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校定位政策的變遷及其動力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基金】: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學術(shù)新人獎”資助項目
【分類號】:G649.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錢再見;科層制組織的理性與非理性——兼論中國組織體制改革的理性化趨向[J];求實;2001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別敦榮,朱曉剛;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道路上的公平問題研究[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03期
2 張東嬌;論校長學術(shù)身份的“失重”與重構(gòu)[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3 王志剛,王昌民;關(guān)于培育學科特色若干問題的思考——高校辦學特色系列研究之四(下)[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4 杜俊娟;50年中國中小學體育教師在職培訓(xùn)的主要形式與目的研究[J];北京體育師范學院學報;1999年03期
5 唐春元;略論江澤民教育思想[J];郴州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1年03期
6 鄭剛;從接辦改造到合并:建國初期私立大學的變遷及其原因探析[J];黨史研究與教學;2005年05期
7 倪洪堯,汪桑;高校合并的負面效應(yīng)問題探析[J];高等農(nóng)業(yè)教育;2001年05期
8 張華英;不同國家女性高等教育的比較研究[J];高等農(nóng)業(yè)教育;2004年07期
9 周玲;高校合并與現(xiàn)代大學制度的建立[J];高教探索;2000年04期
10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經(jīng)貿(mào)學院課題組;“入世”對廣東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的影響和對策──抓住“入世”機遇加快廣東發(fā)展(之二)[J];國際經(jīng)貿(mào)探索;2001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李宏濤;;略論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改革中的兩個主體因素[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2007年
2 童美玲;;與時俱進,拓展地理教學新思路[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潘藝林;論高等教育的批判功能[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2 張振助;高等教育與區(qū)域互動發(fā)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3 張慧潔;巨型大學組織變革[D];廈門大學;2003年
4 劉繼榮;高等學校合并重組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浙江大學;2003年
5 李彥榮;中國中小學課程改革的文化路向[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李玉榮;中國共產(chǎn)黨由鄉(xiāng)村到城市的戰(zhàn)略轉(zhuǎn)變[D];中共中央黨校;1994年
7 張利萍;教育與勞動力流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8 李立峰;我國高校招生考試中的區(qū)域公平問題研究[D];廈門大學;2006年
9 閻志堅;中國高等教育宏觀決策體制與過程研究[D];廈門大學;2006年
10 鄭若玲;考試與社會之關(guān)系研究[D];廈門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梁上啟;我國義務(wù)教育投資體制的沿革、現(xiàn)狀與思考[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2 封喜桃;中美教育交流與合作[D];河北大學;2001年
3 劉懷民;不同社會經(jīng)濟背景條件下高等教育發(fā)展規(guī)模比較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1年
4 張君輝;當代中國大學精神論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5 秦高亭;高校貧困生受助后的負性情感分析及對策[D];鄭州大學;2003年
6 瞿華;我國高校合并若干問題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7 潘麗霞;知識經(jīng)濟條件下公共行政范式的演變[D];四川大學;2003年
8 許士榮;關(guān)于政府管理大學權(quán)能的研究[D];蘇州大學;2003年
9 常曉虹;蘇聯(lián)集體主義教育理論在新中國的傳播和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10 歐陽亮輝;公共組織和企業(yè)組織人力資源開發(fā)不同點之比較[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覃玉榮;;東盟高等教育政策:價值目標、局限與趨勢[J];外國教育研究;2010年07期
2 周立平;美民主黨總統(tǒng)候選人克里的高等教育政策[J];比較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3 王海燕;;我國教育大眾化背景下高等教育政策的發(fā)展趨勢[J];新課程學習(學術(shù)教育);2009年05期
4 石火學;;高等教育政策程序正義的內(nèi)涵、要求及價值——基于工具價值的視角[J];科學社會主義;2010年06期
5 陳俊森;日本廣島大學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1992年02期
6 李曉晨;;論高等教育公平與效率的關(guān)系[J];山西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7 黃竹勝;譚智雄;韋耀波;;淺議推進廣西高等教育政策與法制建設(shè)——從微觀方面思考[J];知識經(jīng)濟;2010年10期
8 唐海龍;王麗麗;;談高等教育公平及其實現(xiàn)對策[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9 農(nóng)衛(wèi)東;高等教育政策評估:意義、困難和對策[J];改革與戰(zhàn)略;2003年08期
10 ;視線[J];教育;2006年10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北京大學 蔣凱邋馬萬華 陳學飛;大學發(fā)展:適應(yīng)還是引領(lǐng)社會變革[N];中國教育報;2007年
2 本報駐布魯塞爾記者 李力;歐盟醞釀高等教育制度改革[N];光明日報;2006年
3 蔣建華;拓展比較高教研究[N];中國教育報;2002年
4 孟虹;在集權(quán)與分權(quán)間尋找平衡[N];中國教育報;2006年
5 記者 趙明;高教毛入學率已超11%[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00年
6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秘書處;豐富理論 指導(dǎo)實踐[N];中國教育報;2006年
7 ;英高校濫發(fā)文憑,大學聲譽堪憂[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8 記者 卜令偉;高校體制改革政府要下放管理權(quán)[N];友報;2009年
9 記者 楊桂青;“中國—歐盟高等教育合作研討會”舉辦[N];中國教育報;2006年
10 本報記者 姜言東;學費上漲,,澳大利亞位列世界最高學費國[N];中國教育報;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覃玉榮;東盟一體化進程中認同建構(gòu)與高等教育政策演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2 樊華強;高等教育視野中的人權(quán)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3 鄭中華;基于制度視角的高等教育政策評估[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09年
4 梁淑紅;利益的博弈:英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政策的制定過程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5 尹毓婷;歐洲高等教育改革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6 陳昕;高等教育變革視角下的大學治理[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7 宋鴻雁;印度私立高等教育發(fā)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8 趙軍;民辦高等教育制度變遷中的政府行為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9 盧曉中;當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對中國的影響[D];廈門大學;2001年
10 唐海龍;促進高等教育公平的政府責任與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歡歡;約翰遜政府時期高等教育政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2 江艷;高等教育政策的經(jīng)濟效應(yīng)分析[D];武漢理工大學;2004年
3 王t;當代國際主流高等教育思想若干趨勢與我國高等教育政策之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5年
4 李瑞芳;中美民辦(私立)高等教育政策之比較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5 徐紅;克林頓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探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6 陳群;英屬印度高等教育的殖民化[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7 楊燦;中國高等教育政策的公平性分析[D];廈門大學;2006年
8 王競辛;美國高等教育學生資助制度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9 鄒林;我國高等教育政策的經(jīng)濟學角度分析[D];天津大學;2007年
10 朱迪;高等教育政策實施過程的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3026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302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