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藏族大學生藏、漢族文化認同因素的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影響藏族大學生藏、漢族文化認同因素的研究
【摘要】: 在我國,漢族文化作為中華民族主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影響著 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隨著藏族地區(qū)與內(nèi)地經(jīng)濟、文化交流日益增多,藏族 傳統(tǒng)文化也越來越多地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在文化變遷和文化適應(yīng)的過程 中,藏族大學生群體由于接觸和接受漢族文化的影響較多,在藏、漢族文化 認同方面也發(fā)生了相應(yīng)的變化。他們對于本民族文化和漢族文化的認同狀況 將會對未來本民族文化的發(fā)展以及藏、漢族文化的交流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 國外許多研究都對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認同問題進行了探討,但是由于不同 民族之間文化差異較大,因此在文化認同方面也可能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目 前國內(nèi)對于藏族個體文化認同問題的研究大都是從宏觀的層面進行理論上 的探討,尚未見到相關(guān)的實證研究。本文試圖在這方面進行初步的嘗試,以 了解藏族大學生目前的文化認同狀況以及影響其文化認同的因素。 本文通過問卷調(diào)查、訪談和查閱文獻的方法對藏族大學生的文化認同狀 況進行了調(diào)查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1.藏族大學生對于漢語言及漢族文化的學習不但不會使其對本民族文 化的認同水平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還有利于其認識到本民族文化的價值所 在,促使其較早進入更高層次的民族文化認同發(fā)展階段; 2.在對兩種文化的認同選擇方面,,與漢族文化接觸較多的藏族大學生 更傾向于選擇分離的認同方式,而與漢族文化接觸較少的個體則更傾向于選 擇同化的認同方式; 3.社會文化環(huán)境、即時情景(包括社會、學校、班級文化背景等)、家 長文化程度、語言等因素都會對藏族大學生的文化認同狀況產(chǎn)生顯著性影 響,其中以父親的文化程度、學習漢語的時間和課堂教學語言對其藏、漢族 文化認同的影響最為顯著; 4.個性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因素對藏族大學生的文化認同狀況有顯著 性影響,并且影響藏、漢族文化認同的個性因素不盡相同,對藏族文化認同 影響顯著的是敢為性、世故性、獨立性和穩(wěn)定性等四個因素,而對漢族文化 認同影響顯著的則是獨立性、穩(wěn)定性和實驗性因素,其中只有獨立性是兩種 認同的共有影響因素; 5.藏族大學生的漢族文化情感是其漢族文化認同構(gòu)成要素中比較特殊 的一個維度,影響藏族大學生漢族文化情感得分的因素較為特殊,影響的方 向也與漢族文化認同的方向不盡一致,說明了少數(shù)民族個體對主流文化的情 感具有復雜性。要對情感問題給予可信的解釋,還需要相關(guān)研究的支持。
【關(guān)鍵詞】:藏族 大學生 文化認同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1
【分類號】:G645.2;G759.2
【目錄】: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7
- 1. 前言7-9
- 2. 文獻綜述9-15
- 2.1 概念界定9-11
- 2.2 文化認同的構(gòu)成要素11
- 2.3 目前的研究進展11-15
- 3. 研究方法與步驟15-19
- 3.1 調(diào)查對象的選取15
- 3.2 問卷的編制15-17
- 3.3 研究工具17
- 3.4 研究方法17
- 3.5 研究過程17-19
- 4. 研究結(jié)果與分析19-30
- 4.1 藏族大學生藏、漢族文化認同及其各因素間的相關(guān)分析19
- 4.2 目前所處社會文化背景、課堂教學語言、家庭所在地、父母文化程度、學習漢語時間、性別、文理科等因素對藏族大學生藏、漢族文化認同狀況影響的分析19-27
- 4.3 被調(diào)查者個性因素對其文化認同狀況的影響27-30
- 5. 討論30-41
- 5.1 關(guān)于藏族大學生對藏、漢族文化的認同方式30
- 5.2 即時情景對藏族大學生文化認同的影響30-33
- 5.3 成長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對藏族大學生文化認同的影響33-34
- 5.4 父母文化程度對藏族大學生文化認同的影響34-36
- 5.5 漢語言的學習對藏族大學生文化認同的影響36-37
- 5.6 個性因素對藏族大學生文化認同的影響37-39
- 5.7 影響藏族大學生漢族文化情感得分的因素39-41
- 6. 結(jié)論41-42
- 7. 參考文獻42-44
- 附錄一、 藏族大學生文化認同狀況調(diào)查問卷44-48
- 附錄二、 藏族大學生文化認同狀況調(diào)查問卷答題紙48-49
- 附錄三、 合作師專教師訪談筆錄之一49-51
- 致謝5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范忠雄;藏族大學生數(shù)學學習心理及其相關(guān)因素調(diào)查報告[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4期
2 萬明鋼,王亞鵬;藏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J];心理學報;2004年01期
3 史婉虹;課外體育鍛煉對藏族大學生身體成分和肌肉力量的影響[J];西藏體育;1998年02期
4 劉桂蘭,韓國玲,阿懷紅;漢族、藏族大學生EPQ測評比較分析[J];青海醫(yī)藥雜志;2005年08期
5 范忠雄;藏族大學生數(shù)學學習心理及其相關(guān)因素調(diào)查報告[J];民族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6 邵二輝;;藏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年12期
7 郭宏遠;藏族大學生足球參與意識及其培養(yǎng)途徑[J];甘肅高師學報;2004年02期
8 金家新;;藏族大學生體型、體質(zhì)與體育活動調(diào)查研究——以西藏自治區(qū)2007~2010年三所高校大學生為例[J];學園;2011年04期
9 王亞鵬,萬明鋼;藏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10 張國璽;西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見[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杝W明;;全球化社會的新媒體與文化認同[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諧社會與可選擇的現(xiàn)代性:新媒體與社會發(fā)展”新聞傳播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邱翊;;文化認同與和諧青海[A];探索 創(chuàng)新 求實——青海省“十一五”時期理論和實踐研究成果匯編(下)[C];2011年
3 郭芳;;文化認同與文化安全[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事業(yè)——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8年學術(shù)年會文集(2)[C];2008年
4 劉伯孳;;菲律賓華人文化認同與菲華社團[A];五緣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緣文化研究會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5 莊博然;;文化交往全球化中的文化認同問題研究[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葛祥鄰;;炎黃文化的十大文化認同表現(xiàn)[A];炎帝·姜炎文化與民生[C];2009年
7 楊建義;;改革開放以來青年文化認同的發(fā)展演進[A];改革開放三十年與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發(fā)展研究報告——第四屆中國青少年發(fā)展論壇暨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優(yōu)秀論文集(2008)[C];2008年
8 凌厚鋒;;精神重建與文化認同[A];海峽兩岸道德發(fā)展論[C];2008年
9 李春霞;;媒介訊息與彝族的文化認同[A];中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信息傳播與社會發(fā)展論叢(2009年刊)[C];2010年
10 吳龍;;全球化時代中國武術(shù)文化認同的思考[A];全民健身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嘉賓:有色一中校長 吳益民 主持人:程熳;從歷史積淀中尋找文化認同[N];黃石日報;2010年
2 托馬斯·麥格奈爾 美國德魯大學哲學系教授;表層文化、深層文化和文化認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楊勇軍;隨需應(yīng)變 難在文化認同[N];中國計算機報;2003年
4 陳明華;當下情景中的文化認同問題[N];文藝報;2006年
5 實習記者 謝盾;重建中國的歷史文化認同[N];社會科學報;2010年
6 韓震;多重文化認同下的民族崛起[N];中國教育報;2005年
7 顏光明;Volvo國產(chǎn)開啟文化認同“戰(zhàn)爭”[N];中國商報;2006年
8 山東省新泰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黃建民;用文化認同打造高素質(zhì)隊伍[N];檢察日報;2008年
9 韓 震 曲瑞華;文化認同問題的凸顯及其效應(yīng)[N];學習時報;2005年
10 韓震 李雅儒;多重文化認同[N];學習時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亞萍;20世紀中后期美國華文文學的主題比較研究[D];暨南大學;2004年
2 周德剛;經(jīng)濟交往中的文化認同[D];復旦大學;2004年
3 孫萬菊;經(jīng)濟全球化進程中的文化主權(quán)問題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5年
4 劉雪蓮;民族院校藏族大學生英語學習問題研究與理論探討[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5 周翔;現(xiàn)代臺灣原住民文學與文化認同[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6 康海玲;馬來西亞華語戲曲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7 林秀琴;尋根話語:民族文化認同和反思的現(xiàn)代性[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8 王成兵;當代認同危機的人學探索[D];北京師范大學;2003年
9 趙宴群;文化權(quán)利的確立與實現(xiàn)[D];復旦大學;2007年
10 俞楠;“文化認同”的政治建構(gòu):當代中國公共文化服務(wù)戰(zhàn)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韓輝;藏族大學生文化認同結(jié)構(gòu)及與自我價值感的關(guān)系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2 任艷;民辦學校文化認同的現(xiàn)狀與問題[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傅夢萍;品牌日記[D];江西師范大學;2004年
4 周建瓊;閩臺傳統(tǒng)節(jié)日民俗體育特征及文化認同研究[D];集美大學;2010年
5 雍琳;影響藏族大學生藏、漢族文化認同因素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6 王東;文化認同的可能與現(xiàn)實[D];北京交通大學;2008年
7 馬軍;體育全球化與文化認同[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8 喬曉華;初任非滬籍教師對學校教師文化的認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9 劉杏玲;區(qū)域一體化進程中的文化認同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
10 李麗紅;和而不同,一體多元[D];天津師范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7627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tsjy/762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