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現(xiàn)代教育改革的社會認識邏輯
本文關鍵詞:論現(xiàn)代教育改革的社會認識邏輯
更多相關文章: 教育改革 社會認識 認識路線 決策模式 行動策略
【摘要】:現(xiàn)代教育改革的社會認識邏輯是指教育改革的社會認識機理及其方法論,主要包括教育改革的社會認識路線、社會決策模式和社會行動策略,F(xiàn)代教育改革的已有社會認識路線主要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條,而"上下結合"的認識路線是未來教育改革認識路線的邏輯發(fā)展;現(xiàn)代教育改革的社會決策模式主要有"草根式"與"精英式"兩種基本模式,未來教育改革決策的發(fā)展方向是從"利益分割"走向"利益多贏";現(xiàn)代教育改革的社會行動策略包含微觀與宏觀兩個基本維度,在實現(xiàn)微觀的"靜悄悄的教室革命"和宏觀的"轟轟烈烈的行動建構"過程中,必將走向"個人行動"與"國家意志"的有機統(tǒng)一。因此,遵循現(xiàn)代教育改革的社會認識邏輯,未來教育改革需要在合理、規(guī)范的教育價值引導的基礎上,建立良性的教育評價機制,在培育和諧、合作、互動的教育改革文化的過程中,營造良性的社會理解基礎,在多元利益主體協(xié)商與對話的前提下,建立合理的教育決策平臺,在多元社會立場不斷融合的背景下,營造教育改革的良性社會輿論環(huán)境。
【作者單位】: 北京林業(yè)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基金】:北京林業(yè)大學青年教師科研基金項目(項目編號:BLX2009017)研究成果之一
【分類號】:G521
【正文快照】: 無論是宏觀層面的教育決策與執(zhí)行,還是微觀層面的學校內部變革與創(chuàng)新,都與教育改革的社會認識邏輯存在密切的關系,F(xiàn)代教育改革的社會認識邏輯作為教育改革的社會認識機理及其方法論,主要包括教育改革的社會認識路線、社會決策模式和社會行動策略。研究、分析教育改革社會認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王思斌;;略論新農村建設的實施結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2 陳曉強;;發(fā)展型社會政策與我國的社會政策構建[J];長白學刊;2008年01期
3 王朝明;;政府轉型與構建和諧社會——兼論社會政策改革的滯后性[J];財經科學;2006年01期
4 寇國明;邱長溶;;農民工職業(yè)風險、工傷保險與教育補貼的政策效應[J];財經研究;2006年07期
5 王先進;;試析各類組織在社會政策行動中的作用[J];重慶社會工作職業(yè)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6 張松;;上海城市遺產的保護策略[J];城市規(guī)劃;2006年02期
7 趙丹;;走出大學生就業(yè)困境的社會政策分析[J];東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8 趙慧珠;;中國農村社會政策的演進及問題[J];東岳論叢;2007年01期
9 劉繼同;;社會福利制度戰(zhàn)略升級與構建中國特色福利社會[J];東岳論叢;2009年01期
10 王強;;論民生問題中的政府責任[J];湖北社會科學;2007年09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許秀中;刑事政策系統(tǒng)論[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2 代恒猛;從消極福利國家到積極“福利社會”——經濟全球化視角下西歐福利國家問題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3 王元華;社會公民資格權利研究[D];蘇州大學;2006年
4 楊山鴿;后福利國家背景下的中央與地方關系[D];復旦大學;2006年
5 趙寧寧;尋找教育政策制定的研究基礎[D];北京師范大學;2007年
6 張雄;西部大開發(fā)與西部少數(shù)民族經濟社會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論綱[D];西南財經大學;2007年
7 岳天明;甘肅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農村社會發(fā)展動力機制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8 周蘭領;論政府與公立學校的行政法律關系[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9 孟杰;傳統(tǒng)“壟斷資本主義”理論再思考[D];山東大學;2007年
10 嚴俊;中國農村社會保障政策分析[D];中共中央黨校;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王勇;公民社會與新聞傳播[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2 陳翔;英國的早期現(xiàn)代化與社會保障制度[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3 殷鳳;關注上海城市邊緣青少年[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陳亞鵬;校長的課程執(zhí)行力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何其長;農村基礎教育的變遷[D];安徽大學;2006年
6 李海霞;中美兩國學校選擇機制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侯萬鋒;多民族國家的政治整合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8 李軍;和諧社會與服務型政府建設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9 張文學;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預設目標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10 周黎娜;論傳媒管理的法治困境及對策[D];重慶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種海峰;試析社會認識檢驗過程及其現(xiàn)實意義[J];咸陽師范專科學校學報;1994年01期
2 科爾舒諾夫;曼塔托夫;張凌云;;活動是社會認識的對象[J];國外社會科學文摘;1990年09期
3 歐陽彬;;當代社會認識中的審美追求[J];唐都學刊;2007年03期
4 吳建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J];湖南農機;2009年07期
5 李勇;論社會認識進化與社會進步[J];江漢論壇;1998年03期
6 貢恰魯克,德新;論社會認識中文明觀與形態(tài)觀原理的相互關系[J];國外社會科學文摘;1998年05期
7 王善平;社會存在與社會認識——淺論馬克思的哲學范式革命[J];學術研究;2004年08期
8 歐陽康;面向21世紀人類文明的社會認識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9 謝勁松;;民族精神的社會認識[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10 甘錦秀;;摘掉“美工”的帽子——對我國設計師現(xiàn)狀的分析與思考[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陸振權;;全面發(fā)展 人文見長——關于上海市七寶中學教育改革實踐的調研報告[A];第六期全國陶研骨干培訓班文集[C];2001年
2 李國祥;;序[A];高校信息文獻開發(fā)與利用——全國高校信息資料第6次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1994年
3 曲正偉;;美國縮減班額計劃的實踐對我國教育改革的啟示[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4 孫綿濤;;教育機制理論的新詮釋[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5-2006年度][C];2008年
5 張孝禮;;強化德育教育 培育一代“真人”[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會首屆二次學術年會論文選集[C];1989年
6 王衛(wèi)國;;對教育科學規(guī)劃發(fā)展沿革的基本評介[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龍玉潔;;團隊——校本教研的有效組織形式[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廣西卷)[C];2010年
8 劉興偉;;中學化學教學與創(chuàng)新教育[A];甘肅省化學會成立六十周年學術報告會暨二十三屆年會——第五屆甘肅省中學化學教學經驗交流會論文集[C];2003年
9 趙俊峰;李志凱;;論心理學中量與質的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10 葛為紅;陳翱;陳宏聲;;堅持學陶 推進研陶弘陶(節(jié)選)——對當前陶研工作中一些問題的認識和思考[A];第六期全國陶研骨干培訓班文集[C];200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寧統(tǒng);讓社會認識統(tǒng)計[N];中國信息報;2000年
2 陳金明;改革開生面[N];人民政協(xié)報;2002年
3 劉長林 池曉玲;陰陽代表一條與西方科學不同的認識路線[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6年
4 劉長林;中國傳統(tǒng)科學是“象”科學[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5 劉慧珍;北京師范大學與中國基礎教育發(fā)展[N];中國教育報;2002年
6 ;長“自主學習”睿智 樹“追求進步”恒心 [N];文匯報;2003年
7 本報記者 舒迪 顧磊;“讓社會認識、重視罕見病患者群體”[N];人民政協(xié)報;2009年
8 劉長林;發(fā)展中醫(yī)學的關鍵[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4年
9 劉長林 池曉玲;陰陽代表一條與西方科學不同的認識路線[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6年
10 劉長林;從科學多元角度看中醫(yī)藥存廢之爭[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3條
1 周宏;理解與批判[D];南京大學;2002年
2 孫曉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及其投融資研究[D];天津大學;2004年
3 蒲蕊;學校的自主性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袁梅;江澤民“與時俱進”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2 魏捷;“城市復興”中的城市設計[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6年
3 黃拓;象思維視野下的三焦學說[D];浙江中醫(yī)藥大學;2008年
4 李嘯;高考制度改革中的代際認識差異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5 劉云峰;呼和浩特市中學生體能現(xiàn)狀調查分析及發(fā)展對策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年
6 王盛義;產品數(shù)據管理技術在制造業(yè)的實施[D];吉林大學;2006年
7 甄金輝;李Xh對顏元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D];河北大學;2006年
8 趙長慧;《女神》與李白詩歌的抒情藝術[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9 湯詩華;社會科學哲學研究范式轉型對教育研究的啟示[D];西南大學;2008年
10 郭鵬飛;河南大學普通大學生體能現(xiàn)狀及發(fā)展對策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08年
,本文編號:11874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187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