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性范式教育特質(zhì)及其當代價值
本文選題:主體性 + 范式教育; 參考:《求索》2013年10期
【摘要】:主體性教育是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一種全新的教育思想,是我國當前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的一個熱點。教育價值的主體性表現(xiàn)為價值關(guān)系的多維性、價值意義的變動性、價值主體的創(chuàng)造性,主體性教育的客體性表現(xiàn)為價值主體需要產(chǎn)生的物質(zhì)性、價值客體功能屬性的客觀性、價值中介作用方式的實踐性。對當前主體性教育研究中出現(xiàn)的工具價值與本體價值對立、對"主體性"理解的片面化和絕對化、對宏觀層面上的教育主體重視不夠、對教育自身主體性的認識不足、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素質(zhì)的認識不到位等問題進行反思,由此可以更加明確主體、主體性、教育主體、主體性教育等概念的內(nèi)涵,并對其在理論和實踐領(lǐng)域進一步向縱深發(fā)展提出構(gòu)想。
[Abstract]:Subjectivity education is a new educational thought 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and it is a hot spot of educational theory research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in our country. The subjectivity of educational value is manifested by the multi-dimension of value relation, the change of value meaning, the creativity of value subject, the object of subjective education, the objectivity of function attribute of value object, the materiality that value subject needs to produce, and the objectivity of function attribute of value object. The practicality of the way of value intermediary action. In the present study of subjective educa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instrumental value and the Noumenon value, the one-sided and absolute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ivity", the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the subject of education at the macro level, and the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ivity of education itself. In this paper, we reflect on the problems of how to cultivate the creative quality, so as to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s of subject, subjectivity, education and subjective educa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ideas for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of theory and practice.
【作者單位】: 安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分類號】:G40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何巧艷;;主體性教育研究的新視野——意向性理論[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2 馮潔;;主體性道德教育與道德教育客體主體性的張揚[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陸紅梅;蘇瑩;;發(fā)揮大學生主體性 增強德育的實效性[J];中國電力教育;2010年32期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袁慶紅;師生交往與大學生道德素質(zhì)培養(yǎng)[D];湖南科技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王成文,王秉琦;培養(yǎng)德育主體:德育創(chuàng)新之本[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2 梅萍;培養(yǎng)道德生活主體:21世紀道德教育改革之本[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3 石中英;主體教育是什么?":一種批判性話語[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1999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桂華;;高素質(zhì)教學團隊特質(zhì)及其培育[J];內(nèi)蒙古財經(jīng)學院學報(綜合版);2007年01期
2 司林波;鄭宏宇;;教育問責制的理論探討[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年21期
3 徐麗玲;一位優(yōu)秀女教師特質(zhì)的敘事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3年08期
4 孫戰(zhàn)民;馬樹偉;;有效班級管理者的心理學分析[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09年03期
5 劉斌;;關(guān)于新時期教師師德特質(zhì)培育的思考[J];教師;2011年26期
6 龍劍梅;;論課堂傳播中知識信息及其渠道的特質(zhì)[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7 武光路;韓繼瑩;;利用心理咨詢特質(zhì)建立輔導員與學生的良好關(guān)系[J];中國科技信息;2006年14期
8 鐘啟泉;“個性差異”與素質(zhì)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7年04期
9 尹秋云;;積極心理學理論下心理健康課堂的定位與特質(zhì)[J];高教論壇;2011年06期
10 胡志鑫;;學生主體性教育思想淵源探析[J];中國市場;2005年28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謝鋼;;試論成功心理輔導員的特質(zhì)[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大學生心理咨詢專業(yè)委員會全國第七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學術(shù)交流會暨專業(yè)委員會成立十周年紀念大會論文集[C];2001年
2 莫文;皮婧;;摩梭中學生性格狀況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3 楊明磊;;神奇商店、資源回收站、龍門客!N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之應用與比較[A];首屆“健康杯”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暨頒獎大會論文集[C];2002年
4 楊麗珠;;兒童人格發(fā)展與教育的研究[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5-2006年度][C];2008年
5 李高峰;;華美協(xié)進社社務及其特質(zhì)探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6 伍承聰;管健;;大學生校園污名心理與行為的歸因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7 許燕;王中會;;性別角色的影響因素及其與大學適應關(guān)系的模型[A];北京市社會心理學會2009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8 王中會;王晶;;性別角色與大學適應關(guān)系的模型[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9 沙毓英;秦稚華;;基諾族初中學生的性格特點和發(fā)展及其與當?shù)貪h族學生的比較[A];全國第七屆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文摘選集[C];1993年
10 朱菁菁;;自我同一內(nèi)涵心理沖突[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吳景寅;好校長應具備的特質(zhì)[N];承德日報;2008年
2 山東省萊州市教研室教科所 彭慧;學校管理文化的生態(tài)特質(zhì)[N];中國教育報;2007年
3 肖川;教育情境的特質(zhì)[N];人民政協(xié)報;2000年
4 北京師范大學 許燕 王芳 贛南醫(yī)學院 王建發(fā);誰是職業(yè)倦怠易感人群?[N];中國教育報;2006年
5 金壇市教育局 徐吉華;讓思考成為習慣[N];成才導報.教育周刊;2007年
6 省實驗學校鄭東中學 崔紅霞;我所理解的素質(zhì)教育[N];河南日報;2007年
7 本報記者 劉琴 本報實習生 李理 盧瑩;發(fā)現(xiàn)孩子 因材施教[N];廣西日報;2010年
8 金姝;透視赴港求學熱[N];吉林日報;2007年
9 北京師范大學 鄒安川;行走在比較教育長河中[N];中國教育報;2007年
10 成尚榮;地方課程培養(yǎng)具有本土情懷的學生[N];中國教育報;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陶琳瑾;高特質(zhì)憤怒青少年的寬恕干預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2 雷鳴;PTSD大學生的認知情緒特征與心理復原[D];西南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唐穎彥;四川災區(qū)青少年心理康復特質(zhì)的探索性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
2 林蘊博;中學生希望特質(zhì)兩種干預方案的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閻文蓉;特質(zhì)抑郁大學生的心率變異性特點[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4 胡建兵;影響在校生應對方式因素的情境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3年
5 孔凡華;中學生希望特質(zhì)、應對方式與自信心的關(guān)系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石瑜婷;大學生歸因方式、人格特征與內(nèi)疚關(guān)系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徐蕓;認知行為取向團體輔導對大學生生氣情緒管理的影響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6年
8 馬慶磊;大學生寬恕與特質(zhì)情緒智力、人格、歸因方式的關(guān)系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9 張蔚;青少年的攻擊行為與氣質(zhì)、情緒的關(guān)系[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蘭嵐;大學生幽默特質(zhì)與創(chuàng)造力特質(zhì)的相關(guān)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0403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040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