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以建構(gòu)人的意義世界為旨歸
本文選題:人性 切入點:意義世界 出處:《教育學報》2013年04期
【摘要】:與人性的契合,是教育的應有之義,也是人類不懈追求的教育理想。人性是"適應性"與"超越性"的統(tǒng)一,而"意義世界"則是基于人"超越性"維度的"合真""合善""合美"的精神世界,彰顯了人之于動物的獨特性。作為"培養(yǎng)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教育的安身立命之本在于"使人作為人成為人",它以"真"為基礎,以"善"為宗旨,以"美"為鵠的,是受教育者建構(gòu)自我意義世界的必然途徑和可能方式。在"對人的依賴"和"對物的依賴"為基礎的社會中,教育的意義探尋功能被遮蔽了。為使人擺脫工具性的存在狀態(tài),實現(xiàn)受教育者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我們應在教育實踐中消解"物化思維",踐行"以人為本"的理念,進而通過對受教育者適應性的尊重與超越性的激發(fā),不斷完善教育對人的建構(gòu)作用。
[Abstract]:The harmony with human nature is the proper meaning of education and the educational ideal that mankind pursues unremittingly.Human nature is the unity of "adaptability" and "transcendence", while "meaning world" is the spiritual world of "harmony, goodness and beauty" based on the dimension of "transcendence", which shows the uniqueness of human being to animals.As a social practice of "cultivating human beings", the foundation of education lies in "making people become human beings", which is based on "truth", "good" as its purpose, and "beauty" as its aim.It is the inevitable way and possible way for the educatee to construct the world of self-meaning.In a society based on "dependence on man" and "dependence on things", the function of exploring the meaning of education is obscured.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instrumental state of existence and realize the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ee, we should eliminate the materialized thinking and practice the idea of "people-oriented" in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Through respect for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educatee and the stimulation of transcendence, we can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al function of education.
【作者單位】: 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基金】:教育部2013年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項目“農(nóng)村新教育理論的探索性研究”(項目編號:13JJD880003)研究成果之一
【分類號】:G40-0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冉鐵星;應試教育:教育本質(zhì)的異化[J];中國教育學刊;1996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浩斌;;試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實踐正義觀及其理論構(gòu)建[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4期
2 王海斌;;論馬克思實踐觀的主體向度[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1期
3 邵艷軍;;試論生態(tài)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生態(tài)思想的內(nèi)在聯(lián)系[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年01期
4 袁家群;論人的最高本質(zhì)及其同勞動、社會的關(guān)系——關(guān)于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質(zhì)學說”的新探索[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5 湯文曙;陳明秀;;社會歷史中的自然觀——兼談盧卡奇的“自然是一個社會范疇”[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6 湯文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哲學及其基本范疇[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7 周琦;;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的剖析及其當代意義[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8 芮必峰;健全的社會與健全的傳播——試論弗洛姆的傳播思想[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1期
9 陶富源;關(guān)于價值、人的價值的幾個問題[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6期
10 陶清;;自然觀:莊子與懷特海比較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孫玉鎖;;《管子》的成人命題:既仁且智,是謂成人[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1年年會暨全國第六屆管子學術(shù)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1年
2 龔武;龔圣理;;中國古代社會及其私有制的終結(jié)——謹以此文獻給中國共產(chǎn)黨九十周年華誕[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1年年會暨全國第六屆管子學術(shù)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1年
3 陸心宇;;我在這里——近代經(jīng)濟學和哲學文本空間中的自我[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9)[C];2011年
4 陶達;;馬克思全面自由發(fā)展理論視閾下“幸福指數(shù)”體系的構(gòu)建[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饒洪生;;遵義會議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先河[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貴州發(fā)展——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九十周年理論研究[C];2011年
6 王熙恩;;科學批評主體觀的缺失與重建[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7 劉詩貴;肖鳳儀;;社會公眾推進消費文明的實踐探討[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8 楊佳倩;;馬克思社會發(fā)展理論的思想進程[A];政府管理創(chuàng)新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9 梁愛民;;論美與“人的本質(zhì)對象化”——對馬克思主義美學經(jīng)典命題的理解[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shù)——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10 陶伯華;;智慧思維學精要——《思維科學概論》第十篇[A];中國思維科學研究論文選2011年專輯[C];201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一強;知識社會價值的道德分析[D];蘇州大學;2010年
2 任雪萍;企業(yè)管理價值生態(tài)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0年
3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4 龍秀雄;中國共產(chǎn)黨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時代性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白雪峰;當代中國大學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D];遼寧大學;2010年
7 田慶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8 吳建平;人類自我認知與行為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9 宋桂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收入分配差距調(diào)節(ji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及云輝;全景畫美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任海濱;葛蘭西市民社會理論及其當代啟示[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占民;論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周珊珊;馬克思實踐本體論問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胡警月;馬克思與阿爾都塞意識形態(tài)比較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于丹;新時期高校德育管理人本化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顧博;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理論探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7 謝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探源及其突破性貢獻[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8 劉巖;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9 于海霞;主體間性視域下高校德育主體間矛盾的消解[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10 張超;高校校園網(wǎng)絡文化建設[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孝四;;人性、市場經(jīng)濟與科學發(fā)展觀[J];前沿;2011年16期
2 包玉琴;;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與高校德育[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3 忻航;;淺議新時期“以人為本”的教育價值觀——談新時期教育觀念創(chuàng)新[J];管理科學文摘;2008年03期
4 姜宏波;;堅持以人為本實現(xiàn)人的和諧發(fā)展——新形勢下高校教育目的淺談[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5 邵廣俠;王玉華;;以人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追求[J];教育探索;2005年12期
6 王萍;中國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現(xiàn)代性意義[J];昌吉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7 丘桂凱;;論科學發(fā)展觀視域下的學生全面發(fā)展[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年29期
8 韋穎;;以人為本:構(gòu)建新型的農(nóng)村教育目的論[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9 甘薇;;從《春風化雨》淺論好教師的素養(yǎng)[J];成功(教育);2007年09期
10 董建書;李一鳴;;“價值人”假設與高校德育理念的重建[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沈亞生;;人性論新探與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A];以人為本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C];2008年
2 陳清洲;;以人為本與成人高等教育創(chuàng)新[A];2005年成人教育協(xié)會年會暨和諧社會與成人教育論壇論文集[C];2005年
3 許友順;;以人為本 成就師生 打造品牌——現(xiàn)代學校管理的思考與實踐[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一)[C];2009年
4 翁曉琴;;構(gòu)建以人為本服務模式的探討[A];福建省圖書館學會2008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覃愛珍;;在新形勢下實施以人為本的護理管理[A];全國精神科護理學術(shù)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6 黎康;;以人為本與和諧社會的構(gòu)建[A];堅持科學發(fā)展 構(gòu)建和諧社會——全國社科院系統(tǒng)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第十二屆年會暨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尹洪太;趙志紅;;堅持以人為本 抓好安全管理[A];礦山建設工程技術(shù)新進展——2008全國礦山建設學術(shù)會議文集(下)[C];2008年
8 徐琴;;思想政治課教學內(nèi)容要生活化[A];2008無錫職教教師論壇論文集[C];2008年
9 林霞;;淺談圖書館人文關(guān)懷[A];福建省圖書館學會2006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6年
10 孫俊祥;;芻議基層圖書館在發(fā)展與服務中的“人本管理”[A];福建省圖書館學會2007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評論員;以人為本 構(gòu)建和諧武漢[N];長江日報;2005年
2 遼寧人口信息中心研究員 曹景椿;以人為本[N];中國人口報;2002年
3 記者 徐英梅 張淑瑜;以人為本 構(gòu)建和諧社會[N];甘南日報(漢文版);2005年
4 市委副秘書長、市委研究室主任 李家龍;科學發(fā)展觀必須堅持以人為本[N];淮南日報;2005年
5 程偉禮;“以人為本”不是“以個人利益為中心”[N];解放日報;2004年
6 張道航;城市建設要以人為本[N];經(jīng)濟日報;2005年
7 何平 李彥彬;德龍鋼鐵以人為本謀發(fā)展[N];人民日報;2004年
8 安康職業(yè)中等專業(yè)學校 黃立新;怎樣在職校中落實“以人為本”[N];安康日報;2006年
9 李步云;為什么不應該反對“以人為本”這個提法[N];北京日報;2007年
10 安有太 文其祥;屯南煤業(yè)以人為本鑄牢安全網(wǎng)[N];兵團日報(漢);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士青;以人為本與法治政府建設[D];武漢大學;2005年
2 逯改;生命權(quán)及其保障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3 皮慶侯;孫中山民生主義倫理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4 高宗澤;論以人為本的人才觀[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5 馬玉紅;論梁實秋人文主義人生藝術(shù)追求與實踐[D];蘭州大學;2006年
6 關(guān)立新;《韓非子》思想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9年
7 郭鳳志;德育文化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8 喬東;管理思想哲學基礎反思[D];清華大學;2005年
9 山鳴峰;人本與效率[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徐秦法;社會治理中的信仰價值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麗君;馬斯洛人性理論初探[D];內(nèi)蒙古大學;2005年
2 范宏軒;論人的生存意義及當代建構(gòu)[D];新疆大學;2008年
3 王志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9年
4 王凌凌;教育政策的人文性價值取向問題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7年
5 李忠華;論以人為本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建構(gòu)[D];吉林大學;2006年
6 賈興來;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啟示[D];長春師范學院;2011年
7 劉圣福;以人為本的教師管理探析[D];曲阜師范大學;2004年
8 張祥鴻;以人為本學校管理模式的創(chuàng)新[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9 陳興旺;當前中學地理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策略[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10 張慶輝;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及其對當代大學生德育的影響[D];鄭州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7259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725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