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我國教育實踐方法論的價值轉(zhuǎn)換——從“只信不疑”到“疑而后信”
本文選題:教育傳統(tǒng) + 教育實踐; 參考:《中國教育學刊》2013年01期
【摘要】:受升學主義傳統(tǒng)、民眾的功利主義傾向和教育系統(tǒng)的績效評價體系等諸多因素影響,我國學校養(yǎng)成了一種"只信不疑"的教學傳統(tǒng),進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善于服從的"好學生"。然而,隨著我國在多元價值沖突、民族創(chuàng)新人才競爭和未來公民培養(yǎng)等一系列時代課題面前屢遭尷尬,學校在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學術(shù)創(chuàng)新和價值判斷等方面的能力匱乏問題也日漸凸顯出來。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產(chǎn)婆術(shù)"思想,為當下我國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方法論借鑒:"疑而后信"比"只信不疑"更符合人類掌握知識的一般規(guī)律,也更有利于學生日后對于知識的創(chuàng)造性應(yīng)用。為此,教育者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應(yīng)當為學習者提供充分的質(zhì)疑和討論的空間。
[Abstract]:Influenced by the tradi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tendency of utilitarianism of the public and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 Chinese schools have developed a teaching tradition of "believing no doubt". Then created a number of good students who are good at obedience. However, with the conflict of multiple values in our country, the competition of national innovative talent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future citizens, and so on, the school has been repeatedly embarrassed in front of a series of times, and schools are training students to think independently. The lack of ability in academic innovation and value judgment is also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The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 Socrates' idea of "midwifery" provides a useful methodological reference for the present educational reform in China: "believing after believing" is more in line with the general law of human knowledge than "believing without doubt". It is also more conducive to the students' creativ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future. Therefore, educators should provide sufficient space for learners to question and discuss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
【基金】: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1年度國家一般課題“當代中國教育研究方法論的演變與發(fā)展趨勢研究”(項目編號:BAA110010)研究成果
【分類號】:G521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子超;;雙重孤獨之后的幻影——談《聊齋志異》中的狐鬼戀[J];蒲松齡研究;2006年04期
2 趙洋;;羌族釋比羊皮鼓舞的美學思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3 張富文;;馬克思人本思想探析——以《共產(chǎn)黨宣言》為中心的考察[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4 趙曦;趙洋;;羌藏文化對話發(fā)展中的羌族釋比文化——論中西多元文化對話中的羌族釋比文化(下)[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4期
5 張舜清;;論儒家“生”之倫理的理論淵源[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03期
6 董龍昌;;蘇格拉底“美在效用說”新探[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2年01期
7 蔡庸禮;;寫作文化精神論[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年02期
8 王曉崗;;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是第一原理嗎——對文學理論教學的一個想法[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9 楊增和;論佛教對日本物語文學思維圖式的影響[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1期
10 李恩來;符號的世界——人學理論的一次新突破——恩斯特·卡西爾人學思想探析[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勝祥;;中國農(nóng)民土地所有權(quán)幻覺探析[A];2010年(第十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艾翔;;換個符號,美在人間天堂——淺析空間環(huán)境藝術(shù)設(shè)計中的視覺符號[A];首屆中國高校美術(shù)與設(shè)計論壇論文集(上)[C];2010年
3 王麗;;技術(shù)中的符號[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4 韓云波;;論大陸新武俠的文化先進性[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王珂;;新詩要適度重視音樂形式高度重視排列形式——新詩技法研究的策略和方法舉隅[A];21世紀中國現(xiàn)代詩第五屆研討會暨“現(xiàn)代詩創(chuàng)作研究技法”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王倫信;;論教育研究實證化趨勢在近代中國的發(fā)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7 金林祥;涂懷京;;陳鶴琴研究的世紀回顧與前瞻[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8 王彬;向茂甫;;教育學史在我國的演進和發(fā)展——學科制度建設(shè)的視角[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9 許瑞芳;;教育史研究的方法論透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10 鄧友超;;教育本質(zhì)問題研究的反思與展望[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史研究[C];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紅峰;大學組織變革中的博弈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潔;上海市郊公辦學校學生來源的多樣性對教育的影響與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陳敏華;高中教學領(lǐng)導力模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6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gòu)[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魏曉虹;《閱微草堂筆記》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李長娟;社會性別視角下鄉(xiāng)村女教師生涯發(fā)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褚連波;湘西文化與沈從文的小說創(chuàng)作[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祝孚;傳統(tǒng)魚紋圖案在現(xiàn)代設(shè)計中的應(yīng)用[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2 韓紅梅;交往行為理論視角下對教育的研究[D];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3 袁佳穗;虛擬環(huán)境下的人際互動[D];湘潭大學;2010年
4 張蒲香;區(qū)域文化對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的影響[D];湘潭大學;2010年
5 王艷紅;論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chǔ)[D];河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6 黃莉萍;中學語文語感教學探索[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周珍;利科的解釋學符號美學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張蕾;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中語感培養(yǎng)問題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9 孫莉;中職英語教學中實施“合作學習”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10 邱紅宇;歸因理論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的作用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鐘建春;;教育,不要一邊倒[J];教育;2008年22期
2 陳桂香;;教師教育研究的方法論困惑[J];學術(shù)交流;2011年07期
3 黃定三;;讀“學習無產(chǎn)階級教育傳統(tǒng)”專欄文章有感[J];湖南教育;1977年07期
4 鄭和;;新課改背景下的傳統(tǒng)教育研究:一種方法論的思考[J];當代教育科學;2007年21期
5 靳玉樂;;當前教育科學研究的幾個問題[J];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6 馬達;;音樂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若干思考(下)[J];教育探究;2008年02期
7 沃野;方法論研究的質(zhì)的規(guī)定性[J];社會科學研究;1997年02期
8 王南雁;;關(guān)于教育實驗方法論若干問題的討論——教育實驗研究會專題研討會學術(shù)綜述[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8年04期
9 李俊;潘建紅;;雅斯貝爾斯教育方法論的現(xiàn)代詮釋與運用[J];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10 劉世清;;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09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芮國強;;行政學研究的生態(tài)學取向及其方法論意蘊[A];“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論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2 李連軍;;實證會計研究的方法與方法論:哲學基礎(chǔ)與研究范式[A];中國會計學會2006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3 史研;;第10屆國際邏輯、方法論和科學哲學大會[A];1995年邏輯研究專輯[C];1995年
4 高峰強;;論科學主義心理學方法論的確立[A];第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文摘選集[C];2001年
5 趙宏;汪浩;;社會經(jīng)濟系統(tǒng)的復雜性、組織性及其方法論[A];管理科學與系統(tǒng)科學進展——全國青年管理科學與系統(tǒng)科學論文集(第3卷)[C];1995年
6 王應(yīng)云;唐建初;;漢語格律詩英譯方法論[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胡樂明;;工具理性主義及其批判——兼論經(jīng)濟理論的評價標準[A];中華外國經(jīng)濟學說研究會第十四次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摘要文集[C];2006年
8 嚴躍成;阿肯江.托乎提;吉爾格;;談結(jié)構(gòu)力學中的科學思維方法[A];第二屆全國力學史與方法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9 李蕾蕾;;翻譯《文化地理學手冊》,理解地理思想和方法的創(chuàng)新[A];地理學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shè)——中國地理學會2008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10 余壽文;;固體力學史與方法論的幾點注記[A];力學史與方法論論文集[C];200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方法論與科學史[N];中華讀書報;2003年
2 寶麗娜;倡導建立“現(xiàn)代中國學方法論”的重要嘗試[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3 劉堡;鄧小平關(guān)于黨領(lǐng)導統(tǒng)戰(zhàn)工作的方法論[N];人民政協(xié)報;2004年
4 李宣俊;談學校減負工作中的方法論[N];法制日報;2001年
5 侯且岸;“西方文明的本土化”[N];學習時報;2006年
6 曹愷予;一本雜志的世界觀和方法論[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7 張保振;管理三題[N];人民日報;2007年
8 本報評論員;富民強市需要新的方法論[N];益陽日報;2008年
9 李秀寶 李楨盛 張長春;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轉(zhuǎn)化為科學世界觀方法論[N];解放軍報;2003年
10 韓慶祥;研究馬克思: 值得注意的幾種傾向[N];學習時報;200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娜;哲學語用學視域中的教育實踐[D];南開大學;2010年
2 岳龍;現(xiàn)代性境域中的傳統(tǒng)[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3 易森林;教育理論對教育實踐的功能[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海波;教育問題的前提批判[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5 李克建;結(jié)構(gòu)主義、后結(jié)構(gòu)主義與教育研究:方法論的視角[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韓靜;對當代建筑策劃方法論的研析與思考[D];清華大學;2005年
7 李穎;教育的人性追尋[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8 王澍;尋求恰當?shù)闹R論立場[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潘小軍;艱難中前行[D];華東政法大學;2007年
10 馮旭洋;論教育“主體”[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學兵;高校國防教育實效性探析[D];中南大學;2006年
2 李兵;哲學解釋學對教育研究方法論的價值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3 張善根;法社會學理論資源的梳理與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4 劉文明;迪爾凱姆社會學方法論探析[D];湘潭大學;2005年
5 王永啟;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藝術(shù)論[D];中南大學;2005年
6 秦成柱;經(jīng)濟分析方法在行政法學研究中的運用[D];山東大學;2006年
7 曹偉;從關(guān)聯(lián)翻譯理論看翻譯的基本問題[D];山東大學;2009年
8 王利民;論胡適的實用主義方法論[D];湘潭大學;2002年
9 郭艷英;鄧小平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方法論與理論根據(jù)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10 劉俊;旅游景區(qū)項目開發(fā)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9273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927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