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批判性思維是如何作用于文化育人的
本文關鍵詞: 文化 教育 思維 批判 出處:《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1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教育是文化教育,文化教育的文化至少包含五個方面的內(nèi)涵:知識,思維,方法,原則,精神。教育工作的最終機理在于人腦的思維過程。因此,研討思維,研討包含著豐富的知識、思維、方法、原則和精神的批判性思維,具有重要意義。
[Abstract]:Education is cultural education. The culture of cultural education contains at least five connotations: knowledge, thinking, methods, principles and spirit. The ultimate mechanism of education lies in the thinking process of human brain. Research contains a wealth of knowledge, thinking, methods, principles and spiritual critical thinking, of great significance.
【作者單位】: 華中科技大學;
【分類號】:G641
【正文快照】: 大家都知道,2011年4月24日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的時候,胡錦濤同志作了一個很重要的講話。講話提到了高等學校的四大功能,實際上是明確提出了大學的文化功能。在第四點功能里面,他特別強調(diào):“要積極發(fā)揮文化育人的作用”[1]。教育就是文化教育,教育就是要提高國民素質(zhì),教育就在于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蘇薇;;淺談教育視角下的大學生偶像崇拜現(xiàn)狀分析[J];價值工程;2011年23期
2 李謹辰;;對高校輔導員工作職責和定位的再思考[J];青年文學家;2011年14期
3 謝家建;郝明亮;;文化視閾下中介性組織在我國適應性問題微探[J];出國與就業(yè)(就業(yè)版);2010年12期
4 魏良庭;;淺議加強當代大學生的孝德教育[J];出國與就業(yè)(就業(yè)版);2010年08期
5 孫燕;;如何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6 朱智紅;;淺析大學生的感恩教育[J];學理論;2011年16期
7 宋中發(fā);;加強當代大學生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教育之分析[J];中國市場;2011年31期
8 賴錦隆;;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探究[J];三明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9 徐亞杰;李冬香;;淺析高校開展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價值意義[J];商業(yè)文化(下半月);2011年06期
10 張懷平;周亞夫;;淺析當代大學生人生觀形成教育[J];文教資料;2011年1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裕琢;李麗霞;;西方大學文化的基本特征[A];高教改革研究與實踐(下冊)——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2003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3年
2 張志強;王雪坤;勾德明;;大學本科教學管理模式的思考[A];都市型高等農(nóng)業(yè)教育教學改革論文專輯[C];2007年
3 劉琦;蔡菊英;;試論創(chuàng)新教育和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A];都市型高等農(nóng)業(yè)教育教學改革論文專輯[C];2007年
4 周勇;;教育擴張和產(chǎn)業(yè)發(fā)展如何影響大學生就業(yè)[A];第三屆(2008)中國管理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王英;陳新亮;;加強大學生生態(tài)文明教育芻議[A];2009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暨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會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9年
6 劉美婷;宋廣文;李朝旭;;大學生“仁”概念的原型初探[A];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08年全國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7 王蓮花;楊萱;;談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zhì)教育[A];山東省醫(yī)學倫理學學會第一次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0年
8 鄧和平;;WTO:給教育帶來的挑戰(zhàn)及其應對[A];全國高等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1年
9 楊華;;強化符合貴州省情的教育與科研,抓住發(fā)展機遇[A];第一屆貴州博士論壇論文集[C];2010年
10 張麗;;中師德育教育切入點的探索與實踐——淺談以人為本的德育觀與中師德育教育[A];山東省師范教育學會2002年度師范教育研究優(yōu)秀成果論文集[C];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雪飛;美國研究型大學競爭力發(fā)展策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2 劉繼榮;高等學校合并重組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浙江大學;2003年
3 陳桂堯;中國大學參與國家創(chuàng)新系統(tǒng)的模式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4 張素玲;女大學生與中國現(xiàn)代教育——1900-1930年代[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潘藝林;論高等教育的批判功能[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6 閻光才;識讀大學:組織文化的視角[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7 李建強;大學的理想與理想的大學——赫欽斯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學;2000年
8 毛迪伯;跨文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9 劉榮山;國際合作高等教育的產(chǎn)業(yè)化發(fā)展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4年
10 許小青;從東南大學到中央大學[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譚曉燕;論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之重要性及途徑[D];遼寧大學;2008年
2 李萬成;大學生思想品德非連續(xù)性教育探討[D];武漢大學;2005年
3 謝定國;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zhì)教育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4 樸玉霞;關于大學生誠信教育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5 魯志美;中華傳統(tǒng)美德傳承與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探析[D];東北林業(yè)大學;2005年
6 賀秀蘭;中國大學校歌的文化解讀[D];中南大學;2008年
7 胡文會;教育與服務——大學生主體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8 潘莉莉;大學生職業(yè)價值觀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9 侯明志;論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生主體性存在的問題及對策[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10 周紅路;當代大學生傳媒素養(yǎng)建構(gòu)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47112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471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