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孝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對教育內涵的規(guī)定
[Abstract]:Filial piety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lso the main component of education. Filial piety culture originated from the ancient animal kingdom, until the human filial piety standardization and systematization. From "feeding back the nestling bird" to "ancestor worship" based on filial piety, filial piety always embodies its most primitive features and has a strong originality.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s to human beings, filial piety is no longer just an instinctive act based on blood relationship. Instead, it has been endowed with specific requirements and norms, resulting in the earliest moral education preacher, which has become the most primitive form of education, that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education. These are the cornerstones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essence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is morality, which combines the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of mankind and is the greatest virtue of mankind. In the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in the Pre-Qin Dynasty, it is not only to be a moral person to base on human nature and to realize filial piety, but also contains the principle of growing up and becoming talented, which is intertwined with the basic mission of education. Filial piety education began within the family and the family as the earliest place of education. Therefore, filial piety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starting point of education in human life.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not only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a person, bu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As a kind of morality, filial piety culture must contain some repressive elements of human nature, but the repression is reasonable and correct. Many scholars regard filial piety one-sided and define filial piety as repressive culture. In human nature there are always some elements of evil, filial piety culture is suppressed by these evil instincts and desires. Through the arrangement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in pre-Qin Dynasty, it is found that filial piety culture emphasizes the release of human nature and follows the development law of human nature. Therefore, the study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in Pre-Qin Dynasty can not only eliminate the prejudice to filial piety culture, but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liminating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filial piety spread from the family to the whole society, became the basic norm and requirement of the society, and became the means and policy for the rulers to stabilize their rule.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especially the close combination with politics, will inevitably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olitics, economy and education.
【學位授予單位】:山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G122;G40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翎;;從“慈孝”中汲取當代和諧文化之精髓——慈城“慈孝文化”古今面面觀[J];寧波通訊;2008年01期
2 鄭智輝;論傳統(tǒng)孝文化與現(xiàn)代市場經濟的沖突和整合[J];寧夏社會科學;2003年02期
3 陳潔君;;對孝文化作用的探討[J];科技信息;2005年11期
4 徐春燕;;從韓劇看儒家的孝文化[J];尋根;2006年04期
5 江魯;;以慈孝促和諧弘揚慈孝文化的實踐與思考[J];寧波通訊;2011年14期
6 ;精心打造“中華孝文化研究”特色欄目[J];孝感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7 ;精心打造“中華孝文化研究”特色欄目[J];孝感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8 ;精心打造“中華孝文化研究”特色欄目[J];孝感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9 ;精心打造“中華孝文化研究”特色欄目[J];孝感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10 徐峰;;弘揚新型孝德文化 促進和諧社會建設[J];寧波通訊;2009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方明;楊兆麟;;中國孝文化初探[A];養(yǎng)老與社會保障——第七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2 鄭興漢;謝新敏;;試論大學生孝文化教育[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六[C];2009年
3 鄭興漢;謝新敏;井婷;;孝,教由所生——高校進行孝文化教育之管見[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六[C];2009年
4 王東升;;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與中國孝文化聯(lián)合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初步探索[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方法研究[C];2010年
5 高平;王延東;;淺談孝文化和家庭美德建設[A];陜西省“家庭·健康·和諧”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6 趙五家;;淺談構建和諧老年的新孝文化[A];中國老年學學會2006年老年學學術高峰論壇論文集[C];2006年
7 蔣曉華;;弘揚孝文化要注意的幾個問題[A];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老齡問題研究——廣西老年學學會第八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張宏勛;;建設社會主義新孝文化的建議[A];陜西省“家庭·健康·和諧”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9 高平;王延東;;淺談孝文化與家庭美德建設[A];陜西省“家庭·健康·和諧”研討會論文[C];2004年
10 李守義;;以德治國與弘揚“孝文化”[A];湖北省以德治國與群眾文化理論研討會專輯[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蔣潤濤;中國湖北·孝感第五屆孝文化藝術節(jié)開幕[N];孝感日報;2008年
2 記者 韓曉玲 通訊員 董曉芳 吳堅;孝感學院探索特色辦學[N];湖北日報;2008年
3 記者 藍青;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孝文化[N];中國老年報;2009年
4 記者 李旭兵 實習生 婁曉靜;河南省孝文化促進會成立[N];河南日報;2009年
5 本報記者 孫春曉 特約記者 陳立誠 通訊員 魏其寧;讓孝文化在綠色中升華[N];淄博日報;2009年
6 孫學君;孝文化與和諧新農村建設[N];中國文化報;2009年
7 羅漣浩 葉力;江北慈孝文化與文明創(chuàng)建無縫接軌[N];寧波日報;2009年
8 張毅瑋 李通;淄博市開展孝文化基地推選活動[N];中國老年報;2009年
9 孝昌縣鄒崗鎮(zhèn)黨委書記、鎮(zhèn)長 李俊東;農村孝文化現(xiàn)狀與思考[N];孝感日報;2009年
10 張云寬;觀察新孝道 弘揚孝文化[N];湖北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季慶陽;唐代孝文化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2 胡仁茂;大空間建筑設計研究[D];同濟大學;2006年
3 吳波;現(xiàn)階段中國社會階級階層分析[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李心科;軟件故障分析及質量評估方法的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1年
5 王美鳳;先秦儒家倫理思想研究[D];西北大學;2001年
6 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是與非[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張崗;中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研究[D];西北大學;2002年
8 楊一鳴;教育與時間[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9 姜正國;江澤民思想政治工作理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10 高原;明治時期德富蘇峰的中國觀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振偉;先秦孝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對教育內涵的規(guī)定[D];山西師范大學;2013年
2 劉嘉珍;讓孝文化回歸養(yǎng)老本位[D];河南大學;2011年
3 程瑛;孝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fā)利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4 李玲;孝感與孝文化[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5 喻靖文;論孝感地方高校孝文化研究與建設[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6 孫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下孝文化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1年
7 胡德新;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弘揚孝文化的關系[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8 郭秀娟;孝文化在當代農村社會的傳承[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2年
9 王愚;老齡化社會背景下的孝文化教育研究[D];湖南農業(yè)大學;2012年
10 伍婷婷;傳統(tǒng)孝文化的推行與制度支持[D];浙江農林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22904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229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