述[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0)——外國教師教育史、職業(yè)與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8 李凌云;王海軍;;基于混合式學習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教學改革的實證研究[A];Proceedings of 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Volume 7)[C];2010年
9 張志禎;劉加霞;申繼亮;;中小學教師教學反思的方式、內容及其影響因素[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10 余光;;鄉(xiāng)土資源的開發(fā)形式和手段[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五卷)[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一個普通的美國教師什么樣?[N];中國教育資訊報;2002年
2 王建芬;美國教師職業(yè)香[N];中華工商時報;2002年
3 王建芬;美國教師職業(yè)很吃香[N];國際金融報;2002年
4 顯舟譯自《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美國教師用歌聲抵制應試教育[N];音樂周報;2005年
5 ;“出境旅游”在線對話錄[N];中國旅游報;2000年
6 本報記者 李茂;美國教師如何應對恐怖襲擊[N];中國教育資訊報;2002年
7 臥松 編譯 趙萍 編譯;一個美國教師眼中的日本教育[N];中國教師報;2003年
8 本報記者 李茂;四分之一美國教師在“應試”[N];中國教育資訊報;2002年
9 本報記者 李茂;優(yōu)教優(yōu)酬:美國教師很陌生[N];中國教育資訊報;2002年
10 江蘇省教育廳師范處副處長 劉明遠;美國教師教育的基本走向及啟示[N];中國教育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偉;職前教師教育中的學習環(huán)境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2 秦立霞;美國教師資格認證制度及其效應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3 張元;職前與在職幼兒教師課程觀評價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4 洪明;美國教師質量保障體系歷史演進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5 姜輝;數(shù)學教師的數(shù)學情感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周仕榮;師范生數(shù)學教學信念的發(fā)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周成海;客觀主義—主觀主義連續(xù)統(tǒng)觀點下的教師教育范式:理論基礎與結構特征[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8 徐章韜;師范生面向教學的數(shù)學知識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9 王晶瑩;中美理科教師對科學探究及其教學的認識[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10 王鳳玉;美國師范教育機構的轉型:歷史視野及個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田倩;數(shù)學職前教師學科內容知識發(fā)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青;職前教師基于課堂視頻的教學反思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賴曉云;職前教師網絡素質及其培養(yǎng)模式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4年
4 蔣德慧;職前教師與職初教師關于斜率的PCK的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傅樹京;PDS:美國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政策性選擇[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6 崔彥;美國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校:經驗與啟示[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7 杜慧慧;職前教師教學知識信念的考察[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8 王艷榮;美國教師組織發(fā)展的初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9 孔曄晗;職前教師的統(tǒng)計焦慮水平及其影響因素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鄭寶錦;美國“教師教育大學化”發(fā)展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38557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385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