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聞傳播類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調查分析——以河北省四所高校為例
本文選題:河北 切入點:新聞傳播 出處:《新聞界》2012年2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本文以河北省新聞傳播專業(yè)的本科學生為例,進行媒介素養(yǎng)調查研究。調查顯示大學生近期媒介素養(yǎng)呈以下特點:學生媒介接觸渠道比較多樣,以電腦為主,但使用手機網絡人群數量具有強大的上升潛能,媒介消費動機傾向于了解信息但是以娛樂為主。學生對媒介的理解和分析批判素養(yǎng)較高,能夠清楚地認識到媒介的商業(yè)屬性、意識形態(tài)屬性,對大眾文化具有較高的認知與反思能力。在參與媒介傳播能力方面程度比較低。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in He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o investigate and study the media literacy. The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the media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the media contact channels of students are various, and the media contact channels are mainly computer. However, the number of people using mobile phone network has a strong potential to rise, media consumption motivation tends to understand information but mainly entertainment. Students have a high understanding of the media and critical analysis, and can clearly recognize the commercial attributes of the media. Ideological attribute has higher cognitive and reflective ability to mass culture, and low degree of participation in media communication ability.
【作者單位】: 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河北省傳媒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
【基金】:2011年度河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省屬高校新聞傳播類本科生媒介素養(yǎng)情況調查及對策研究”(XSK1001015)
【分類號】:G206;G64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蔡騏;信息時代與媒介素養(yǎng)[J];新聞與寫作;2004年1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聞娛;;論作為整體的現代媒介藝術[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2 馬曉藝;;消費社會中廣告對人的層級劃分探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10期
3 陳昌勇;;網絡生存的狂歡特質及意義指向[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4 周根紅;;“作家導演”與主體性的重塑[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5 雷世文;鄭春;;中國現代文化生產中的媒介角色論略——以報紙文藝副刊為中心的考察[J];北方論叢;2008年02期
6 吳子林;;“藝術終結論”:問題與方法[J];北方論叢;2009年01期
7 陳雪虎;走向媒介文化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8 費郁紅;;論科技期刊編輯的媒介素養(yǎng)[J];編輯學報;2008年03期
9 雷啟立;;在新的媒介革命面前[J];編輯學刊;2006年03期
10 婁耀雄;;論信息空間的主要法律特征[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孫芮英;;國內外博物館少兒網站分析與展望[A];創(chuàng)意科技助力數字博物館[C];2011年
2 劉陽;;隱私話語的誕生與大眾傳媒業(yè)——一種知識考古學的路徑[A];中國傳媒大學第五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3 于文秀;;第三種大眾文化理論——波德里亞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4 陳航行;王旭瑞;;陜西網絡媒體發(fā)展與公眾關系調查報告[A];陜西省社會學會(2010)學術年會——“關—天經濟區(qū)社會建設與社會工作”論壇論文集[C];2010年
5 郭彥朋;李思遙;;探析農村社會工作的發(fā)展[A];陜西省社會學會(2010)學術年會——“關—天經濟區(qū)社會建設與社會工作”論壇論文集[C];2010年
6 蔣冬青;;新媒體對政府輿論監(jiān)督的影響與引導策略[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7 吳琳;;網絡政治學視域下虛擬社會管理實踐機制探索[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8 李倍雷;徐立偉;;大眾傳媒背景下的審美教育研究[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9 朱軍;;網絡和家鄉(xiāng)——網絡時代的存在論淺析[A];信息化進程中的傳媒教育與傳媒研究——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匯編(下冊)[C];2002年
10 呂尚彬;;后現代廣告:人本觀廣告的新形態(tài)[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瑛;中國話語權生產機制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廖述務;身體:美學的與實踐的[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藝虹;世紀之交都市言情劇的情愛文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4 徐紅梅;民族服飾文化傳承中的圖像記錄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5 龔茂富;青城派武術生存現狀及傳播方式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6 羅昔明;消費主義視域下經典的生成與延存[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宋瑜;后現代語境下的傳媒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8 馮粵;公民信息權利的倫理審視[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9 施虹;開放與展望—藝術品整合營銷傳播[D];浙江大學;2010年
10 劉強;全媒體時代中國電影批評的“元批評”[D];山東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連青;后現代廣告設計語言的風格及其操縱性[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2 陳欣躍;新時代的電視媒體影響力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石巖;SNS對人際傳播的不良影響[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袁瑞強;網絡媒體與報紙的博弈在上海世博前期報道中的體現[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沈麗琴;論廣告對當代生活方式的影響[D];湘潭大學;2010年
6 唐芳;新媒介環(huán)境下的政府公共傳播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7 溫婷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報紙營銷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8 游夢瀟;虛擬社區(qū)中的人際互動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屈杰;網絡人際交往對青少年社會化的影響[D];西北大學;2010年
10 倪磊;符號化消費語境下的影像廣告語言研究[D];北京服裝學院;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宦曉渝;李朗;;從“抵制家樂!笔录淳W絡時代的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J];中華文化論壇;2008年S1期
2 朱方;;以校園媒體為平臺加強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3 張玲瀟;王曉陽;劉毅;;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教學策略[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4 鄒火明;邱粉霞;;從高校網絡論壇看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5 于翠玲;;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特殊環(huán)境和基本思路[J];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4期
6 ;河北師范大學信息技術學院[J];電化教育研究;2006年11期
7 聶竹明;張新明;;臺灣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內容、模式及啟示[J];電化教育研究;2008年08期
8 劉志輝;;職業(yè)學院開設蹴球體育教學課程的可行性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0年06期
9 李同法;;當代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與傳統文化中的優(yōu)秀成分[J];石家莊法商職業(yè)學院教學與研究;2008年03期
10 胡兵;;注重實訓的新聞傳播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肖峰;姜川;;新聞特色教育:著力培養(yǎng)“不可替代性”的新聞傳播高級人才[A];新時期中國新聞學學科建設30年[C];2008年
2 金長江;陳小娟;;三峽工程新聞傳播:動力、影響、戰(zhàn)略與策略[A];新聞學論集(第22輯)[C];2009年
3 孟磊;;論手機媒體體育新聞傳播的發(fā)展研究[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7年
4 占莉芳;武文穎;;虛擬的悖反——關于互聯網時代新聞傳播反饋機制有效性的思考[A];科技傳播與社會發(fā)展——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第七次學術年會暨第五屆全國科技傳播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5 薛文婷;;略論中國近代體育新聞傳播的五個階段[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7年
6 鄭保衛(wèi);;在人民共和國的旗幟下前進(序)[A];新聞學論集(第22輯)[C];2009年
7 裴世蘭;李Z\0;;跨學科視角下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yǎng)[A];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第九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張凌宇;;解析媒體在體育新聞傳播中認知偏見的原因[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7年
9 楊彥春;;高校圖書館人文素質教育新探[A];廣西圖書館學會2009年年會暨第27次科學討論會論文集[C];2009年
10 劉希慶;;大學生網絡心理咨詢留言分析[A];北京高校心理素質教育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實習生 王阿曼 記者 胡博理;大學生,,理性面對“考證熱”[N];河北日報;2005年
2 閔大洪;2000年中國網絡新聞傳播領域回眸(下)[N];中華新聞報;2001年
3 記者 禹媚 繆曉劍;辦另類媒體 為百姓發(fā)聲[N];中山日報;2009年
4 蘇新;勸服理論在新聞傳播中的運用[N];亞洲中心時報(漢);2010年
5 本報記者 彭德倩;媒介轉型,更是一次難得機遇[N];解放日報;2009年
6 汪偉;提升新聞傳播理論研究水平[N];天津日報;2005年
7 于文軍;論新聞傳播的人文關懷[N];中華新聞報;2003年
8 李培森;世界新聞傳播100年學術研討會舉辦[N];中國機電日報;2000年
9 記者 趙彥華;“世紀新聞傳播百年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N];中華新聞報;2000年
10 劉暢;讓新聞傳播得更快的人[N];中華新聞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金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論[D];天津師范大學;2007年
2 劉莉;當代中國大學生道德學習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3 段立新;當代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4 朱燕;美國大學生學術不端的防治研究[D];北京大學;2008年
5 李忠軍;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與大學生政治價值觀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6 王賢卿;網絡傳播環(huán)境下的道德建設[D];復旦大學;2005年
7 魏飴;大學素質教育與教育回歸人本[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8 何志武;大眾媒介參與公共政策過程的機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9 許瑞芳;社會變革中的中國高校德育轉型研究(1978-2005)[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華樺;上海大學生基督徒的身份認同及成因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姜桂萍;河北師范大學學生生活方式與健康體適能關系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2 肖建偉;大學生人格、宿舍人際關系和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3 許艷杰;大學生未來時間洞察力、成就動機與心理幸福感的關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9年
4 胡夏娟;大學生壓力知覺、復原力和心理幸福感的關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9年
5 宗培;大學生寬恕風格問卷的編制及應用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9年
6 喬娟;新聞傳播與城市軟實力[D];內蒙古大學;2010年
7 張楊;大學生成人依戀及其與自尊、人際信任的關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8年
8 李興亮;抗戰(zhàn)時期陜甘寧邊區(qū)的新聞傳播[D];四川大學;2002年
9 何海巍;關于新聞傳播娛樂化傾向的深層思考[D];暨南大學;2003年
10 石占衛(wèi);中國證券新聞研究[D];河南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162373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623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