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基”:南京素質(zhì)教育的新探索
本文選題:素質(zhì)教育實踐 + 教育理想 ; 參考:《上海教育科研》2013年11期
【摘要】:正在20多年素質(zhì)教育實踐取得豐碩成果的基礎上,南京的教育工作者沒有停下創(chuàng)新的步伐,又以"新三基"再啟素質(zhì)教育實踐的新篇章。一、"新三基"的提出——基于南京教育現(xiàn)代化的定位"新三基",是原南京市教育局局長、中共南京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徐傳德于2012年8月所提出。"新三基",即基于腦、基于網(wǎng)和基于小班的教育。之所以稱之為"新三基",是為了區(qū)別于"老三基",即基本建設、基本隊伍和基本制度。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fruitful achievements in the practice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for more than 20 years, the educators in Nanjing have not stopped their steps of innovation and re-opened a new chapter in the practice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with "new three bases". First, the "new three bases", based on the orientation of Nanjing's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was put forward by Xu Chuande, the former director of Nanjing Municipal Bureau of Education and secretary of the Nanjing Municipal Committee of Education work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August 2012. " The new three-base, that is, brain-based, web-based and small-class based education. The reason why it is called "new three bases" is to distinguish it from the old three bases, that is, capital construction, basic team and basic system.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教育局;江蘇省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基金】: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1年度單位資助教育部課題——《素質(zhì)教育“南京范式”的研究》(課題立項號FHB110008)階段成果
【分類號】:G527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謝婧;;美國《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最新進展介紹[J];現(xiàn)代教學;2009年1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白臣;劉志江;;青少年誠信教育探微[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2 陳紹英;;大學英語教學問題分析及教改措施[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0年06期
3 劉妍;;基于研究的教育政策制定過程——財政性教育經(jīng)費占GDP 4%的政策分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1年02期
4 金奉;肖金鳳;;高師民族音樂傳承對提高社會整體人文素養(yǎng)的探究[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2年02期
5 張晴;;河南高師音樂公共選修課的問題及對策[J];北方音樂;2010年03期
6 陳召平;;高校如何為教師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7 李新;;關(guān)于高校實施音樂素質(zhì)教育的思考[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12期
8 李海艷;;我國教育界“多元智能熱”現(xiàn)象透析[J];池州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9 袁奕樺;;高師音樂教育器樂教學改革初探[J];大眾文藝;2010年04期
10 朱金花;;教育公平:教育政策的價值目標[J];法制與社會;2008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李宏濤;;略論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改革中的兩個主體因素[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2007年
2 童美玲;;與時俱進,拓展地理教學新思路[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蔣馨嵐;傳統(tǒng)與超越:師范生免費教育制度的價值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2 馮平;壓抑與超越:高校管理異化問題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3 崔貞姬;中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與公民教育[D];吉林大學;2007年
4 劉幼昕;學生資助制度的責任倫理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5 羅小茗;上海普通高中“二期課改”研究[D];上海大學;2008年
6 王后雄;我國高考政策的公平性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7 湯躍躍;現(xiàn)階段我國居民消費公平問題研究[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08年
8 蔡秋梅;中國政府推進教育公平策略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9 羅剛;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政策的價值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崔雅男;和諧社會視域下的高校德育目標構(gòu)建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江雪;農(nóng)村地區(qū)教育公平研究[D];安徽大學;2010年
3 陳強;建國以來我國中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政策的歷史沿革與現(xiàn)實反思[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4 鄭珍;城鄉(xiāng)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對比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鄒凌;素質(zhì)教育的理論基礎辨析[D];西南大學;2011年
6 劉伊南;中國農(nóng)村英語教學:實踐、問題與建議[D];南京大學;2011年
7 李晉蓉;我國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公平性研究[D];山西財經(jīng)大學;2011年
8 張建國;高中學籍管理現(xiàn)狀與問題對策[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9 李濤;轉(zhuǎn)型期我國創(chuàng)業(yè)教育探索與實踐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10 梁小苗;中等職業(yè)學校生源結(jié)構(gòu)變化影響因素分析[D];河北科技師范學院;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羅永忠;素質(zhì)與素質(zhì)教育:理性拷問與多元建構(gòu)[J];教師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2 田醒東;;素質(zhì)教育與校園文化[J];黨史博采(理論);2007年04期
3 馬海霞;;淺析多元智能理論與我國的素質(zhì)教育[J];科技信息(學術(shù)研究);2008年34期
4 吳志偉,羅豐志;教育科研:素質(zhì)教育實踐的助推劑[J];教育探索;2002年01期
5 楊東平;;中國需要新的教育理想[J];職業(yè)技術(shù)教育;2008年12期
6 楊漢國;素質(zhì)教育實踐中片面認識的辨正[J];寧夏教育;1998年12期
7 王玲;;現(xiàn)代教育應跳出思維怪圈[J];青年思想家;2002年03期
8 ;中國需要新的教育理想[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下半月);2008年04期
9 呂曉虹;;素質(zhì)與考試[J];教育評論;1996年04期
10 鄭金洲;;素質(zhì)教育與教師行動研究[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7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滕大春;;研究教育史有助于促成教育現(xiàn)代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2 朱鵬;;澳門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三十年[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4)——中國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3 曹運耕;;體用之辨與中國教育的早期現(xiàn)代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徐書業(yè);;論人類教育理想的三次轉(zhuǎn)換[A];第三屆廣西青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社會科學篇)[C];2004年
5 儲朝暉;;陶行知教育思想對素質(zhì)教育實踐的啟示[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閻立欽;;教育現(xiàn)代化是一個跨世紀的偉大使命[A];回顧與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論文集[C];2003年
7 周德藩;;踐行陶行知思想 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A];慶祝江蘇省陶行知研究會成立三十周年?痆C];2010年
8 汪凱莉;;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與教育現(xiàn)代化[A];孔學研究(第五輯)——云南孔子學術(shù)研究會第五次學術(shù)研討會暨海峽兩岸第三次孔學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9 敢峰;;要實現(xiàn)教育思想的時代超越(提綱)——再談“愿天下子女都成才”[A];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會刊[C];2007年
10 陳紹軍;;學習的誤區(qū)與智慧[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上)[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范緒鋒;學在溫州[N];中國教育報;2002年
2 俞巧云;建一流教育 創(chuàng)教育名城[N];新華日報;2005年
3 千言;教育理想在哪里?[N];中國教師報;2005年
4 本報記者 趙建春邋陳瑞昌 翟博 通訊員 張生 戴興海;用實踐為素質(zhì)教育求解[N];中國教育報;2007年
5 徐金國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qū)教研室教研員;培育健康精神引領(lǐng)教育理想前行[N];中國教育報;2009年
6 田園;老師,,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教育理想[N];天津教育報;2009年
7 深圳市筍崗中學 宗春雷;叩問教育的靈魂[N];中國教師報;2011年
8 俞巧云;水到渠成[N];新華日報;2007年
9 蘇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任蘇民;我國基本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的路徑[N];中國教育報;2010年
10 記者 姚有睿;九大工程描繪衢州教育現(xiàn)代化藍圖[N];衢州日報;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書業(yè);變革的趨向:轉(zhuǎn)型期的學校文化生態(tài)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2 鄔志輝;從教育現(xiàn)代化到教育全球化[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3 趙魯平;解讀上海外語教育:歷史與文化語境的嬗變[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盧旭;教育的現(xiàn)代性解讀[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5 李睿;信息技術(shù)與課程整合的新趨向[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6 張平海;中國教育早期現(xiàn)代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7 金永得;探索作為整體的教學藝術(shù)[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徐征;在搖擺中尋求超越[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9 高艷賀;發(fā)展中國家教育發(fā)展模式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10 孫翠香;學校變革主體動力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邵斯;對南京市民工子弟學校體育教學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研究[D];南京體育學院;2007年
2 詹智宏;必要的張力[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許金梅;教育理想:永恒的教育之魅[D];河南大學;2005年
4 王桂蓮;論珠海市教育現(xiàn)代化的挑戰(zhàn)與對策[D];吉林大學;2011年
5 楊艷斌;教育現(xiàn)代化的文化反思[D];西安理工大學;2005年
6 郭磊;數(shù)字化學習情境下的學習力構(gòu)成要素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2年
7 向雄;論教師個人教育理想[D];四川師范大學;2007年
8 張濟洲;廣西區(qū)域教育現(xiàn)代化推進模式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9 陳麗娟;黑龍江墾區(qū)教育現(xiàn)代化問題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2年
10 芮勇;信息化在教學管理中的作用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92583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925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