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斯坦的“表意性秩序”理論及啟示——一種關于學校德育管理的理論
本文關鍵詞:伯恩斯坦的“表意性秩序”理論及啟示——一種關于學校德育管理的理論
【摘要】:"表意性秩序"是伯恩斯坦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理論。其在于傳遞一種品行、性格與態(tài)度的表達,一種每位學生和教師都應有的道德秩序。它將整個學校結合成一個一個獨特的道德集合體。表意性秩序是學校共有價值的來源和社會共識的主要機制。學校表意性秩序的傳遞主要透過儀式化進行。伯恩斯坦的"表意性秩序"理論,作為一種學校德育及其管理的理論非常深刻和獨到,對學校德育的理論與實踐有諸多啟示。
【作者單位】: 清華大學;
【關鍵詞】: 表意性秩序 儀式 學校德育
【分類號】:G641
【正文快照】: “表意性秩序”,是英國著名教育學家伯恩斯坦在其教育學著作《階級、符碼與控制》一書中提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理論。他在該書《學校道德基礎之變遷》部分的第一章《教育共識與不滿之來源》與第二章《教育的儀式》兩個章節(jié)中,集中討論了中等學校學校文化及其傳遞對學生的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黎萬江;英國學校德育述評——當代西方學校德育比較研究之三[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1994年Z1期
2 檀傳寶;;論社會環(huán)境的德育價值[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4年04期
3 陳巴特爾;德育要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5期
4 雷湘竹,閔曉陽;當代美國學校德育的主要特征及啟示[J];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02年S1期
5 張珍如;學校德育五字訣[J];湖南教育;2002年03期
6 王能東;信息時代的學校德育目標[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2年17期
7 汪園莉;淺析學校德育的合理實施[J];江西教育科研;2002年09期
8 張克中;;學校德育中的反道德行為[J];師道;2002年06期
9 劉曉麗;讓學校德育走進研究性學習——論德育領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J];井岡山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10 鐘建麗;充分發(fā)揮教師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J];青海教育;2004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農墾建三江分局第一高級中學課題組;;學校德育與社區(qū)道德建設互動和諧發(fā)展的研究[A];來自教育一線的報告——黑龍江省教育學會“十一五”優(yōu)秀教育科研成果[C];2011年
2 陳俊生;;從“雙重人格”現(xiàn)象談學校德育的誤區(qū)[A];山東省師范教育學會2002年度師范教育研究優(yōu)秀成果論文集[C];2002年
3 王志忠;;例談學校信息倫理道德教育[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理科專輯)[C];2006年
4 周瑩瑩;;學生品德心理結構及其對學校德育的啟示[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5 邵靜;;以不變應萬變——試析我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的儀式化特征[A];中國傳媒大學第三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姚小菡;;《成熟》中的儀式化片斷——從成長歷程和集體經(jīng)驗看《小鎮(zhèn)畸人》[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白先同;郭志峰;;主體性德育模式試構[A];第八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7年
8 謝有順;;經(jīng)驗被存在所照亮——評《阿瑤》[A];2003年中國小說排行榜[C];2004年
9 李玉生;;唐令與禮的關系析論[A];唐史論叢(第十輯)[C];2008年
10 紀托;;中美家庭道德比較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學會“提高政府執(zhí)行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吉林政報》2009·理論專刊)[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中國山東省委高校工委 田建國;新世紀學校德育的新課題[N];中國教育報;2001年
2 逯陽;加強學校德育 提高德育實效[N];中國信息報;2004年
3 張余波;應重視勞動教育[N];潮州日報;2008年
4 市三完小 葛德發(fā);讓學校德育進入學生的寒暑假[N];郴州日報;2010年
5 金柯;30個項目聚焦學校德育[N];解放日報;2004年
6 本報記者 張荼縻;在“沖擊”中謀求“突圍”[N];遵義日報;2008年
7 江蘇翔宇教育集團寶應實驗初級中學 沈壽鴻;“督查崗”,該不該撤?[N];江蘇教育報;2010年
8 熊波 于金秋;大刀闊斧革舊弊勇立潮頭爭一流[N];中國教育報;2010年
9 何會澤;冀州文教局加強學校德育出實招[N];衡水日報;2010年
10 山東省曲阜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長 張良才;學校德育應在提高時效性上下功夫[N];中國教育資訊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王睿;表演的力量[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2 劉國永;德性涌現(xiàn)與道德教育[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3 朱曉宏;學校對學生道德成長影響之檢討[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4 林新生;合同的形式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磊;關于1912-1931年遼寧學校德育中的移民文化元素的考察[D];遼寧師范大學;2012年
2 張家璇;清代遼寧學校德育中的滿族文化特征[D];遼寧師范大學;2012年
3 郁彩霞;基于鄉(xiāng)村倫理建構的農村學校德育問題研究[D];揚州大學;2012年
4 李楠;當代中西方學校德育比較研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11年
5 林亞芳;英國的學校德育[D];浙江大學;2002年
6 劉明宇;新加坡學校德育社會環(huán)境建設及其啟示研究[D];南昌大學;2012年
7 陳江土;淺議21世紀我國學校德育的改革與發(fā)展[D];福建師范大學;2001年
8 戴靜;中美學校德育的比較及對中國學校德育的啟示[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9 劉敏;當前青少年流行文化對學校德育的影響與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10 朱彩萍;網(wǎng)絡環(huán)境對學校德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62464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624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