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土歸流前后石門縣覃氏家族的教育變遷研究
本文關鍵詞:改土歸流前后石門縣覃氏家族的教育變遷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土家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少數(shù)民族,在歷史上學校教育不發(fā)達的情況下,家族口傳教育作為傳遞本民族文化最主要的方式,有效地保存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并維持了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的實施及當今經(jīng)濟全球化浪潮的推動,原本封閉落后的土家族地區(qū)與外界的交流日益頻繁,其民族文化的各個層面正在發(fā)生顯性或隱性的變遷。在人們呼吁保存民族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背景下,土家族如何既融入現(xiàn)代化進程又能保存其民族特色,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本文擬以石門縣覃氏家族為研究對象,從教育學、文化人類學、民族學的視角研究該家族在特殊時期的教育變遷,以反映出土家族在特殊歷史時期的教育變遷,試圖揭示社會變遷對該民族的重大影響,并希望對現(xiàn)代社會大變遷背景下土家族的教育發(fā)展有一定的啟示。 論文包括四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了選題的背景、意義、研究思路、創(chuàng)新之處、本課題的研究現(xiàn)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第二部分,對土司時期覃氏家族土司子弟、土民子弟教育加以介紹,通過對家族口傳教育的重點介紹,歸納出土司時期覃氏家族教育的階級性、實用性、寓教于樂、民族個性等特點。 第三部分,通過對改土歸流后覃氏聚居區(qū)學校教育的興起與發(fā)展情況,覃氏族民受學校教育情況,以及覃氏家族口傳教育的變化介紹,描繪出改土歸流后覃氏家族在教育觀念、教育對象、教育方式、教育內(nèi)容等方面的變遷。 第四部分,通過分析學校教育、家族口傳教育對覃氏家族的影響,以反映社會變遷對土家族教育的影響,并從人類學、教育學、民族學等角度具體分析了社會變遷與文化、教育之間的關系,以探討現(xiàn)代背景下土家族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
【關鍵詞】:改土歸流 覃氏家族 教育變遷
【學位授予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G759.29
【目錄】: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緒論9-19
- 第一節(jié) 問題的提出9-10
- 第二節(jié) 研究的意義10-11
- 第三節(jié) 近二十年土家族教育研究現(xiàn)狀11-16
- 第四節(jié) 研究方法及概念界定16-19
- 第二章 改土歸流前覃氏家族的教育19-34
- 第一節(jié) 石門縣覃氏家族簡介19-21
- 一、石門縣簡介19
- 二、覃氏家族19-21
- 第二節(jié) 土司時期覃氏家族的教育21-31
- 一、土司制度21-22
- 二、土司制度下覃氏家族的教育22-31
- (一) 土司子弟的教育22-23
- (二) 土民子弟的教育23-31
- 第三節(jié) 小結31-34
- 第三章 改土歸流后覃氏家族的教育34-50
- 第一節(jié) 改土歸流后的覃氏家族34-39
- 一、改土歸流34-35
- 二、改土歸流后覃氏聚居區(qū)的社會變化35-38
- 三、改土歸流后覃氏家族的變化38-39
- 第二節(jié) 改土歸流后覃氏家族的教育39-48
- 一、學校教育39-44
- (一) 改土歸流后清政府的民族教育政策39-40
- (二) 改土歸流后覃氏聚居區(qū)的學校教育40-42
- (三) 科舉考試對覃氏家族的影響42-44
- 二、家族口傳教育44-48
- 第三節(jié) 小結48-50
- 第四章 結語和討論50-58
- 第一節(jié) 結語50-52
- 一、覃氏家族教育受漢文化影響深刻的原因分析50-51
- 二、家族口傳教育和學校教育對覃氏家族的影響51-52
- 第二節(jié) 討論52-58
- 一、覃氏家族教育變遷的文化人類學分析52-54
- 二、文化接受與改變54
- 三、文化沖突及融合54-56
- 四、家族口傳教育的文化創(chuàng)新56-58
- 參考文獻58-61
- 后記61-6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秀玉;劉源;尼瑪扎西(楊公衛(wèi));楊公衛(wèi);;清末川康戰(zhàn)事:川西藏區(qū)改土歸流的前奏[J];民族學刊;2011年02期
2 成臻銘;秦紅;;近五年我國土司歷史文化研究述評[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3 胡湘閩;瞿州蓮;;論清代湘西油桐種植發(fā)展的原因及其影響——以湖南永順府為例[J];湖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4 馬國君;黃健琴;;略論清代對貴州苗疆“生界”的經(jīng)營及影響[J];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2011年04期
5 ;《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總目次[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6 張利寶;;第二講 古代中央對邊疆地區(qū)的管理和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J];高中生學習(高三版);2011年09期
7 羅樹杰;;論土司制度的靈魂[J];民族論壇;2011年14期
8 陳燕英;黃衛(wèi)華;;水西“千年土司”存在原因試析[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9 王明貴;;貴州彝族文學的分期、分類及文本存在狀況[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1年07期
10 王平;;論土家族古籍的文獻價值——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土家族為例[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徐曉光;;改土歸流中的一場典型訴訟事件——從清末四川茂州羌民控告土司案件看民族地區(qū)的訴訟與司法[A];民族法學評論(第6卷·2008年)[C];2008年
2 趙小平;;滇鹽與政治、軍事及邊疆問題的關系研究[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二輯)[C];2007年
3 李儲林;;改土歸流后土家族傳統(tǒng)文化的變遷[A];“新一輪西部大開發(fā)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蘇杰兵;;關于“P鷙罟庇肼硨
本文編號:37019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tsjy/370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