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本產權視角下高校教師流動的制度變遷
本文關鍵詞: 制度變遷 人力資本產權 教師流動 人事改革 出處:《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12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從東部沿海某高校教師流動的制度變遷過程,可以看出在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社會轉型中,由最初強制性制度安排下學校對教師人力資本產權的絕對擁有,在路徑依賴下強制性制度逐步失效并向誘致性制度變遷,最終實現(xiàn)以效用激勵為導向的人力資本產權轉移,以及資源配置績效導向下人力資本貶值與產權逐步明晰的新動向。體現(xiàn)了以契約為基礎確立人力資本產權制度的漸進過程中,以收益動機與預期變化為基礎的有限理性選擇對制度變遷帶來影響,最終實現(xiàn)大學制度建設的一次重要轉變。
[Abstract]:From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process of teachers' mobility in a certain university in the east coast, we can see that in the transition from planned economy to market economy society, schools have absolute ownership of teachers' 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 under the arrangement of initial compulsory system. Under the path dependence, the compulsory system gradually fails and changes to the inductive institution, and finally realizes the transfer of 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 which is guided by utility incentive. And the new trend of human capital depreciation and property rights gradually clear under the guidance of resource allocation performance, which embodies the gradual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 system on the basis of contract. The limited rational choice based on the profit motive and the expected change has an impact on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finally realizes an important transformation of the university institution construction.
【作者單位】: 上海金融學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濱州學院教育科學系;
【分類號】:G647.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康寧;人力資本產權在大學組織治理框架中的核心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2 周其仁;市場里的企業(yè):一個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的特別合約[J];經濟研究;1996年06期
3 譚希培,邱建明;論制度設計中的人性假設基礎[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04年04期
4 趙普光;;高校人力資本產權:歸屬、交易及其保障機制[J];中國行政管理;2008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敏;對國有企業(yè)建立經理股票期權制度的思考[J];安徽電力職工大學學報;2002年04期
2 王軍;;對電力多經企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的思考[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3 孫雪;;論管理型人力資本的激勵[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4 韋偉,周耀東;資產專用性、機會主義和合約安排[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5期
5 張本英;評英國“1830年代理論家”[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6 張博;;我國票據市場制度變遷解析[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6期
7 張本英;;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期英國在印度的“文明使命”[J];安徽史學;2009年02期
8 黃澤海;;解析“理性經濟人”假設的五個維度[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9 丁艷華;霍軍亮;;如何應對中國農村人力資本與智力資源的流失[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7年03期
10 李武;胡振鵬;;農村社會化服務組織的中間層組織與廠商理論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曹正漢;;弱者的產權是如何形成的?——中國被征地農民的“安置要求權”向土地開發(fā)權演變的原因[A];中國制度變遷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2 溫俊彬;;略論可持續(xù)的生產與消費方式[A];黑龍江省生產力學會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7年
3 吳秋蘭;;論對自利本能的道德關注——兼評近年道德評價熱點事件[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4 尹德洪;;早期的法和經濟學思想研究[A];2005年中國法經濟學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5年
5 柯華慶;;法律效率論[A];2008年度(第六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論文集(上)[C];2008年
6 晏鷹;朱憲辰;;理解諾斯制度分析理論的變化[A];2009年度(第七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論文集[C];2009年
7 王漢生;;效用度量的新方法及其度量結果[A];陜西省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2010年年會“西部大開發(fā)10年”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8 丁華;;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的理論基礎與研究現(xiàn)狀[A];第七屆中國科技政策與管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9 康紀田;;論礦業(yè)安全供給主體的私人性趨向——基于法經濟學的研究視角[A];第一屆全國安全科學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趙海怡;李斌;;“產權”概念的法學辨析——兼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財產法律制度之比較[A];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巖;職業(yè)體育聯(lián)盟的經濟分析[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高偉;海洋空間資源性資產產權效率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3 姜海光;國有控股企業(yè)所有權邊界與財務戰(zhàn)略取向[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4 張潔;上海市郊公辦學校學生來源的多樣性對教育的影響與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彭國華;我國高校理工科博士生科研激勵機制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年
6 顧遠飛;市場化環(huán)境下的大學運行邏輯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7 張偉;經濟福利測度:理論分析與中國經驗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8 劉宇輝;高等教育視角下的人力資本投資與經濟增長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9 周莉荔;塔里木河流域水資源市場配置研究[D];新疆農業(yè)大學;2010年
10 王貴榮;新疆奶業(yè)結構、行為與績效研究[D];新疆農業(yè)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屈怡;湖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yè)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阮曉毅;我國柑橘產業(yè)化中的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邵江婷;基于社區(qū)發(fā)展的我國農業(yè)生態(tài)補償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4 吳薇;鄱陽湖區(qū)域水資源可持續(xù)發(fā)展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5 張磊;我國水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管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6 王朋良;基于漁民視角的相互制漁業(yè)保險模式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7 游振華;種子產業(yè)鏈企業(yè)合作績效影響因素實證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8 肖彥梅;煤炭企業(yè)跨區(qū)域擴張能力評價與決策方法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9 張晉華;我國中小民營企業(yè)資本運營模式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10 王艷;政府在群眾性體育賽事中的角色定位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黃乾,馬亞明;論人力資本產權特征[J];當代財經;2000年09期
2 崔之元;美國二十九個州公司法變革的理論背景[J];經濟研究;1996年04期
3 周其仁;市場里的企業(yè):一個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的特別合約[J];經濟研究;1996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忠民,高樹枝;制度和技術共同決定論[J];人文雜志;1997年03期
2 鄭士貴;中國經濟制度變遷的路徑分析[J];管理科學文摘;1998年05期
3 陳文開;企業(yè)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與合——我國國有企業(yè)制度變遷的歷程[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4 平惠敏;中國西部地區(qū)農村制度變遷特征分析[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5 馬斌,王瑩;論政府在制度變遷中的角色轉換及定位——兼論三元制度創(chuàng)新主體的構建[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6 何雄浪,隋鵬飛;產業(yè)結構調整、制度變遷與區(qū)域經濟增長[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7 王國軍;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變遷[J];浙江社會科學;2004年01期
8 王宏;東北地區(qū)的制度創(chuàng)新分析[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4年01期
9 陶一桃;CEPA的制度經濟學分析[J];學術月刊;2005年07期
10 崔希福;;制度與社會發(fā)展[J];學術交流;2006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東北財經大學金廣建設管理學院課題組;何佰洲;;我國基礎設施投融資的體制性障礙與制度變遷[A];中國投資學會獲獎科研課題評獎會論文集(2004—2005年度)[C];2005年
2 魏巍;朱衛(wèi)東;吳勇;;基于制度變遷視角的我國企業(yè)內部控制制度發(fā)展研究[A];中國會計學會高等工科院校分會2008年學術年會(第十五屆年會)暨中央在鄂集團企業(yè)財務管理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8年
3 李曉玲;王福勝;;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會計制度變遷的社會成本研究[A];中國會計學會高等工科院校分會2008年學術年會(第十五屆年會)暨中央在鄂集團企業(yè)財務管理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8年
4 張曙光;;前言[A];2005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精選論文(第一部分)[C];2005年
5 趙海怡;;物權法開禁農村宅基地交易再辯[A];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劉永紅;;關于我國城鎮(zhèn)化制度變遷的若干建議[A];城市規(guī)劃面對面——2005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上)[C];2005年
7 黃少安;;多元制度變遷主體及其角色轉換假說[A];理論·改革·發(fā)展[C];1998年
8 劉濱;康小蘭;池澤新;;我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生成機理分析[A];2010年(第十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集[C];2010年
9 馮紹雷;;制度變遷與國際關系相關性問題的歷史軌跡與功能機制——對中國改革與開放相互關系的一種理論解讀[A];和諧世界 和平發(fā)展與文明多樣性——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文集(2006年度)(世界經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6年
10 李堅飛;歐陽文和;;中小企業(yè)扶持悖論與扶持政策反思[A];人文科技發(fā)展與管理創(chuàng)新——湖南省管理科學學會2009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仇逸 楊金志;教師流動可試“無校籍”[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2 周洪宇;教師流動 步伐邁大些[N];團結報;2010年
3 郭文婧;教師流動不能簡單化[N];中國文化報;2010年
4 江蘇省南京市白下區(qū)教育局 王少華;教師流動既要積極更要穩(wěn)妥[N];中國教育報;2010年
5 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副所長 研究員 王一軍;用專業(yè)的眼光看待教師流動[N];江蘇教育報;2010年
6 本報記者 劉磊;“區(qū)管校用”促城鄉(xiāng)教師流動[N];中國教育報;2011年
7 本報記者 馮永亮;李和平委員:建立區(qū)域教師流動制度 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N];中國教師報;2010年
8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教所 李偉濤;流動機制設計要真正實現(xiàn)“增值”[N];中國教育報;2010年
9 泰州市教育局 戴榮;做好教師流動工作應注意些什么[N];泰州日報;2010年
10 常州市武進區(qū)禮嘉中學 潘少波;正確看待教師流動[N];江蘇教育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寧;中國農村醫(yī)療衛(wèi)生保障制度研究[D];中國農業(yè)大學;2005年
2 凌智勇;我國中小企業(yè)間接融資制度變遷與績效研究[D];中南大學;2004年
3 王應密;中國大學學術職業(yè)制度變遷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4 趙銀亮;東南亞區(qū)域制度變遷與對外政策相關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楊俊凱;中國農村信用合作社制度改革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8年
6 孫浩;制度與中國經濟增長[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7 吳玲;新中國農地產權制度變遷研究[D];東北農業(yè)大學;2005年
8 龔曉菊;改革開放以來民營經濟發(fā)展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9 岳林繼;我國商業(yè)銀行從事證券業(yè)務的模式與效率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10 林榮日;制度變遷中的權力博弈[D];復旦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永舉;金融監(jiān)管制度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D];河南大學;2005年
2 劉亞敏;從土地所有權變遷看中國農村基層政權建設[D];西南交通大學;2005年
3 谷秀青;近代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制度分析(1928-1940年)[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4 蔣云翔;糧食安全視角下的“糧改”[D];清華大學;2005年
5 柳臻;我國土地出讓金制度的歷史變遷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8年
6 沈建;行政服務中心:一個新制度經濟學的視角[D];蘇州大學;2008年
7 武一;中國農村微觀經濟組織制度變遷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8 禹宗顏;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村信用社制度變遷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9年
9 曾小薈;論我國制度變遷中的金融深化[D];西北大學;2001年
10 卓越;國有企業(yè)融資制度變遷與制度變遷方式的轉換[D];湘潭大學;2001年
,本文編號:151883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518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