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領域中的象征性秩序探究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system and mea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people, higher education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te and the government. However, there are many unsatisfactory problems in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For example, it is difficult for graduates to find jobs. These problems not only attracted the strong concern of Chinese people, but also attracted many scholars and educators to solve the problem, but the results were unsatisfac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ord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ymbolic order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ain the causes of some problems in higher education.
【作者單位】: 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基金】:吉林省教育廳2012年規(guī)劃項目“象征性秩序視閾內的高等教育問題研究”[201206]
【分類號】:G64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劉宇文;周凱興;;大眾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質量觀[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9年03期
2 劉少杰,潘懷;制度場轉變中的感性選擇[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忠晶;社會問題芻議[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4期
2 劉佰合,蔣保;科舉制度的廢除與社會整合的弱化[J];安徽史學;2000年03期
3 雷冬文;近代士紳在民眾起義中的角色扮演——以廣東天地會起義為例[J];安徽史學;2003年03期
4 朱永虹;邵煒;;農民工社會養(yǎng)老保險中的企業(yè)策略行為分析與制度安排構想[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3期
5 聶小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個人價值[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06期
6 唐克;楊匯泉;;戶籍制度改革與城市化進程的反思[J];安徽農學通報;2006年12期
7 李夏靈;;傳統(tǒng)在法治社會中的定位分析[J];安徽農學通報;2007年02期
8 梁艷;;新社會進化論視角下的農村養(yǎng)老模式變化分析[J];安徽農學通報;2008年12期
9 周霄;小議社會組織分類——從韋伯到帕森斯[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10 董云芳;;哈貝馬斯溝通行動理論對實證主義的批判[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羅永仕;;“造物”工程的社會合理性闡釋[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博士卷)[C];2008年
2 高兆明;;生態(tài)保護倫理責任:一種實踐視域的考察[A];生態(tài)倫理與知識的責任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3 溫瑩瑩;;影響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各因素分析[A];福建省社會學2008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劉巧蓉;;老年人隱性就業(yè)出現(xiàn)的社會成因分析——以理性選擇理論的視角[A];福建省社會學2008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張艷;;安徽省六安市張集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二重性——探討安東尼·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下的民主建設意義[A];福建省社會學2008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周芳苓;;從和諧發(fā)展視角探討我省城市農民工與城市居民關系問題[A];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4年“社會工作、社會學與構建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韋世林;;空符號(blank-sign)與空集合的關系初探[A];云南省思維科學學會、云南省邏輯學會2007年聯(lián)合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C];2007年
8 馬宗保;;宗教社會學視野中的門宦[A];鄭和下西洋與文明對話國際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5年
9 劉文彬;李剛;;國外員工越軌行為問題研究綜述——基于概念界定與內涵分析的視角[A];中國企業(yè)改革發(fā)展三十年[C];2008年
10 李友梅;;自主性的增長:制度與生活視野下的中國社會生活變遷[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年度主題卷)[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道宇;課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衛(wèi)東;大學內部重點建設[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陳麗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縣長發(fā)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強;馬克思主義環(huán)境利益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屯;大學社會評價中的符號資本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陳豐;信訪制度成本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7 淡樂蓉;藏族“賠命價”習慣法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8 陳明達;多樣性與有限性[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李作雙;俄羅斯經濟現(xiàn)代化問題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10 田自安;政治因素對主觀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龐飛;西部農村老年人口對社會工作的需求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郭倩;農村低保對象的社會支持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趙青梅;和諧社會視域下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自我調適[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吳歡;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社會學思考[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彭雙雙;社會轉型期我國利益矛盾的政治協(xié)調機制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黨云皓;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行為問題及相關因素的調查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7 張琳;基于隱喻的產品形態(tài)設計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8 劉曉丹;明清家訓家規(guī)文化及其對現(xiàn)代家庭教育的影響[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9 王軍;城市社區(qū)主體互動困境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10 王歡;庫克的交換網絡思想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戚業(yè)國;論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質量觀[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2 劉少杰;中國社會轉型中的感性選擇[J];江蘇社會科學;2002年02期
3 潘懋元;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教育質量觀[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堅;創(chuàng)新高等教育制度 促進人力資源開發(fā)[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5年10期
2 賀曉立;張峰;;以人為本與高等教育制度創(chuàng)新[J];廣東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3 徐國興;謝安邦;;我國高等教育擴大開放的戰(zhàn)略對策研究[J];教書育人;2011年09期
4 郝維謙;緬懷蔣南翔老會長[J];中國高教研究;1989年02期
5 舒文;;建國以來的上海高等教育——在上海高等教育研究班上的講話[J];教育發(fā)展研究;1981年02期
6 張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高等教育的召喚與挑戰(zhàn)[J];未來與發(fā)展;1994年02期
7 趙恒平;龍婷;;20世紀60年代以來英國高等教育政策的文本分析[J];理論月刊;2007年05期
8 楊學為;;自學考試——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J];教育與考試;2007年01期
9 吳立保;;高等教育公平:制度設計的視角[J];高教探索;2011年02期
10 周春林;;談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問題[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年1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官誠;;我國公立高等教育產權制度的弊端與對策探析[A];2007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7年
2 鄧周平;錢志發(fā);;21世紀中國高等教育制度的價值取向與操作設計[A];海峽兩岸面向21世紀科技教育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3 劉傳德;;試評洪堡德的高等教育改革及其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8)——外國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王冀生;;深刻轉變中的我國高等教育[A];回顧與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論文集[C];2003年
5 劉小芳;;教育尋租視野下的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研究[A];首屆農林院校教育管理類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9年
6 黃福濤;;外國高等教育史話(三) 歐洲高等教育近代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8)——外國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7 張曉洪;;清朝末年高等教育改革的歷史窺探[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范莉莉;;中國高等教育收費制度改革五十年[A];2005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5年
9 田春培;;從“學生中心論”角度分析如何提高高等教育服務水平[A];第三屆全國農林院校教育科學類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10 劉曉斌;;我國大學管理行政化的弊端與改革思路[A];第三屆全國農林院校教育科學類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呂霄紅;“波洛尼亞進程”對德國高等教育制度的影響[N];大眾科技報;2006年
2 本版編輯 陳光明 葉雷 林金芳;該不該給大學的畸高學費當頭棒喝[N];中國改革報;2007年
3 周義興;“師范生免費教育火爆”透露了什么信號[N];中國改革報;2007年
4 本報記者 郭銘;看美國大學課程思想的演變軌跡[N];中國教育報;2007年
5 梁發(fā)芾;大學的大門不能為民工而開?[N];海南日報;2005年
6 李立國;不成熟排行榜會誤導公眾[N];中國教育報;2007年
7 賈宇;追問比判斷更有價值[N];光明日報;2007年
8 首席記者 高淑華;今天和諧樹下留個影 明天建設家鄉(xiāng)盡份力[N];盤錦日報;2007年
9 仝靜海;切實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 不斷提高輔導員工作水平[N];河北日報;2007年
10 本報記者 陳華;就業(yè)難不是沒崗位,而是人才與崗位不搭配[N];工人日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田聯(lián)進;中國現(xiàn)代高等教育制度反思與重構[D];南京大學;2011年
2 朱平;制度倫理視角下的高等教育制度[D];廈門大學;2007年
3 吳文俊;高等教育制度功能的經濟學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王保星;南北戰(zhàn)爭至20世紀初美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與變革[D];北京師范大學;1998年
5 王立科;英國高等院校招生考試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6 盧寧;戰(zhàn)后日本短期高等教育體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趙軍;民辦高等教育制度變遷中的政府行為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8 楊少琳;法國學位制度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9 任鋼建;美國社區(qū)學院升學與就業(yè)雙重功能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10 朱艷;制度視角下中國高等教育結構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秋賢;政府職能轉變對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影響[D];蘭州大學;2010年
2 田洪芳;英國高等教育制度評介[D];蘇州大學;2003年
3 胡劍虹;日本高等教育制度評介[D];蘇州大學;2003年
4 陸偉;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問題、原因及對策[D];淮北師范大學;2011年
5 王平;澳大利亞高等教育制度評介[D];蘇州大學;2004年
6 王寧寧;我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現(xiàn)狀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7 賀武華;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制度變遷理論解釋[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8 蔣yN;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分析:新自由主義理論思潮的視角[D];蘇州大學;2005年
9 李曉倩;新制度主義視角下我國高等教育制度變遷[D];大連理工大學;2008年
10 胡曉燕;我國高等教育評估制度創(chuàng)新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3609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360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