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的教育史學——論田正平的中國教育近代化研究
本文選題:教育近代化 + 留學生。 參考:《教育學報》2013年06期
【摘要】:20世紀80年代末,在教育史學界,田正平吸收了史學界的現(xiàn)代化理論,提出了中國教育近代化的理論范式;此后,他一方面對中國教育近代化的內(nèi)涵、理論體系及框架進行不斷闡述;另一方面又與全國教育史學界同仁一道致力于中國教育近代化相關專題研究。25年來,這一理論范式不僅是田正平認識與探索中國近代教育史的基本理論和重要工具,他在留學教育、近代義務教育、職業(yè)教育、中外教育交流,高等教育、鄉(xiāng)村教育早期現(xiàn)代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富有創(chuàng)新性的成果,為國內(nèi)眾多中青年學者所認同與使用,引領和推動了中國近代教育史研究的轉(zhuǎn)型。
[Abstract]:At the end of the 1980s, Tian Zhengping absorbed the modernization theory and put forward the theoretical paradigm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we have been working with our colleague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history to study the topics related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in China for 25 years. This theoretical paradigm is not only the basic theory and important tool for Tian Zhengping's understanding and exploration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education in China, he is studying abroad, modern compulsory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Sino-foreign educational exchanges, and higher education. The early moderniz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has made a large number of innovative achievements, which has been recognized and used by many young and middle-aged scholars in China, and has led and 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modern education in China.
【作者單位】: 浙江大學教育學院;
【分類號】:G52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桑兵;;走進新時代:進入民國之共和元年——日記所見親歷者的心路歷程[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2 陳勝;田正平;;“救國千萬事,造人為最要”——胡適《留學日記》閱讀札記[J];教育研究;2011年08期
3 ;《中國教育近代化研究》總結報告[J];教育研究;1997年1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富文;;馬克思人本思想探析——以《共產(chǎn)黨宣言》為中心的考察[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2 蔣志如;;兩條道路如何抉擇?——對《變法、法治及其本土資源》一文的解讀[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8年02期
3 錢廣華;;走出黑格爾體系的迷宮——一個另類的解讀[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4 孫顯元;;芝諾悖論中的邏輯和形而上學[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5 趙妙法;Metaethics(后倫理學)與Metaphysics(后物理學)——粗議中西哲學之異同及中國有無哲學的問題[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6 王永茂;論魯迅的進化觀[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7 溫純?nèi)?康德自我學說的理論淵源[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5期
8 余衛(wèi)國;;中國哲學范式原創(chuàng)建構的理論和方法問題探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9 呂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學的現(xiàn)代審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10 吳先伍;;陳獨秀倫理革命的傳統(tǒng)內(nèi)涵——兼論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辯證法[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常婧;;科技—政治的自由僭越及其自組織過程[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2 田正平;楊云蘭;;“沖擊——反應”模式與中國近代教育史研究的失語癥——以《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年)》為例[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3 岳謙厚;張瑋;;清末民初中國留學教育的多元取向[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4 聶映玉;;淺議五四運動前后中美教育考察對中國初等教育的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5 宗先鴻;;《愛彌兒》的傳入及對中國近現(xiàn)代作家的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含比較教育等)[C];2009年
6 關海庭;吳群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內(nèi)涵及建設途徑探析[A];當代中國研究所第三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7 徐桂權;王錦東;;“社會生產(chǎn)”語境下傳媒的公共呈現(xiàn)與意見表達——基于兩個經(jīng)驗研究的思考[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8):傳播媒介與社會空間論文集[C];2008年
8 肖颯;;復雜問題前沿探索的足跡——評《思維過程論》[A];云南省思維科學學會、云南省邏輯學會2007年聯(lián)合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C];2007年
9 姜迎春;;馬克思的資本辯證法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方法論意義[A];2007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上)[C];2007年
10 王國壇;;馬克思哲學勞動主題引論——兼與吳曉明教授對話[A];繁榮·和諧·振興——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首屆學術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張海斌;轉(zhuǎn)型社會中的鄉(xiāng)村自治與法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盧玉卿;文學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李來容;院士制度與民國學術[D];南開大學;2010年
5 余一凡;從馬克思到列寧:“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確立[D];南開大學;2010年
6 張志輝;網(wǎng)絡條件下意識形態(tài)建設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劉偉;文化翻譯視野下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D];南開大學;2010年
8 胡鋒;黎元洪與民初政局[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9 方成智;艱難的規(guī)整[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10 李樂;宋代書籍編輯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春茜;人性的守候[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慶豐;改革開放進程中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說服力初探[D];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3 黃河衛(wèi);西方人眼中完美的中國形象[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4 黃立明;江西留學生與近代地方社會變遷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慶豹;新時期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梁永康;“西學東漸”與晚清經(jīng)濟思想的近代化(1860-1911年)[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閆俊;中國商業(yè)電影藝術的人本主義審美訴求[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8 錢芳華;卡洛·金茲堡微觀史學思想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9 趙麗;民國時期的安徽留學生[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杲曉東;室內(nèi)設計的本原性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譚悅;;清代逆?zhèn)愋袨榈恼J定及量刑[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首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舉辦[J];世界教育信息;2008年09期
2 顧寧;冷戰(zhàn)年代中蘇教育交流的啟示[J];世界歷史;2004年04期
3 代華;;論李烈鈞對中國近代教育的貢獻[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9年03期
4 邵興江;黃丹鳳;;美國國際教育周計劃述評[J];世界教育信息;2006年03期
5 廖容;汪興權;;晚清留學教育對中國教育近代化的推進[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6 岳程楠;;留日學生與清末四川教育近代化[J];日本問題研究;2009年04期
7 張珍珍;朱鏡人;;教育交流對安徽教育早期現(xiàn)代化的影響[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8 鞠玉華;岳程楠;;留日學生與清末四川教育變革[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9 ;《教育交流》雜志 征集:教研論文/教學案例/教師隨筆[J];安徽教育;2008年11期
10 趙霞;;教育交流與中日戰(zhàn)略互惠關系的構建[J];理論月刊;2007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曄;;教育近代化的積極推動力——中國近代教育學術團體之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于富增;;試論中國的對外教育交流[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3 江嵩;于洪波;;試論日本前近代的閉關鎖國與教育近代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4 李協(xié)京;;試析福澤諭吉啟蒙思想的特點及其對日本教育近代化的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翟廣順;;容閎與晚清幼童出洋“教育計劃”[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莊佳騮;;容閎和中國近代留學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7 黃利群;;近代中國的留美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8 張琦;;試析留日學人對中國近代教育的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9 郎群秀;;論中國近代留學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10 張彬;;浙江教育近代化芻議[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4)——中國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高靚;搭建中國和東盟教育交流新平臺[N];中國教育報;2008年
2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秘書長 楊立憲;“陸生三法”修訂開啟兩岸教育交流新篇章[N];中國教育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鮮曉荻邋管倩;搭建交流平臺 促進教育發(fā)展[N];貴陽日報;2008年
4 費鄭;教育乃中華民族之基[N];聯(lián)合時報;2001年
5 趙崇峰;黑河加強與俄教育交流[N];黑龍江日報;2000年
6 顧寧;1979~1990:中美教育交流的特點及啟迪[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7 本報記者 代樂邋王寧;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通過貴陽聲明[N];貴州日報;2008年
8 劉魁邋本報記者 張益;首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籌備及教育合作研討會在貴大召開[N];貴州日報;2008年
9 本報記者 柳路邋汪大勇;交流 借鑒 合作[N];光明日報;2008年
10 高靚;首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開幕[N];中國教育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黃仁國;政治、經(jīng)濟與教育的三向互動[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2 樊國福;留日學生與直隸省教育近代化(1896-1928)[D];河北大學;2012年
3 劉軍;中國近代大學預科發(fā)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4 李占萍;清末學校教育政策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5 王博;清末民初教育期刊對教學變革的影響之研究(1901-1922)[D];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邢瑞;清末民初陜北留學生研究[D];延安大學;2009年
2 張艷華;借新聲于異邦[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3 邢宇;教育服務貿(mào)易分析與中國教育市場發(fā)展探索[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07年
4 吳芳春;教育近代化與地方社會發(fā)展[D];江西師范大學;2012年
5 劉宇;溫州教育近代化研究(1876-1911)[D];杭州師范大學;2005年
6 張健;晚清浙江教育近代化歷程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年
7 黃小胖;從“文辭”到“器藝”[D];福建師范大學;2013年
8 李風;清末民初天津留學教育與天津教育近代化[D];天津師范大學;2012年
9 張美;留學生與山東現(xiàn)代教育的初步發(fā)展[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10 王笑笑;基督教影響下的山西教育[D];山西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9111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911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