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技能性知識:含義、特征及獲得途徑
本文關鍵詞:教師技能性知識:含義、特征及獲得途徑
【摘要】:"教師技能性知識"是教師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身心體驗性、情境依賴性、言意并存性、文化滲透性等特征。"教師技能性知識"這一概念的提出,擴大了教師知識的內(nèi)涵,豐富了教師知識的可運用性。根據(jù)"教師技能性知識"的特征,其獲得主要通過體驗過程的領悟、教育情境的"在場"、教育范例的呈現(xiàn)、在對話中共享等途徑來實現(xiàn)。
【作者單位】: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關鍵詞】: 教師技能性知識 體驗 教育情境 對話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課堂教學改革的文化生態(tài)及其優(yōu)化策略研究”(項目批準號:12YJA880132) 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教師職后繼續(xù)教育‘研究—體驗’型教學模式的探究與實踐”(項目批準號:2011315093)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類號】:G424
【正文快照】: 一、教師技能性知識的含義教育理論界鮮有“教師技能性知識”的提法,通常是把教師知識和技能分別加以定義。雖然具體說法不一,但一般認為教師知識是指“教師從事教育實踐活動所應具備的專業(yè)知識”,教師技能則定義為“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為實現(xiàn)目標而采取的行為方式(或稱活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郁振華;;身體的認識論地位——論波蘭尼默會認識論的身體性維度[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2 張帆;成素梅;;一種新的意會知識觀——柯林斯的知識觀評述[J];哲學動態(tài);2010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郁振華;;再論親知——從羅素到凱農(nóng)[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2 梁超群;;曖昧的身體——對話劇《懷疑》的具身哲學解讀[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3 高強;;體育、身體、知識——體育哲學的認識論維度[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年03期
4 范欲曉;成良斌;;對隱性知識持有者的科技獎勵何以可能?[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2年06期
5 高強;;從“技能”到“技藝”:默會認識論視域下的體育運動[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年07期
6 賀斌;;默會知識研究:概述與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張陸;吳永忠;;對隱性知識的再認識:從知識轉(zhuǎn)化到知識循環(huán)[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漆捷;意會知識及其表達問題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2 宋磊;專家技能的養(yǎng)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3 鄧君韜;犯罪概念與犯罪構成關系論[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09年
4 葉睿;罰金刑的適用與反思[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張增軍;波蘭尼與庫恩的科學觀比較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2 崔偉鋒;以格洛—龐蒂的身體性空間為基礎理解知覺的現(xiàn)象學[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張陸;行動主義科學知識觀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年
4 何芳;人之身體的教育關注[D];河南大學;2009年
5 黃異;默會知識視角下語感培養(yǎng)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2年
6 李傳奇;身體理論視野下的體育修身論[D];南京師范大學;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哈瑞·柯林斯(Harry Collins);社會時空中的真理、專業(yè)知識與科學[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5年04期
2 郁振華;;默會認識論視野中的“在世”觀念[J];學術月刊;2006年07期
3 郁振華;從表達問題看默會知識[J];哲學研究;2003年05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俞玉萍;;經(jīng)典 更需體驗性閱讀[J];現(xiàn)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6年01期
2 郭小鋒;;基于體驗哲學的高校外語教學探析[J];柳州師專學報;2009年02期
3 吳宗蘭;小學語文體驗性教學的幾點嘗試[J];教學與管理;2004年33期
4 李唯;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英語課堂體驗性教學[J];師道;2004年08期
5 周兆富;;對體驗性實驗的探究[J];高中數(shù)理化(高二版);2007年Z1期
6 胡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體驗性教學法探討[J];九江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7 夏吉中;;體驗性綜合學習案[J];語文教學通訊;2006年14期
8 馬紅文;;試析語言的體驗性及象似性[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S1期
9 佘翌南;;淺析電視媒介如何增強節(jié)目的體驗性[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2期
10 曾僑驕;于善志;;論漢語“水”的概念隱喻[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邢全;李東方;李敬濤;許心;;植物園科普教育中的主觀性、客觀性與體驗性及其互動關系[A];中國植物學會植物園分會第十五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0年
2 嚴慈順;;淺談學校教育情境中獎懲的科學與藝術[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一卷)[C];2005年
3 王寅;;“體驗性概念化”語義觀對后現(xiàn)代哲學“人本主義”的修補——認知語言學對翻譯理論與實踐的指導意義[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4 傅維利;;真實的道德沖突與學生的道德成長[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5-2006年度][C];2008年
5 余慧;;如何提高數(shù)學課情境創(chuàng)設的有效性[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理科專輯)[C];2006年
6 荀以勇;;“生活作文教育”案例及評析[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文科專輯)[C];2006年
7 儀淑麗;;網(wǎng)絡教育時代的教師角色重構[A];“職業(yè)教育與構建和諧社會,建設海峽西岸經(jīng)濟區(qū)”研討會暨第十三次職業(yè)教育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王寅;;四論語言的體驗性——《易經(jīng)》與認知語言學的語言體驗觀對比初探[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孫博文;;論體驗性的信息產(chǎn)品設計[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10 李勤;邱建華;;人·生命·生活·生成——關于生活德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初探[A];《新時代的腳步聲》之三——“陶花”綻放江南岸[C];200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肖川;教育情境的特質(zhì)[N];人民政協(xié)報;2000年
2 李向前;創(chuàng)新教育要注重創(chuàng)設教育情境[N];甘肅日報;2004年
3 北京綠維創(chuàng)景規(guī)劃設計院 劉衛(wèi)東;夢幻新時尚:當網(wǎng)游遇到旅游[N];中國旅游報;2007年
4 姜堰市第四中學 王維生;淺談思路政治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N];成才導報.教育周刊;2006年
5 本報記者 張旭初 孫玉寶;注重溫馨細節(jié) 提升教育魅力[N];安徽日報;2006年
6 本報記者 陳洪瀾 韓競;怎一個“玩”字了得[N];中國紡織報;2007年
7 樂琰;尋找民企下一桶金 攜程依仗“服務2.0”[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7年
8 鄧友超邋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教育家應當具備這樣的素質(zhì)[N];中國教育報;2007年
9 劉國信;鄉(xiāng)村游:時尚生活新體驗[N];中國綠色時報;2006年
10 本報記者 谷少傳;這里礦石晶瑩泉水清冽別有洞天[N];深圳特區(qū)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邵文英;論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資源的有機整合與運用[D];河北師范大學;2012年
2 張華龍;體悟教育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8年
3 趙星;論當代建筑的開放性[D];天津大學;2010年
4 周頻;再論語言、心智和實在三者的關系[D];復旦大學;2009年
5 曹正善;教育智慧理解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沈嘉祺;論道德情感的生成與培育[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胡紅梅;理解教育視野下“弱勢學生”發(fā)展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8 鄧友超;論教育的理解性[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9 關紅實;在20世紀中國美術教育情境中的呂斯百[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10 任永澤;教育知識的性質(zhì)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冬梅;觸摸恐懼[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2 王紅宇;體驗性中學數(shù)學新知課教學模式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3 于志芹;召喚結(jié)構與文學類文本教學[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趙凱;論概念隱喻的普遍性及差異性[D];黑龍江大學;2007年
5 徐寶勝;初中思想品德課生命教育初探[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6 汪艷波;基于體驗的語文情感教育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07年
7 張紅玉;旅游產(chǎn)品開發(fā)新視角[D];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2008年
8 王茜;體育實踐課程屬性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4年
9 叢樹娟;審美性閱讀教學探索[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10 王琦;廚房小家電產(chǎn)品的體驗性設計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65623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656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