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如何葆有蓬勃的詩性活力
本文選題:課堂教學 + 詩性; 參考:《教育科學研究》2013年04期
【摘要】:課堂教學的深度變革,從某種程度上就是要釋放其本該擁有的詩性活力。詩性是一種重要的關注世界的智慧類型和思維模式。激發(fā)蘊含詩性的課堂教學潛能,就是要植根于本土詩性文化的精髓,借助漢語言獨具的詩性優(yōu)勢,從兒童特有的詩性特征出發(fā),倡導教師的詩意性專業(yè)存在,從而全面提升課堂教學的詩性品質(zhì)。釋放課堂教學的詩性活力,就是要營造師生共享的詩性教學生活,構建"和而不同"的師生關系,用美的視角詩意地策劃課堂教學,讓真摯的教學情感成為詩性活力的催化劑,進而增強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影響力和感染力。
[Abstract]:To some extent, the deep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is to release its poetic vitality. Poetry is an important type of wisdom and mode of thinking that focuses on the world. To inspire the potential of classroom teaching, which contains poetry, is to take root in the essence of local poetic culture, to advocate the existence of teachers' poetic specialty with the help of the unique poetic advantag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from the unique poet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So as to improve the poetic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To release the poetic vit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is to create a poetic teaching life shared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build a "harmonious but diff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plan classroom teaching in a poetic way from a beautiful perspective, and to make sincere teaching emotions become a catalyst for poetic vitality. And then enhance the appeal, influence and appeal of classroom teaching to students.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隴東學院;
【基金】: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2008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教學美學的理論建構”(DAA080039) 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2008年度課題“新課程課堂教學藝術研究”(D/2008/01/007)成果之一
【分類號】:G424.2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余慧娟;;聚焦:思維的深度與理解的寬度[J];人民教育;2010年24期
2 劉士林;;“詩化的感性”與“詩化的理性”——中國審美精神的詩性文化闡釋[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3 張?zhí)抑?現(xiàn)代漢語的詩性空間——論20世紀中國新詩語言問題[J];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邦金,申定寶;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的語言之路——從伽達默爾的《真理與方法》談起[J];安徽電力職工大學學報;2001年03期
2 徐朝友;;斯坦納譯學的海德格爾淵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3 錢雯;中西小說時空觀比較[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4 劉子木;;敞開“百寶箱”中的真理[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2期
5 龍松亮;王麗嫻;張燕;;文化景觀遺產(chǎn)視野下的木拱橋遺產(chǎn)保護動向探析[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1年33期
6 朱軍;論大眾傳播時代的兩類文化英雄[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7 潘嘯龍;;關于《九歌》二《湘》的神靈問題[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8 邵秀芳;;反諷的影像——由新批評到解構主義[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9期
9 曹雪立;;解讀西方“神話”[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8期
10 單永軍;;醉:詩意的自遠與本能的迷醉——中西酒文化精神之比較[J];安康師專學報;200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鄧儉;;自我生存之“無”的突破——解讀《野草》中的存在之思[A];魯迅與“左聯(lián)”——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姚曉鳴;;希臘女神的女人角色研究[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六輯)[C];2010年
3 顏水生;;歷史的寓言性——莫言小說“種的退化”主題新解[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張傳燧;王雙蘭;;《學記》對注入式教學的病理分析及其現(xiàn)實價值[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周春生;;對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詩性智慧的歷史透視[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6 楊彥斌;李建森;;論馬克思歷史哲學的實踐理性向度[A];馬克思主義探原——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7 葉世祥;;審美主義的勃興和式微:20世紀80年代以降文論話語的轉(zhuǎn)型[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刊(2008年卷)——理論創(chuàng)新時代:中國當代文論與審美文化的轉(zhuǎn)型[C];2008年
8 李天道;劉敏;;解構理論視閾下中外文藝美學的對話與交流[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刊(2008年卷)——理論創(chuàng)新時代:中國當代文論與審美文化的轉(zhuǎn)型[C];2008年
9 泓峻;;文學對語言的影響——一個重要的文學價值論研究維度[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刊(2010年卷)——文學理論前沿問題研究[C];2010年
10 鄧程;;新詩與傳統(tǒng)和語言的復雜關系——兼對鄭敏先生的回應[A];鄭敏詩歌研究論集[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閆建華;勞倫斯詩歌中的黑色生態(tài)意識[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胡文輝;語言評價理論的價值哲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蘇勇;解構批評:形態(tài)與價值[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武克勤;英伽登文學本體論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5 張美宏;生生之道與圣人氣象:北宋五子萬物一體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7 李言統(tǒng);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8 劉自學;論政治哲學范式的演進[D];南開大學;2010年
9 孫經(jīng)國;從理想性政治哲學到現(xiàn)實性政治哲學[D];南開大學;2010年
10 雷冬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預期目標的偏離與調(diào)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許耕耘;靜觀萬象——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審美境界[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陳葉;論中國現(xiàn)代平面設計的“詩性”魅力[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3 關學銳;《莊子》生存美學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閆雪梅;民族文化視閾下廣西精神及其培育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方祥勇;中國古代象喻批評方法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高皓s,
本文編號:19562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956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