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大學素質教育的異化與歸真
[Abstract]:College quality education is essentially human education and the return of educational Noumenon function. Its original implication is to mold the free personality and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cultivat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become "complete person", and realize a happy life.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external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internal ecology of the university, the quality education in the university is increasingly dissimilated into utilitarian education, instrumental education, materialized education, which has become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skill training. This is the distortion and deviation from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quality education should respect multiple subjects, accommodate science and humanities, advocate dialogue among subjects, construct university community, transcend social reality and cultivate immortal spirit. From these directions, we can stick to the true meaning of quality education.
【作者單位】: 西南大學教育學部;
【分類號】:G64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魯潔;實然與應然兩重性:教育學的一種人性假設[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8年04期
2 鄧曉芒;教育的藝術原理[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3 石鷗;我們期望素質教育培養(yǎng)什么樣的學生——素質教育研究之三[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8年05期
4 扈中平;教育目的應定位于培養(yǎng)“人”[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麗兵,陳賢忠;人的全面發(fā)展視界中的高校德育思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2 邱扶東,王書會;自我及其相關概念的心理學研究[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3 曹世華;法律信仰的語境與定義[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4 張啟樹,陳修梅;博爾諾夫非連續(xù)性教育思想及其啟示[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5 董學文,金永兵;文學理論科學性思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6 賈旭東;弗洛姆論市場與道德[J];北方工業(yè)大學學報;1998年04期
7 李春霞;可持續(xù)發(fā)展與兩種文化的整合[J];北方論叢;2005年01期
8 宋向紅;阿尼瑪與阿尼姆斯——論曹禺早期劇作的角色配置模式[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9 李成智;大學理念的演變與思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S1期
10 余凱;當代哲學背景中的大學教育[J];比較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關仲和;馬丁;;淺論現代大學理念中的“和而不同”[A];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努力增強高校創(chuàng)新與服務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8年
2 溫寶蘭;;淺談游戲對兒童人格的影響[A];湖北省兒童全面發(fā)展研究會第三屆第二次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6年
3 萬力維;;教育中,究竟是什么在妨礙創(chuàng)造[A];慶祝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成立20周年大會暨2003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3年
4 唐瀅;;素質教育視野中的高考改革——兼論高考內容改革從知識立意到能力、素質立意的演進[A];慶祝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成立20周年大會暨2003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3年
5 關仲和;柴鴻斌;楊興林;;試論高等學校的以學生為本[A];科學發(fā)展觀和中國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匯編[C];2005年
6 張東輝;;心靈狀態(tài)最重要——談目前大學教育的弊端[A];2005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5年
7 郭蘭;傅安洲;霍紹周;;做人·明事·養(yǎng)性——中國傳統文化中保持身心和諧的智慧和思想[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進展——全國第十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7年
8 李祥林;;京劇男旦藝術之我見[A];京劇與中國文化傳統——第二屆京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齊宗;走向審美人格[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2 費多益;論科學的合理性[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何穎;多維視野中的非理性及其價值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2年
4 郭艷君;歷史與人的生成[D];黑龍江大學;2002年
5 眭依凡;大學校長的教育理念與治校[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6 郅庭瑾;為何而教[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7 李家成;關懷生命[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8 王春燕;中國學前課程百年發(fā)展、變革的歷史與思考[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9 周建平;追尋教學道德[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10 高偉;生存論教育哲學發(fā)凡[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伍文亮;人性及其善惡——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人性論研究[D];蘇州大學;2001年
2 白旭東;現代西方文化的哲學反思與當前主導文化精神的確立[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1年
3 曹樹真;論教育的不確定性[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4 劉超良;類精神:當代教育的應然追求[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5 郭梅;高校擴招與我國高等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6 張朝云;高中物理課堂四段教學模式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7 錢曉麗;弗洛姆人道主義倫理學及其教育學意義[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8 孫萬菊;從建構后現代精神到建構后現代社會[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9 朱利霞;我國中小學教學方法的反思與重建[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10 伊焱;教育的實然發(fā)展與應然追求[D];曲阜師范大學;200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董云川;論大學行政權力的泛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2 楊銀付;素質教育若干理論問題的探討[J];教育研究;1995年1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院珍;方桐清;;自豪感與大學生素質的培養(yǎng)[J];現代企業(yè)教育;2006年21期
2 李素芹;;從教育性視角規(guī)整我國的本科教育[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年06期
3 張廣森;;建設和諧校園與深化素質教育關系的思考[J];醫(yī)學教育探索;2008年03期
4 岳德海;;高校檔案館服務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思考[J];山東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5 吉飛;;素質教育視野中大學校園文化的內涵、功能與建設途徑[J];教育與職業(yè);2009年24期
6 趙慶;;學風建設與大學生成才研究[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1年04期
7 周瑞法;大學精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易旨歸──從文化的角度看大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及其他[J];黑龍江高教研究;1999年02期
8 孫兆澤;大學理性之重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年20期
9 呂改鳳;;略論高校圖書館與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關系[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06年04期
10 周紅蕾;杜鑫;;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在素質教育中的價值[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王偉賓;程楠楠;趙潔;;高校就業(yè)指導工作的實踐與思考[A];2009年全國高校學生工作年會論文集[C];2009年
2 邱子輝;;構建三級配套體系,提高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A];2009年全國高校學生工作年會論文集[C];2009年
3 李文榮;陳霞;;用延安精神促進農科院校發(fā)展——以云南農業(yè)大學為例[A];農職業(yè)教育與經濟社會發(fā)展——云南省農業(yè)教育研究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0年
4 王洪明;佟曾;;科學發(fā)展觀視域下行業(yè)特色型大學核心競爭力的培育[A];創(chuàng)新沈陽文集(B)[C];2009年
5 沈紅;;世界一流大學的必經之路——兼論研究型大學的本質屬性[A];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與建設高等教育強國——2010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謝和平(作者為四川大學校長);大學文化、大學精神與川大精神[N];光明日報;2004年
2 顧玉平;談談大學精神[N];南通日報;2007年
3 肖擎;大學精神之上的精神[N];長江日報;2005年
4 西南財經大學黨委書記 涂文濤;努力培育大學精神[N];光明日報;2004年
5 記者傅繼紅;四校長縱論大學精神[N];中國經濟時報;2003年
6 胡虹婭;大學精神的放逐與高校高層的兩難[N];人民政協報;2005年
7 青島大學校長 徐建培;培育新世紀大學精神[N];光明日報;2002年
8 儲朝暉 教育學博士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秘書長;中西異趣歸善真[N];中國教育報;2011年
9 吳傳喜;大學精神:高校綜合競爭力的核心[N];中國教育報;2004年
10 黑龍江大學校長 張政文;簡談大學精神[N];光明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亞敏;大學精神探論[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2 常艷芳;大學精神的人文視界[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3 宋承祥;教育結構元視野中的高等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4 魏飴;大學素質教育與教育回歸人本[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5 封海清;西南聯大的文化選擇與文化精神[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6 陳功江;校訓:大學個性化之彰顯[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7 丁澍;本科生及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及其影響因素分析[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年
8 吳立保;中國近代大學本土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9 戴聯榮;大學生態(tài):文化人格共生和建構[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10 伍運文;中國高等教育產業(yè)問題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曉云;歐洲中世紀大學教師與大學精神[D];江西師范大學;2004年
2 李艷;大學精神與現代大學教師發(fā)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8年
3 田起香;論現代大學形象及其塑造[D];吉林大學;2009年
4 黃潔莉;論和諧校園構建中大學精神的培育[D];武漢理工大學;2009年
5 祖霞;大學隱性課程的德育功能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7年
6 陳瑞;試論我國現代大學精神的失落與重塑[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張儼;大學精神的缺失及其培育研究[D];湖南農業(yè)大學;2008年
8 封連武;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大學精神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董中霞;音樂教育與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07年
10 李貝貝;“選秀”盛行與大學精神之重塑[D];青島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4151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415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