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聯網情境下探究式學習模型設計研究
本文關鍵詞:基于物聯網情境下探究式學習模型設計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近年來,物聯網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受到關注。物聯網技術因為其“物物通信”的特性而受到各個領域的推崇。物聯網技術所帶來的全新的理念,打破了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對教育領域產生了影響。而探究式學習作為時下受到廣泛倡導的教學方式,在現實的實踐過程中也遇到一些限制,如探究內容、探究情境、探究評價以及探究生態(tài)等。而通過應用物聯技術使得改善這些限制成為了可能。本篇研究采用文獻法、觀察法、調查法等手段深入探討傳統(tǒng)情境下探究式學習所存在的一些限制,并通過對物聯技術的特性的把握,從而設計出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探究式學習模型。在本篇研究中,詳細介紹了模型設計的橫、縱向結構,以及該模型的運行模式。通過對于探究式學習的規(guī)律與物聯網技術特性的整合設計,期望打造一個涵蓋學生、教師、家長以及社會參與者的泛探究式學習圈。同時通過對“感知教育”項目的進行實地調查,并與設計的模型進行一個比較,以求能夠為未來物聯網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更廣泛而深入的應用帶來一定的借鑒與指引。
【關鍵詞】:探究式學習 物聯網 模型設計 泛探究式學習圈 感知教育
【學位授予單位】:東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G434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緒論9-15
- 1.1 選題背景9-10
- 1.2 研究意義10-11
- 1.2.1 理論意義10
- 1.2.2 實踐意義10-11
- 1.3 研究基礎11-12
- 1.4 研究的內容與創(chuàng)新點12-13
- 1.4.1 研究內容12-13
- 1.4.2 創(chuàng)新點13
- 1.5 研究方法13-15
- 1.5.1 文獻法13
- 1.5.2 課堂觀察法13-14
- 1.5.3 問卷調查與訪談法14
- 1.5.4 案例分析與比較法14-15
- 第二章 模型設計的基礎15-21
- 2.1 概念界定15-17
- 2.1.1 物聯網15-16
- 2.1.2 探究式學習16-17
- 2.2 物聯網與探究式學習的融合17-21
- 2.2.1 探究式學習中的“物質流”的實現17-19
- 2.2.2 探究內容的精確性的提高19
- 2.2.3 探究學習的邊界的淡化19-20
- 2.2.4 探究學習的模式更加智能化20-21
- 第三章 模型設計21-33
- 3.1 模型設計的原則21-23
- 3.1.1 以科技的理念發(fā)展探究式學習21-22
- 3.1.2 以生態(tài)的理念豐富探究式學習22
- 3.1.3 以發(fā)展的理念改善探究式學習22-23
- 3.2 模型的橫向結構23-25
- 3.2.1 傳統(tǒng)探究式學習生態(tài)模式23-24
- 3.2.2 增加探究式學習過程的參與者24-25
- 3.3 模型的縱向結構25-28
- 3.3.1 縱向架構邏輯25-26
- 3.3.2 縱向層面介紹26-28
- 3.4 模型的運行模式28-33
- 3.4.1 傳統(tǒng)情境下探究式學習的運行模式28-30
- 3.4.2 模型的一般運行模式30-31
- 3.4.3 參與者活動31-33
- 第四章 效果預期33-38
- 4.1 改善探究式學習內容的限制33-34
- 4.2 改善探究式學習情境的限制34-35
- 4.3 改善探究式學習的評價的限制35-36
- 4.4 改善探究式學習的生態(tài)性限制36-38
- 第五章 模型驗證—“感知教育”項目調查38-45
- 5.1 感知教育平臺38-40
- 5.2 “梅蘭竹菊農植園”與“晝夜對動植物的影響”40-41
- 5.3 云亭中學物聯網教育情況調查41-43
- 5.3.1 云亭中學物聯網技術應用情況的概括說明41-42
- 5.3.2 對云亭中學調查的反思42-43
- 5.4 小結43-45
- 第六章 總結與展望45-48
- 6.1 總結45-46
- 6.1.1 模型與“感知教育”項目的比較45
- 6.1.2 模型與傳統(tǒng)情境下探究式學習的比較45-46
- 6.2 展望46
- 6.3 研究的反思與不足46-48
- 致謝48-49
- 參考文獻49-51
- 附件(部分)51-54
- 作者讀研期間發(fā)表的論文5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徐曉蘭;;推動我國物聯網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J];中國發(fā)展;2010年02期
2 劉巖;;我國物聯網產業(yè)發(fā)展輿情分析[J];科協(xié)論壇(下半月);2010年04期
3 張艷萍;;物聯網在交通領域中的應用與分析[J];成功(教育);2010年09期
4 陶冶;;物聯網產業(yè)商業(yè)模式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5 鄧趙紅;桑慶兵;;物聯網在教育中的應用與思考[J];無錫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6 楊震;;物聯網發(fā)展研究[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7 楊從亞;;高職物聯網專業(yè)建設探索[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0年35期
8 田櫻;;抓住下一個經濟增長點——物聯網[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9 蔡鈺;;關于武漢市物聯網產業(yè)發(fā)展的若干思考[J];湖北社會科學;2011年01期
10 王瑩;;物聯網與信息發(fā)展[J];科協(xié)論壇(下半月);2011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柯欣;;物聯網的智慧從何而來[A];兩化融合與物聯網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李晨熙;;物聯網的發(fā)展狀況與趨勢[A];兩化融合與物聯網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朱順強;;中國物聯網發(fā)展狀況分析[A];中國通信學會2010年光纜電纜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李文增;李拉;;對我國物聯網產業(yè)進一步加快發(fā)展的對策研究[A];2010年度京津冀區(qū)域協(xié)作論壇論文集[C];2010年
5 曾躍;羅斌;周東曉;;關注物聯網發(fā)展:冷靜分析,務實前行[A];兩化融合與物聯網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6 張金鑫;魏峻旭;;我國物聯網發(fā)展現狀研究[A];兩化融合與物聯網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7 肖良顏;余翔宇;;廣東省物聯網建設和發(fā)展的思考[A];廣東通信2010青年論壇優(yōu)秀論文集[C];2010年
8 曹玉旺;張炎明;;淺析物聯網下智慧城市的發(fā)展策略[A];融合與創(chuàng)新——中國通信學會通信管理委員會第29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9 陳衛(wèi)國;;超級物聯網:中國物聯網發(fā)展第三條道路[A];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文集47:物聯網產業(yè)與區(qū)域經濟發(fā)展[C];2010年
10 王繼祥;;避免浮躁氣息,求同存異推進物聯網應用[A];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文集47:物聯網產業(yè)與區(qū)域經濟發(fā)展[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張煜;物聯網:下一個經濟增長點?[N];中國電子報;2009年
2 本報記者 魏剛;物聯網:地球的神經元[N];北京科技報;2009年
3 本報通訊員 張前 本報記者 陳曉春;神奇物聯網,大步走近我們的生活[N];新華日報;2009年
4 蔡玉高 劉巍巍;我國科研機構加緊研發(fā)物聯網技術[N];人民郵電;2009年
5 記者 付秋實;物聯網,危機催生的新技術[N];金融時報;2009年
6 朱小兵;物聯網不可一陣風[N];計算機世界;2009年
7 本報記者 谷慧;物聯網掘金潮:前夜突圍[N];中國經營報;2009年
8 本報記者 張麗婭 陳薇亦 實習生 方卿;“物聯網”生活令人憧憬[N];江蘇經濟報;2009年
9 工業(yè)和信息化部 通信科技委委員 侯自強;物聯網僅僅才開始[N];計算機世界;2009年
10 本報記者 余建斌 整理 劉先云;物聯網,智能改變生活[N];人民日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董新平;物聯網產業(yè)成長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2 蘇美文;物聯網產業(yè)發(fā)展的理論分析與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2015年
3 鄭欣;物聯網商業(yè)模式發(fā)展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1年
4 周明;物聯網應用若干關鍵問題的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4年
5 蒲海濤;物聯網環(huán)境下基于上下文感知的智能交互關鍵技術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1年
6 孫運雷;物聯網服務質量動態(tài)保障方法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4年
7 吳亮;物聯網技術服務采納與個人隱私信息影響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8 王軍平;基于物聯網的服務提交關鍵技術與系統(tǒng)的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3年
9 俞磊;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慧醫(yī)院架構及服務訪問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4年
10 劉e
本文編號:38712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387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