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萍紕(chuàng)新能力評價研究
[Abstract]:Nowadays the world has stepped into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As an important for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hin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y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untry'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undertakings. Through the decision on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work,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Hebei Province has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reg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by taking capacity-building as the co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backbone rol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social economy has put forward urgent requirements for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has also put forward urgent requirements for the study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province at this stage. Based on the important rol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rux of the insufficienc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inefficiency of innovation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our country. Because there is no systematic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this paper has carried out a lot of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elects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atistics data of 29 provinces and cities, and applies the factor analysis method.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Hebei Province is accurately positioned and evaluated objective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valuation results, this paper finds out the main problems that affec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Hebei Province. Finally,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mpirical analysi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way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Hebei Province.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G322;G64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鐘惠波;;金磚四國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政策措施比較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1年09期
2 劉鳳朝;馮婷婷;;國家創(chuàng)新能力形成的系統(tǒng)動力學模型——以發(fā)明專利為能力表征要素[J];管理評論;2011年05期
3 馮曉莉;;提升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效率的對策研究[J];求索;2011年07期
4 王春法;;充分發(fā)揮科技社團在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建設中的作用[J];科協(xié)論壇;2006年11期
5 ;《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發(fā)布[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11年08期
6 ;“十二五”科技規(guī)劃對石化行業(yè)提出新任務[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1年07期
7 ;“十二五”科技規(guī)劃對石化行業(yè)提出新任務[J];河南化工;2011年11期
8 ;“十二五”科技規(guī)劃描繪裝備“智造”未來[J];機械;2011年07期
9 ;動態(tài)[J];國家電網(wǎng);2011年08期
10 李春花;;韓國產(chǎn)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成功因素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1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肖念;沈紅;;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下的研究生教育[A];海峽兩岸面向21世紀科技教育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2 張景安;;建設我國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總體框架的思考[A];2006中國管理學家論壇暨第八屆中國管理創(chuàng)新大會論文集[C];2006年
3 任康民;肖挺;;論我國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中政府的作用[A];貴州新型工業(yè)化道路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4 劉本玲;;淺談政府在創(chuàng)新中的作用[A];“構建和諧社會與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的三種模式[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下冊)[C];1999年
6 劉曙光;趙明;張泳;;國家海洋創(chuàng)新體系建設的國際經(jīng)驗及借鑒[A];中國海洋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7年
7 榮亦建;;創(chuàng)新及高校創(chuàng)新教育[A];新世紀 新機遇 新挑戰(zhàn)——知識創(chuàng)新和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發(fā)展(上冊)[C];2001年
8 胡峰;孔慶江;劉仁平;;美日政府在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中的作用比較——兼論對入世后的中國的啟示[A];《WTO法與中國論壇》文集——中國法學會世界貿(mào)易組織法研究會年會論文集(五)[C];2007年
9 楊金鵬;魏懷斌;;知識經(jīng)濟與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A];2006年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會2006學術年會青年學者論壇專輯[C];2006年
10 袁晉宛;張東亮;單汨源;;知識經(jīng)濟時代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戰(zhàn)略框架的構建——中美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對比研究[A];人文科技發(fā)展與管理創(chuàng)新——湖南省管理科學學會2009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斌;2010年基本建成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N];大眾科技報;2002年
2 記者 韓霽;五年基本建成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N];經(jīng)濟日報;2011年
3 記者 趙永新;五年建成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N];人民日報;2011年
4 毛中秋;俄計劃2020年形成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5 翟明;構建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N];中國礦業(yè)報;2003年
6 汪浩;關于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的思考[N];光明日報;2002年
7 記者楊健;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大廈巍峨[N];人民日報;2002年
8 ;堅持自主創(chuàng)新 強化示范引領 為建設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作貢獻[N];人民日報;2011年
9 特約記者 江有儀;100多億推進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N];北京科技報;2001年
10 孔德涌;2020年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建設:堅持以人為本[N];科技日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文國;基于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轉變的中國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構建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2 盛四輩;系統(tǒng)論視角下的我國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戰(zhàn)略群演進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2年
3 羅新遠;中外企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政策的比較研究[D];西北大學;2002年
4 張永寧;基于知識轉移的企業(yè)創(chuàng)新網(wǎng)絡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8年
5 呂建榮;中國高?萍紕(chuàng)新能力的歷史與現(xiàn)狀[D];西北大學;2007年
6 朱園圓;政府支出、稅收和自主創(chuàng)新[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7 林學軍;基于三重螺旋創(chuàng)新理論模型的創(chuàng)新體系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8 吳曉松;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對企業(yè)創(chuàng)新能力及創(chuàng)新績效影響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2年
9 K.H.U.D.Nandana Kumara(Kumara Uluwatta);國家創(chuàng)新系統(tǒng)建設中的高等教育體系重構[D];武漢理工大學;2011年
10 李小妹;我國省部產(chǎn)學研平臺建設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曄;河北省高?萍紕(chuàng)新能力評價研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06年
2 張曉波;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相關問題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3 李燦;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的動態(tài)演進研究[D];海南大學;2012年
4 張燕;美國新經(jīng)濟與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模式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1年
5 樸林;試論韓國政府在科技發(fā)展中的作用[D];延邊大學;2003年
6 鄭海琳;中美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比較研究[D];青島大學;2005年
7 張鑫;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中現(xiàn)代社會中介組織作用機制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8 王佳琳;中國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下的科技稅收政策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9 朱偉娟;論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與科技中介組織[D];浙江工業(yè)大學;2007年
10 孟昭蘇;當代糧食危機及其對中國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完善的啟示[D];南京理工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14272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142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