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行為的發(fā)生學考察
本文選題:理解 + 內(nèi)化。 參考:《教育研究與實驗》2013年01期
【摘要】:我國新課程改革已經(jīng)走過十個年頭,廣大中小學教師普遍對新課程理念是認同的,但教學行為沒有多大的變化,教學理念向教學行為的轉(zhuǎn)化成為深化課程改革的瓶頸。在發(fā)生學看來,事物的轉(zhuǎn)化總有內(nèi)在轉(zhuǎn)化機制,就是事物的一種形態(tài)轉(zhuǎn)化為另一種形態(tài)的系統(tǒng)運作方式。新課程理念向教學行為的轉(zhuǎn)化是一個由外到內(nèi)、由內(nèi)至外的轉(zhuǎn)變過程,理解是新理念向教學行為轉(zhuǎn)化的起點,內(nèi)化是轉(zhuǎn)化的基礎,生成是轉(zhuǎn)化的關鍵,外化是新理念的踐行。四個階段既相對獨立,又相互制約,彼此相聯(lián),環(huán)環(huán)相扣。
[Abstract]: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 our country has gone through ten years. The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generally agree with the new curriculum concept, but the teaching behavior has not changed much.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eaching concept to teaching behavior has become the bottleneck of deepening curriculum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omic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ings always has an internal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that is, one form of things is transformed into another form of systematic oper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new curriculum concept to teaching behavior is a process from outside to inside, from inside to outside. Understanding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new idea to teaching behavior, internalization is the basis of transformation, generation is the key to transformation, externalization is the practice of new idea. The four stages are both relatively independent and mutually restricted.
【作者單位】: 徐州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發(fā)生學視角下的教學理念向教學行為轉(zhuǎn)化機制研究”(10YJA880030)成果之一
【分類號】:G42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劉慶昌;;論教學理念的操作轉(zhuǎn)換[J];當代教育與文化;2009年01期
2 吳義昌;;教師自我反思之反思[J];教育評論;2008年04期
3 龐麗娟,葉子;論教師教育觀念與教育行為的關系[J];教育研究;2000年07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傳開;試論時間范疇的起源[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1期
2 王莉;推己及人與角色扮演——道德意識的個體發(fā)生機制[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3 陳正華,賀軼玲;論道德交往與學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4 朱萬喜;兒童語言中的親屬稱謂詞[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5 管勇;馬麗;;文學意象的接受心理探微[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6期
6 王曉燕;;淺議教師心理健康與師生和諧關系[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0期
7 汪yN;;認知語言學概覽[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3期
8 鄭翔;皮亞杰教育理論在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J];安康師專學報;2004年02期
9 王希寶;建構主義理論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初探[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10 王希寶;建構主義外語教學模式[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志宏;;60年來美學基本原理的研究與科學化闡釋——認知美學概述[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王大力;;地理信息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幾點思考[A];《測繪通報》測繪科學前沿技術論壇摘要集[C];2008年
3 王京安;;區(qū)域信息能力及其經(jīng)濟增長含義[A];長江上游經(jīng)濟發(fā)展與長江流域經(jīng)濟合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李恒威;;意向性的起源:同一性、自創(chuàng)生和意義[A];第十三屆全國科學哲學學術會議浙江大學代表團論文集[C];2007年
5 張希希;;論活動教學理論的歷史發(fā)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田文苗;;認知模式對產(chǎn)品與廣告的制約作用[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7 王少敏;;從過程到素質(zhì)[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上)[C];2007年
8 倪琳;;中國小學媒介素養(yǎng)調(diào)查及課程實施策略——一份來自上海的報告[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7):媒介素養(yǎng)與公民素養(yǎng)論文集[C];2007年
9 ;第六章 外語教學改革[A];高等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理論與實踐[C];2008年
10 陳[K莉;;幼兒科技探索活動生活化的研究[A];探索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成才之路[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薛會娟;交互記憶系統(tǒng)、學習與創(chuàng)造力的關系[D];浙江大學;2011年
3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志剛;語文教育文化傳播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丁可;藝舟雙輯:理性與直覺[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6 于璐;列昂捷夫的活動理論及其生態(tài)學詮釋[D];吉林大學;2011年
7 燕燕;梅洛—龐蒂具身性現(xiàn)象學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趙異;康德、馬克思、海德格爾實踐與認識關系思想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宮麗;精神家園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10 邵南征;社會道德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范娟;對初中主觀學業(yè)弱勢學生進行期望教育的個案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郭遜;盲校中學生學校適應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韓冬雷;論高中歷史校本課程開發(fā)中的實施策略[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馮秋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與教學智慧的相關性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王冬;積累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功能探索[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李偉;農(nóng)村留守兒童道德學習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7 袁媛;論科學創(chuàng)造中的審美活動[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8 湯靜;兒童戶外游戲場地的優(yōu)化設計研究[D];浙江農(nóng)林大學;2010年
9 孫梅華;活動化教學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10 孫榮;課堂教學中關于培養(yǎng)學生質(zhì)疑能力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張學民,申繼亮;國外教師教學專長及發(fā)展理論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2 王春光;張貴新;;反思的價值取向與反思型教師的培養(yǎng)[J];比較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3 辛濤,申繼亮;論教師的教育觀念[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1期
4 魯潔;;超越性的存在——兼析病態(tài)適應的教育[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年04期
5 高慎英;教師成為研究者“教師專業(yè)化”問題探討[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8年03期
6 羅曉路;教學心理學視野中的教師研究[J];心理科學;1997年06期
7 俞國良,辛濤,申繼亮;教師教學效能感:結構與影響因素的研究[J];心理學報;1995年02期
8 龐麗娟,陶沙;教師教育行為的改善與師資培訓改革[J];學前教育;1997年12期
9 林崇德,,申繼亮,辛濤;教師素質(zhì)的構成及其培養(yǎng)途徑[J];中國教育學刊;1996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志勇;;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內(nèi)化外化律[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2 王靜波;;大學生不良思想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yè);2008年11期
3 吳亮芳;;從“內(nèi)化”與“外化”階段看編輯勞動的復雜性[J];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2006年02期
4 張佳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內(nèi)化和外化的同一[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10年02期
5 田若春;;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視角:人的本質(zhì)力量[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1996年04期
6 蘇旭;;大學生道德認知向道德行為轉(zhuǎn)化問題研究[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年11期
7 陳曉靖;;從隱性知識的缺失看大學英語教學[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9年11期
8 黃芳;;傳統(tǒng)文化理想人格對當代大學生精神人格的形成價值[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9 劉財安;吳秀根;;論柏拉圖道德教育之方[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10 曹如中;戴昌鈞;;知識競爭力演化路徑及內(nèi)在機理研究[J];科學經(jīng)濟社會;2007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福忠;;高考化學復習模式的探索[A];第四屆全國中學化學教學研討會論文集(一)[C];2004年
2 薛振祥;;國外化學農(nóng)藥發(fā)展動向及前景[A];江蘇省農(nóng)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7年
3 隴菲;;新體新用論[A];《國學論衡》第一輯——甘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學術論文集[C];1998年
4 孟慶玲;喬軍;陳創(chuàng)夫;任艷;張輝;;單核細胞增生性李氏桿菌內(nèi)化素J基因的克隆與表達研究[A];2008年中國微生物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5 莊桃燕;;淺析多元智能理論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英語專輯)[C];2006年
6 杜世回;;理解和應用地基承載力的若干問題[A];中國鐵道學會工程地質(zhì)與路基專業(yè)委員會第21屆年會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7年
7 沈立紅;;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思考[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青少年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八屆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8 張曉東;;教學預設與課堂生成之我見[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文科專輯)[C];2006年
9 何木葉;劉電芝;;學習策略生成的自傳體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劉建美;;中專學校數(shù)字圖書館建設初探[A];福建省圖書館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齊馨 本報見習記者 李文;環(huán)球嘉年華模式的三個軟肋[N];財經(jīng)時報;2004年
2 91708部隊 鄭亨斌;內(nèi)化于心 外化于行[N];解放軍報;2009年
3 本報評論員;內(nèi)化于心 外踐于行[N];檢察日報;2010年
4 記者 張悅;年內(nèi)化肥出口增勢強勁[N];國際商報;2004年
5 曹同欣;內(nèi)化于心 融化于情 固化于制[N];工人日報;2009年
6 通訊員 趙純杰;十五局集團五公司全力打造特色安全文化[N];中國鐵道建筑報;2011年
7 本報記者 鄭崢;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N];寧夏日報;2011年
8 沈?qū)?讓創(chuàng)城精神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N];廊坊日報;2011年
9 本報記者 沈向陽 王淑君;內(nèi)化于心 外化于行[N];常州日報;2011年
10 湯紅兵 張勇 王明華;走“外化、內(nèi)化、互化”之路 創(chuàng)中小規(guī)模高校后勤改革特色[N];光明日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賀平海;論自尊與自由[D];上海大學;2010年
2 林毅;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形象傳播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3 郝明工;中國現(xiàn)代文學思潮生成論[D];四川大學;2005年
4 張嚴;論黑格爾哲學中的外化概念[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0年
5 操奇;主體視界中的文化發(fā)展論[D];武漢理工大學;2011年
6 暴占光;初中生外在學習動機內(nèi)化的實驗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易麗;學校轉(zhuǎn)型中的新文化生成[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8 王曉菲;開放環(huán)境下的選擇教育研究[D];武漢大學;2011年
9 邱瑋;服務品牌內(nèi)化的構成要素與過程機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賈福生;流動中的生命[D];河南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惠娜;外交語篇中語用模糊的生成與理解[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2 劉江華;夸張及其解讀[D];湘潭大學;2007年
3 王海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內(nèi)化外化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0年
4 彭丹;初中學生對函數(shù)概念理解的調(diào)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5 王浩;走向理解的語文閱讀教學探索[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黃小燕;初中學生對函數(shù)概念理解的調(diào)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7 王繼雄;對高教05版《學校體育學》呈現(xiàn)現(xiàn)象的理解[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8年
8 沙冕;在中學體育教學中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的實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柳福提;中學生對分子運動論理解的調(diào)查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10 李芳;“存在”的真理與“理解”的真理[D];安徽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8197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819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