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方針研究百年
本文選題:中國教育方針 切入點:教育宗旨 出處:《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近現(xiàn)代中國的教育方針研究,肇始于清末各類新式學堂的叢立,主要探討要不要制定全國統(tǒng)一的立學宗旨等內(nèi)容。民國時期,主要探討教育方針如何表述、如何服務(wù)三民主義等內(nèi)容。20世紀中葉以后,教育方針的研究揭開了新篇章。以1978年為界,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期主要探討新中國教育方針的性質(zhì)、任務(wù)及"全面發(fā)展"與"因材施教"的關(guān)系諸內(nèi)容。后期主要研究新時期教育方針的正誤及其存廢、教育方針的表述及其詮釋等內(nèi)容。系統(tǒng)梳理教育方針百余年的研究歷程及其成敗得失,不僅是中國特色教育學科建設(shè)的基礎(chǔ)性工作,而且也有助于為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活動提供寬深的學理支持。
[Abstract]:The study of educational policy in modern and modern China bega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ith the emergence of various new types of schools. It mainly discussed whether to formulate a unified national purpose of establishing educ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t mainly discussed how to express the educational policy. How to serve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After the middle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study of educational policy opened a new chapter. With 1978 as the boundary, it is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In the early stage, it mainly discusses the nature of the educational policy of New China. The task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according to aptitude". It is not only the basic work of the subject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the descri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policy, etc., systematically combing the research process of the educational policy for more than 100 years and its success or failure. It also helps to provide broa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educational policy activities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作者單位】: 浙江師范大學發(fā)展規(guī)劃處;
【基金】:2010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類一般項目“黨的教育方針研究”(BAA100012)
【分類號】:G520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孫喜亭;新教育方針的確立步履維艱——由“教育為無產(chǎn)階級政治服務(wù)”向“教育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shè)服務(wù)”轉(zhuǎn)變的曲折過程[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倪愛山,徐國利;簡論清末民初新史學[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2 王娟;翻譯研究中的歷時描寫[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3 郭昭昭;;抗戰(zhàn)期間國民參政會中女參政員群體的考察[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4 馬勇;;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悲劇——試論《時務(wù)報》內(nèi)訌[J];安徽史學;2006年01期
5 蔡云輝;當代資本主義的兩重性及其歷史命運——讀列寧的《帝國主義論》[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6 王守恒,郭孝文;鄧小平教育思想精義[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7 方維保;江山依舊,才人輩出──張恨水、金庸比較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8 章征科;略論全球化對中國現(xiàn)代化的影響[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9 項念東;梁啟超的“詩史”觀——《飲冰室詩話》的若干詩學思想分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10 聶紅藝,李文崇,孫國剛;論毛澤東哲學思維模式的發(fā)展過程[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林;李敏;陳玉新;;大學生要做創(chuàng)建安定、和諧校園的模范[A];北京市高教學會保衛(wèi)學研究會第十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選集[C];2007年
2 魏永征;;在“一國兩制”下對表達自由與公共權(quán)力的界定——一位中國大陸學者看《基本法》23條立法[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shù)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3 王剛;;試論鄧小平技術(shù)創(chuàng)新思想對振興東北老工業(yè)基地的啟示[A];“中國工程技術(shù)哲學的繁榮與東北老工業(yè)基地振興”高峰論壇暨遼寧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2005年年會會議交流材料[C];2005年
4 鄭華瓊;;輿論監(jiān)督制度探析[A];中國新時期思想理論寶庫——第三屆中國杰出管理者年會成果匯編[C];2007年
5 謝麗惠;;淺論師德建設(shè)對教育發(fā)展的影響力[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上)[C];2007年
6 劉淑珍;;試論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的歷史背景[A];當代中國研究所第三屆國史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3年
7 張壽春;金鑫;;建設(sh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指針——“社會主義本質(zhì)論”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及其歷史地位[A];當代中國研究所第三屆國史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3年
8 傅伯言;曾麗雅;;在探索中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A];當代中國研究所第三屆國史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3年
9 沈宗武;;執(zhí)政為民是中國共產(chǎn)黨鞏固執(zhí)政地位的根本要求——從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垮臺的教訓說起[A];當代中國研究所第三屆國史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3年
10 熊華源;;論鄧小平農(nóng)村改革思想及其時代意義[A];當代中國研究所第三屆國史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正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shè)道路的探索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2 何建華;經(jīng)濟和政治的統(tǒng)一:歷史與邏輯[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3 王金龍;金融國際化效應(yīng)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4 張占斌;博彩業(yè)與政府選擇[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5 王旭東;中國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產(chǎn)業(yè)選擇[D];暨南大學;2001年
6 丁曉原;文化生態(tài)演化與百年中國報告文學流變[D];蘇州大學;2001年
7 顧衛(wèi)星;明清學校英語教學研究[D];蘇州大學;2001年
8 于語和;中國禮治與西方法治之比較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1年
9 李長吉;教學價值觀念透視與反省[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10 張艷國;破與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時期孔子及其學說的歷史命運[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春玲;對我國經(jīng)濟體制與經(jīng)濟增長方式關(guān)系的歷史剖析[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2 邱東晨;論新黨的崛起和衰落[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3 胡曉濤;中國私營企業(yè)主的政治現(xiàn)狀分析[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4 吳瀾;論市場與政府宏觀調(diào)控[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5 崔強;論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shè)的理論與實踐[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6 馬海波;二十一世紀高等師范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與思考[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7 姜文華;論毛澤東對外開放思想[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8 劉德霞;清末新政工商改革述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9 張躍武;災(zāi)害學理論與我國可持續(xù)發(fā)展[D];云南師范大學;2000年
10 楊建玲;論鄧小平的效率公平觀[D];云南師范大學;2000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斌武;;陸費逵教育思想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1994年12期
2 張紹春;;論民國時期馬敘倫的教育思想[J];教育評論;2011年03期
3 田正平;;蔡元培與民初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4 莜敏;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關(guān)于素質(zhì)的隨想[J];基礎(chǔ)教育;2003年S1期
5 李小曉;;美國教育部副部長給中國教育“上課”[J];中國經(jīng)濟周刊;2011年33期
6 舒習龍;;姚錫光的教育考察與教育思想芻論[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7 于錦恩;;民國時期華語教材的民族認同導向和當?shù)鼗M程[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8 劉正偉;;王國維與西方道德教育理論的傳播[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08期
9 周軍偉;;清韻華章 美育鏡鑒[J];美育學刊;2011年04期
10 程瑋;;德國另類學!白杂芍!盵J];現(xiàn)代青年(細節(jié)版);2011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天平;;“中體西用”的思想與清末的教育宗旨[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胡正強;;王國維教育宗旨說析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齊紅深;;試論日本占領(lǐng)區(qū)教育方針的表述問題[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2)——日本侵華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周可楨;;五四新文化運動與中國教育新趨向[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別必亮;;民國初年教育改革的歷史窺探[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0)——中華民國教育史研究[C];2009年
6 崔運武;;論辛亥革命與中國教育近代化的歷史進程[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0)——中華民國教育史研究[C];2009年
7 張雪蓉;;試論先秦儒家教育的人文主義傳統(tǒng)——中西比較的視角[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含比較教育等)[C];2009年
8 王凌云;;南京臨時政府的教育改革[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0)——中華民國教育史研究[C];2009年
9 何曉夏;;繼承和發(fā)揚“學做人”的傳統(tǒng) 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史研究[C];2009年
10 豆建民;;論我國近代的實業(yè)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楊子;苦難體驗——人生不可或缺的“財富”[N];錦州日報;2008年
2 修仰峰;教育也需要一次大反思[N];中國社會報;2005年
3 郭振綱;教師“走穴”是一個什么性質(zhì)的問題?[N];工人日報;2003年
4 北京光明小學校長 劉永勝;校長:發(fā)展教師是職責[N];中國教育報;2006年
5 政華 俊軍 錦兵;休寧教育譜新篇[N];黃山日報;2007年
6 智效民;我們的教育陷于三重困境[N];學習時報;2008年
7 袁炳飛;教育信任與學校形象建設(shè)[N];成才導報.教育周刊;2006年
8 李天道;美育與美育心理[N];美術(shù)報;2007年
9 叢林;無錫伊頓國際學校落成[N];無錫日報;2008年
10 本報記者 陳惠 報道組 朱文 黃群;不排名 我拿什么激勵學生[N];浙江日報;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但昭彬;話語權(quán)與教育宗旨之共變[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2 朱曉宏;學校對學生道德成長影響之檢討[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陳華;中國公民教育的誕生—課程史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何光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教育方針沿革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2 梁云;張之洞與近代中國教育創(chuàng)新[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3 張會霞;清末女子教育述評[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4 聞潔;余家菊國家主義教育思想探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5 隋明剛;中日義務(wù)教育比較研究[D];延邊大學;2010年
6 陳蔚;朱家驊教育活動與教育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59114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591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