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道德推脫、移情和親社會行為的特點及其關系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8-13 04:34
本文關鍵詞:大學生道德推脫、移情和親社會行為的特點及其關系研究
【摘要】:本研究采用自編的大學生道德推脫問卷和移情問卷、親社會行為問卷對大學生進行施測,探討大學生道德推脫、移情和親社會行為的特點,并進一步探討三者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 (1)自編的大學生道德推脫問卷由道德辯護、有利比較、責備歸因、責任推脫四個維度構成,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大學生道德推脫的總體水平較低。在性別、年級、專業(yè)、家庭居住地、是否學生干部以及是否獨生子女得分上均有顯著差異。 (3)大學生移情總體處于中等水平。在移情四個維度中,移情關注的得分最高。移情在性別、年級、是否學生干部、是否獨生子女得分上均有顯著差異。 (4)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總體處于中等水平。在親社會行為六個維度中,緊急性得分最高。親社會行為在性別、年級、專業(yè)、家庭居住地、是否學生干部、是否獨生子女得分上均存在顯著差異。 (5)道德推脫與親社會行為存在顯著負相關,道德推脫對親社會行為有顯著的預測作用。 (6)移情與親社會行為存在顯著正相關,移情對親社會行為有顯著預測作用。 (7)道德推脫與移情存在顯著負相關,道德推脫對移情有顯著預測作用。 (8)移情在道德推脫和親社會行為之間起完全中介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 道德推脫 移情 親社會行為
【學位授予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G444;G645.5
【目錄】: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4
- 中文文摘4-7
- 目錄7-10
- 緒論10-12
- 第一章 文獻綜述與問題提出12-26
- 1.1 道德推脫12-16
- 1.1.1 道德推脫的概念與機制12-14
- 1.1.2 道德推脫的測量14-15
- 1.1.3 道德推脫的相關實證研究15-16
- 1.2 移情16-19
- 1.2.1 移情的概念與機制16-17
- 1.2.2 移情的測量17-18
- 1.2.3 移情的相關實證研究18-19
- 1.3 親社會行為19-21
- 1.3.1 親社會行為的概念19-20
- 1.3.2 親社會行為的測量20
- 1.3.3 親社會行為的相關實證研究20-21
- 1.4 道德推脫、移情和親社會行為三者之間的關系21-24
- 1.4.1 移情與道德推脫的關系21-22
- 1.4.2 移情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22-23
- 1.4.3 道德推脫和親社會行為的關系23-24
- 1.5 問題提出、研究假設及本研究的意義24-26
- 1.5.1 已有研究的不足24
- 1.5.2 研究目的24-25
- 1.5.3 研究假設25
- 1.5.4 研究意義25-26
- 第二章 大學生道德推脫問卷的編制26-34
- 2.1 問卷編制的目的26
- 2.2 研究過程26-27
- 2.2.1 問卷編制的程序26
- 2.2.2 正式預測26-27
- 2.3 研究結果與分析27-32
- 2.3.1 項目分析27-28
- 2.3.2 探索性因素分析28-30
- 2.3.3 驗證性因素分析30-31
- 2.3.4 信度與效度檢驗31-32
- 2.4 研究結論32-34
- 第三章 大學生道德推脫、移情和親社會行為的特點及其相關研究34-62
- 3.1 研究目的34
- 3.2 研究方法34-36
- 3.2.1 被試34-35
- 3.2.2 研究工具35-36
- 3.2.3 數(shù)據(jù)處理36
- 3.3 研究結果與分析36-49
- 3.3.1 道德推脫的研究結果36-40
- 3.3.2 移情的研究結果40-44
- 3.3.3 親社會行為的研究結果44-49
- 3.4 大學生道德推脫、移情和親社會行為的相關分析49-50
- 3.4.1 大學生道德推脫與親社會行為的相關分析49
- 3.4.2 大學生移情與親社會行為的相關分析49-50
- 3.4.3 大學生道德推脫與移情的相關分析50
- 3.5 大學生道德推脫、移情和親社會行為的回歸分析50-57
- 3.5.1 道德推脫對親社會行為的回歸分析50-52
- 3.5.2 移情對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的回歸分析52-55
- 3.5.3 大學生道德推脫對移情的回歸分析55-57
- 3.6 移情在道德推脫和親社會行為間的中介作用57-62
- 第四章 討論62-72
- 4.1 大學生道德推脫的特點62-64
- 4.1.1 大學生道德推脫的總體特點62
- 4.1.2 大學生道德推脫的人口統(tǒng)計學分析62-64
- 4.2 大學生移情的特點64-66
- 4.2.1 大學生移情的總體特點64
- 4.2.2 大學生移情的人口統(tǒng)計學分析64-66
- 4.3 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的特點66-68
- 4.3.1 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的總體特點66-67
- 4.3.2 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的人口統(tǒng)計學分析67-68
- 4.4 大學生道德推脫、移情和親社會行為的關系68-70
- 4.4.1 大學生道德推脫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68-69
- 4.4.2 大學生移情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69
- 4.4.3 大學生道德推脫與移情的關系69-70
- 4.4.4 移情在道德推脫和親社會行為之間的中介作用70
- 4.5 本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處及不足70-72
- 4.5.1 本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處70-71
- 4.5.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71-72
-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72-76
- 5.1 結論72-73
- 5.2 建議73-76
- 附錄76-80
- 參考文獻80-86
- 攻讀學位期間承擔的科研任務與主要成果86-87
- 致謝87-88
- 個人簡歷88-89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叢文君;;大學生親社會行為類型現(xiàn)狀及特征研究[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2 宋鳳寧;黎玉蘭;方艷嬌;江宏;;青少年移情水平與網(wǎng)絡親社會行為的研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3 丁芳盛;;大學生親社會行為主觀助人動機和社會干預探討[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9年02期
4 姬慧,喬建中;關于移情發(fā)展與道德發(fā)展關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4年06期
5 張凱;楊立強;;國內(nèi)外關于移情的研究綜述[J];社會心理科學;2007年Z3期
6 錢前;;兒童移情與道德發(fā)展關系研究綜述[J];社會心理科學;2010年08期
7 M.L.Hoffman ,郭瑞媛;移情的測量指標[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1年02期
8 楊繼平;王興超;陸麗君;張力維;;道德推脫與大學生學術欺騙行為的關系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0年04期
9 楊繼平;王興超;;父母沖突與初中生攻擊行為:道德推脫的中介作用[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1年05期
10 李丹;影響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0年03期
,本文編號:66543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665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