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格及大學人才培養(yǎng)
本文選題:人格 + 健康人格。 參考:《開放教育研究》2012年03期
【摘要】:人格教育作為轉(zhuǎn)型時期中國高等教育改革面臨的不可回避的命題,處于極為復(fù)雜的時代背景當中。在現(xiàn)代和傳統(tǒng)文化的沖突和交融中,在現(xiàn)代化推進下的主體自覺認同中,在現(xiàn)代和后現(xiàn)代觀念的迭起更新為主體鋪成的廣闊價值空間中,后發(fā)國家出于國力增強、社會進步而優(yōu)先將知識與能力置于大學教育中心位置,而人格教育又決非單一價值指向可以確認,而處于多重價值并列、重疊、交叉競爭中以至模糊。大學需要確定人格教育為大學教育的主旨,圍繞育人功能的內(nèi)涵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人格,并為此而構(gòu)建知識體系,建立多元立體的人格培養(yǎng)平臺,這是當前中國大學回應(yīng)"培養(yǎng)什么人"問題的根本之道。
[Abstract]:Personality education, as an unavoidable proposition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is in a very complicated background. In the conflict and blend of modern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subjective self-identity under the advancement of modernization, in the broad value space laid out by the successive renewal of modern and post-modern concepts as the main body, the late-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increased their national strength. Social progress gives priority to placing knowledge and ability at the center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personality education is not a single value direction that can be confirmed, but in multiple values juxtaposition, overlap, cross-competition and even ambiguity. The university needs to establish personality education as the gist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cultivate students' healthy personality around the connotation of educational function, and construct knowledge system and multi-dimensional personality training platform for this purpose. This is the fundamental way for Chinese universities to respond to the question of who to cultivate.
【作者單位】: 三亞學院;
【分類號】:G642.0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雪云;后現(xiàn)代社會理論對社會學的啟示及其局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2 薛偉賢,馮宗憲,陳愛娟;企業(yè)家激勵約束的障礙、因素與機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3 張慶輝;試論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安康師專學報;2005年01期
4 田文林;抗拒與變遷:中東經(jīng)濟現(xiàn)代化的多維透視[J];阿拉伯世界;2001年03期
5 伍柳氏;;民主化模式與中國政治民主化路徑選擇[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6 常素巧,張麗萍;人類基因組研究的反向思考[J];保定師專學報;2001年03期
7 王炳德;論創(chuàng)造動機的激發(fā)[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S1期
8 張積玉;編輯出版現(xiàn)代化綜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9 趙光武;后現(xiàn)代哲學的反基礎(chǔ)主義與復(fù)雜性探索[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10 李佑新;現(xiàn)代性問題與中國現(xiàn)代性的建構(gòu)[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文兵;;當代西方哲學的一種價值觀:多元中的追求[A];和諧社會自主創(chuàng)新與文化交融——2006學術(shù)前沿論壇論文集(上卷)[C];2006年
2 呂尚彬;;后現(xiàn)代廣告:人本觀廣告的新形態(tài)[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shù)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4年
3 張秋瑰;;博客力量與中國現(xiàn)狀——從中美博客熱點差異看中國博客的現(xiàn)實發(fā)展[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4 賀建平;;消費社會的炫耀性消費與廣告的意義建構(gòu)[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5 陳紅兵;陳玉海;;解析新盧德主義對電視的聲討[A];全球化視閾中的科技與社會——全國科技與社會(STS)學術(shù)年會(2007)論文集[C];2007年
6 米琳;;《看見月亮了嗎?》的后現(xiàn)代性解讀[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楊正喜;;經(jīng)典現(xiàn)代化理論的源流與評估[A];"發(fā)展中國家現(xiàn)代化模式"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5年
8 吳忠民;;略論20世紀中國的社會轉(zhuǎn)型[A];中國現(xiàn)代社會轉(zhuǎn)型問題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2年
9 何傳啟;;世界現(xiàn)代化研究的三次浪潮[A];中國現(xiàn)代化戰(zhàn)略研究——第一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文集[C];2003年
10 沈湘平;;略論風險與和諧[A];第八屆暨第七屆全國人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海峰;阿多諾的“否定的辯證法”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1年
2 屈永華;國民意識的覺醒與傳統(tǒng)法律的近代化[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3 常晉芳;網(wǎng)絡(luò)哲學引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4 張學森;社會主義信念建設(shè)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5 謝愛華;“突現(xiàn)論”中的哲學問題[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張纓;信任、契約及其規(guī)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陳共德;互聯(lián)網(wǎng)精神交往形態(tài)分析[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權(quán)力話語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2年
9 閻光才;識讀大學:組織文化的視角[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10 岳龍;現(xiàn)代性境域中的傳統(tǒng)[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興瑪;權(quán)力的集中與制約[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2 何靜;青少年人格教育初探[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3 張國艷;中國近代女學發(fā)展探析[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4 費秋香;論清末新政時期的地方官制改革(1901—1911)[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5 唐建軍;電視劇的心理療慰功能[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6 唐莉;全球化背景下國際政治的意識形態(tài)分析[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7 洪更強;論替代性的糾紛解決機制[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8 王新宇;法律意識之理論探析[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9 丁國旗;走出形式主義的牢籠——什克洛夫斯基后期文藝思想探討[D];鄭州大學;2001年
10 何豐倫;論世界歷史進程中的全球化時代[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黃希庭;再談人格研究的中國化[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魏書敏;;閑暇教育與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J];教育學術(shù)月刊;2011年06期
2 鄔小平;;獨立學院大學生的人格缺陷與健全人格培養(yǎng)[J];滁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3 廖新麗;;外國文學教學與大學生健康人格的養(yǎng)成——以《印第安營地》的教學為例[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1年20期
4 吳勇;;網(wǎng)絡(luò)文化視閾下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年17期
5 王君毅;;論當代大學生的成功教育[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6 趙榮生;盧桂珍;;網(wǎng)絡(luò)時代健康人格教育的傳播學分析[J];當代青年研究;2011年05期
7 高柏楊;;高校人格教育的現(xiàn)實問題及對策探析[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1年06期
8 錢璇;馬素偉;;高校青年自組織管理探析[J];青少年研究(山東省團校學報);2011年03期
9 王寧霞;;生命教育視野下大學生健全人格培養(yǎng)模式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年08期
10 黃金波;許德華;胡波;;高校體驗德育的理論與實踐探賾[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年23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祁立剛;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N];光明日報;2005年
2 徐少亞(南京化工大學);培養(yǎng)大學生健康人格[N];光明日報;2000年
3 蘇文;陪讀:一份沉重的愛[N];中國婦女報;2005年
4 城南實驗中學 陳素瑤;培養(yǎng)學生健康人格的策略[N];潮州日報;2008年
5 宜春學院副教授 楊健;培養(yǎng)大學生健全人格的途徑[N];宜春日報;2008年
6 魏o~ 高鐵春 金宏章;塑造健康人格:高校育才的重要內(nèi)容[N];黑龍江日報;2007年
7 王小云;是追求張揚與獨立 還是追求享樂與安逸[N];中國改革報;2006年
8 本報記者 徐敏邋彭德倩;莫讓大學寢室矛盾“升級”[N];解放日報;2007年
9 主持人 本報記者 王勇;大學校園:從封閉走向開放[N];湘聲報;2005年
10 本報記者 耿建擴邋通訊員 任文海 梁瑞英;培養(yǎng)負責任的大學生[N];光明日報;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鶯;大學生健康人格及其教育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2 呂湘陽;論當代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D];新疆大學;2010年
3 趙海芳;大學生健康人格培養(yǎng)問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4 冷娟;加強對當代貧困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D];大連海事大學;2009年
5 張玉芬;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6 王新箏;論當代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7 王奎東;論當代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8 吳桂韓;當前高校學生人格教育與健康人格培養(yǎng)探究[D];廈門大學;2008年
9 韓中敏;大學生人格缺陷反思及健康人格教育[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9年
10 陳紹珍;當前我國高校人格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95852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958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