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案例教學法的應用
一、初中地理案例教學法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案例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相關教學內容案例的引入,將深奧的內容簡單化,降低理解難度,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進而促進高效化課堂有效實現的一種教學方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有很多抽象的知識,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引入案例教學法,將具體的、客觀的教學案例放在教學課堂中,可以給學生創(chuàng)設身臨其境的感覺.提高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系統(tǒng)、豐富的地理案例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對地理知識的了解欲望,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通過案例教學法,將學生納入到課堂教學與討論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還能加強教師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的反思。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根據教學內容選取合適的教學案例,在課堂教學中與學生分享、討論、分析,能使教師更有針對性地發(fā)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及需要改善的方面.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可以說案例教學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不論是對于學生,還是對于教師而言,均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二、推動初中地理案例教學法有效應用的措施1.案例選擇在初中地理教學課堂中采取案例教學法.最重要的一點是要突出對案例選擇的質量要求。要想保證案例教學的教學質量,對案例的選取尤為關鍵。需要教師有針對性的進行選擇。比如在對“黃河”這一內容的講述中,我選取了一段關于黃河歷史上水患災害的視頻材料,視頻介紹了黃河“三年兩決,百年一改道” 的景況,1933年黃河水患造成364萬人受災,18萬人傷亡,以及歷史上有六座開封城被黃河泛濫所攜帶的泥沙掩埋。學生感受了黃河水患的巨大危害后。自然對水患產生的原因以及水患的治理產生了興趣,在講述原因時再引進黃河各河段特征,中游流經的黃土高原,下游“地上河”的形成及治理,這樣就把這一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都聯系在一起。通過這一案例的講述.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這一課的知識內容。
2.多元化教學模式案例教學法主要包括案例分析法與案例討論法兩部分,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教師可以考慮采用哪種方法或者是否需要綜合采用此兩種方法進行教學。初中地理教材中,有些內容對于學生來講是較難理解和掌握的,比如山脈的名稱與分布、不同區(qū)域的氣候特點、土地資源等內容,學生感到很抽象.這時就可以用案例教學法來進行教學。比如在講述“土地資源”這一課時,我首先引入案例分析法,向學生展示收集的一些圖片、視頻等資料.讓學生大概地了解土地資源的內容與范疇;接著播放一些地方由于過度開采、過度放牧、亂砍濫伐等原因造成環(huán)境惡化的資料以及視頻來讓學生觀看,使學生體會到土地資源的重要性以及盲目開發(fā)可能帶來的后果.讓學生在具體案例中得到啟發(fā)。之后將案例討論法引入.我設置了幾個問題,如土地資源包括哪些?土地資源的價值?如何保護土地資源?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除討論教師給出的題目外。還可自由發(fā)揮想象并講解,談自己的想法。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提高了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也加深了課堂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之間的有效聯系。提高了學生的知識處理能力。
三、五步法推動案例教學的實施1.引進案例.情境設置在課堂教學中,案例通常是在教師指出課堂教學主題之后引出的.一般地理教學案例由圖像、文字、數據、景觀等內容組成,以音頻、視頻等形式展現。這里本文提出案例的引出最好要聲像一體化,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展學生思維空間。以人類的居住地—— 聚落這部分內容為例,分析案例引人的環(huán)節(jié)。在提出這節(jié)課的主題—— 聚落之后,筆耕論文,我首先給學生展示一些聚落景觀視頻。并配有解釋的文字。比如在對東南亞民居進行介紹的過程中,我將東南亞民居產生的過程進行展示,在展示過程中配以解說:此種房屋具備防水、防潮、通風的特點,而這種特征與結構又十分適合東南亞地區(qū)的氣候需求,此時將東南亞地區(qū)的氣候跟學生講述一下,以達到綜合復習的效果。接著我向學生展示東南亞民居的外在特征、建筑特點等的相關視頻.以創(chuàng)設出一定的情景,提高學生了解這部分內容的興趣。
2.提出問題.引導分析在將教學案例呈現給學生之后,教師應該及時地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并解答。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問題一定要從簡人難,由表及里,充分提高學生學習的信心。根據東南亞民居的案例,我提出以下幾個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思考并分析。第一個問題,東南亞民居的特征。這是一個直觀的問題.學生可以從視頻中找到答案.目的在于檢驗學生是否認真觀看并研究案例;第二個問題,東南亞民居的價值。這個問題相對簡單,在視頻播放過程中,教師的講解,在于引導學生探索案例內容并學會從案例中收集信息;第三個問題,當地為什么要建造這類型的房屋。事實上這與第二個問題是基本一致的,只是要求學生從探究原因的角度進行分析,提高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與歸納能力。
3.系統(tǒng)歸納.突出內容在對案例進行分解性分析之后,教師與學生便可開始互動環(huán)節(jié),將案例反映的內容與課本中的知識進行聯系。在這部分,教師需要根據學生掌握的實際狀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討論,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將小組討論納入,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探討,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問題。在經過上述兩個環(huán)節(jié)之后,此階段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教師需鼓勵學生以地理知識為基礎研究地理現象,以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4.總結評估.提升水平在經過討論環(huán)節(jié)之后.教師需要對學生的交流結果進行評估.這里需要指出.教師應該將重點放在學生討論的過程與討論思路上,而不能以正確與錯誤來劃分。教師需要指出學生分析問題的優(yōu)點與不足之處,從而深入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以鼓勵并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與信心.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與形成。
5.拓展訓練,深化主題此環(huán)節(jié)是案例教學法的最高環(huán)節(jié),也是最終目標,是學生在掌握一定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對理論知識的進一步升華過程。這部分要求教師要有針對性的對學生所學習理解到的知識進行深層次的領悟,教師可以聯系當今社會所發(fā)生的某些熱點新聞,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出發(fā)。開展社會調查并進行撰寫調查報告,使學生深入到實踐中,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并通過實踐對理論知識加以檢驗,以促進學生知識的系統(tǒng)化發(fā)展。
四、結語案例教學法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一方面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另一方面還能促進知識的準確把握.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最終形成自主探究式的學習模式。案例教學法是充分展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方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予以充分認識并加以推廣,以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方式的形成,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
本文編號:45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4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