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制度的再起航:清華大學的探索
本文關鍵詞: 博士后 清華大學 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 出處:《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2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中國博士后制度既借鑒美國經(jīng)驗,又獨具中國特色。今天,中國的博士后發(fā)展面臨著制度轉型、質量不高、科研成效偏低、國際化程度不足等問題和挑戰(zhàn),也存在著難得的發(fā)展機遇。清華大學在總結博士后發(fā)展的長期經(jīng)驗和調(diào)查研究的基礎上,從政策、制度和機制等方面對博士后的改革進行了探索,以造就更多具有國際化視野的戰(zhàn)略型、創(chuàng)新型和復合型的高端拔尖人才。
[Abstract]:China's postdoctoral system not only draws lessons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but also has uniqu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day, China's postdoctoral development is faced with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such as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low quality, low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insufficient degre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etc. There are also rare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the long-term experience and investigation of postdoctoral develop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explored the reform of postdoctoral development from the aspects of policy, system and mechanism. In order to bring up more strategic, innovative and complex high-end talents with international vision.
【作者單位】: 清華大學人事處;
【分類號】:G64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范德尚;;美國博士后調(diào)查及其對中國的借鑒意義[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張亞飛;馬哲;趙平;房殿春;;臨床醫(yī)學博士后培養(yǎng)過程中的若干問題與建議[J];重慶醫(yī)學;2011年34期
2 景強;趙亮;;淺析美國博士后訓練與制度體系探析[J];南方醫(yī)學教育;2012年01期
3 全根先;;博士后研究報告的文獻價值與開發(fā)利用[J];圖書館建設;2011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姚銳;中國博士后制度發(fā)展[D];南京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顧秉林;;培養(yǎng)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應首重德育[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年02期
2 顧秉林;;培養(yǎng)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首重德育[J];中國高等教育;2008年11期
3 衡翠;李丹;移崢峰;;論我國高校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J];現(xiàn)代商貿(mào)工業(yè);2011年17期
4 胡和平;;貫徹中央文件精神 深化實踐育人成效 培養(yǎng)又紅又專、全面發(fā)展的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J];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06期
5 趙麗寧;我校博士后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2年04期
6 胡和平;;貫徹中央文件精神 深化實踐育人成效 培養(yǎng)又紅又專全面發(fā)展的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J];高校輔導員;2010年03期
7 魏銘;;北大召開博士后工作會議[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8 李祖超;楊淞月;;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內(nèi)容與途徑分析——以五所大學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特區(qū)為例[J];武漢商業(yè)服務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9 范成高,徐為民,李藝玲,,梁宏飛;博士后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幾個問題[J];教育與現(xiàn)代化;1995年04期
10 傅林;;博士后自我管理組織的特色——以清華大學博士后聯(lián)誼會為例[J];當代教育論壇;2006年1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杜彬恒;陳遇春;;堅持改革與建設并重 推進農(nóng)科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A];第二屆全國農(nóng)林院校教育科學類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2 張運騰;張偉明;;發(fā)揮學生作用為“平安奧運”保駕護航——清華大學學生治安服務隊服務奧運工作紀實[A];熱誠獻奧運 全力筑平安——首都高校平安奧運行動長效機制研究[C];2009年
3 郝克明;;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與高等教育改革[A];第四屆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yè)家論壇和2005中國教育熱點問題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夏義X;李炳發(fā);袁小明;張啟明;;充分發(fā)揮博士后制度優(yōu)越性 加速高校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A];科技支撐 科學發(fā)展——2009年促進中部崛起專家論壇暨第五屆湖北科技論壇文集[C];2009年
5 趙忠;陳遇春;;農(nóng)林高校推進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的探索[A];中國農(nóng)學會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四屆一次學術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6 陳希;;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啟動青春的航程[A];熱愛祖國 振興中華[C];2007年
7 ;清華大學[A];北京高教學會心理咨詢研究會2006年學術研討與工作研討會會議文件[C];2006年
8 吳敏生;;新時代下的大學轉型[A];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文集7:教育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C];2007年
9 張雅綺;王安國;;關于培養(yǎng)高素質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思考[A];跨入新世紀——電子信息類專業(yè)教學改革之路[C];2005年
10 陳清龍;;高等學校與科技創(chuàng)新[A];回顧與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論文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道玉;我們需要培植大師滋生的土壤[N];學習時報;2009年
2 豐捷;創(chuàng)新型人才是怎樣煉成的[N];光明日報;2007年
3 劉蔚如 顧淑霞 周襄楠;清華“基礎科學班”十年磨一劍[N];中國教育報;2009年
4 記者 陳茹冰;北京25年招收博士后2萬7千余人[N];北京人才市場報;2010年
5 記者 胡鍵 周志坤 劉三琴 通訊員 符信 粵仁宣;首屆中國(廣東)博交會佛山開幕[N];南方日報;2011年
6 記者 張?zhí)O 通訊員 林家樂 龔婷;我市新增1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N];深圳特區(qū)報;2010年
7 教務處;培養(yǎng)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殿堂[N];新清華;2011年
8 博管辦;清華成立國內(nèi)高校首個博士后校友聯(lián)絡會[N];新清華;2011年
9 本報記者 張昕宇;博士后工作:引進人才的重要渠道[N];新疆日報(漢);2010年
10 記者 袁京;本市首設博士后工作經(jīng)費[N];北京日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正鋒;權力的表達:中國近代大學教授權力制度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2 吳丹;蔣南翔德育思想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清華大學;2008年
3 王喜旺;學術與教育互動[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王耀剛;高等學校教師資源優(yōu)化配置研究[D];天津大學;2006年
5 趙映川;我國高等學校教師津貼制度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6 陳媛;回望與沉思[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7 張宏斌;中國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2年
8 李福杰;大學文化視野下的大學發(fā)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胡炳仙;中國重點大學政策:歷史演變與未來走向[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10 陳功江;校訓:大學個性化之彰顯[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淞月;高校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成長規(guī)律及培養(yǎng)策略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2年
2 趙露霞;校企聯(lián)合培養(yǎng)博士后有關問題探析[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年
3 李倩;我國博士后經(jīng)費投入政策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建議[D];東北大學;2009年
4 高曉明;我國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困境與出路[D];蘭州大學;2012年
5 劉珍;我國研究型大學本科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質量保障體系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6 張永雷;研究型大學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7 徐昕;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本科階段的培養(yǎng)模式探索[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8 梁立軍;清華大學后勤社會化體制改革模式研究[D];清華大學;2004年
9 范兢業(yè);我國高校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效率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2年
10 馬香蓮;國內(nèi)外一流大學形成模式案例比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5143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514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