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徂東:復生于東方新生態(tài)——華西協合大學的創(chuàng)軔及其立校特色
本文關鍵詞: 近代高等教育 基督教大學 華西協合大學 四川 辦學體制 出處:《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20世紀初,由基督教在華創(chuàng)辦及管理的私立院校紛紛成立,創(chuàng)辦者以西方大學為藍本,創(chuàng)造出"根在外國,權在教會,西人為主,外國方式"的高等學府。從華西協合大學的創(chuàng)立過程及創(chuàng)校背景和立校特色,可以看出基督教大學得以在中國生根移植的原因在于其普世價值;在中國近代啟蒙和社會轉型過程中,它們承擔了開拓者和示范的角色,其學術、學科、學人、學子不僅利在當時,且惠澤后世。
[Abstract]:In 20th century, the private colleges founded and managed by Christianity in China were established one after another. The founders took western universities as their model, and created "roots in foreign countries, power in churches, and westerners as the mainstay." From the founding process, backgrou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uaxi Hehe University, we can see that the reason why Christian University can take root and transplant in China lies in its universal value. In the process of enlightenment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modern China, they took the role of pioneers and models, and their academic, academic, academic, academic, and academic students not only benefited at that time, but also benefited the later generations.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檔案館;
【分類號】:G649.29
【正文快照】: 何謂大學?“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蔡元培),它是學府至高的“象牙之塔”,是人類精神財富的“智識之源”,是熔鑄民族之魂的“冶煉工廠”,是保存文化、傳承文化和創(chuàng)造文化的“智識之府”……從大學的興盛繁榮中,可以析見國家的文明富強,國民的雄健挺拔。為什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廣義;國民政府西部建設重點的嬗變與原因[J];重慶社會科學;2005年04期
2 陳文;蒲殿俊與四川保路運動(上)[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3 陳文;;羅綸與四川保路運動[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4 彭南生;清末川路公司股份制的誤區(qū)[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5 王良勝;;擴張與困頓:從警政經費看晚清地方警政建設[J];貴州文史叢刊;2008年01期
6 姜榮剛;;義和團事件與晚清神怪小說創(chuàng)作的衰落——兼及因果報應敘事模式的消解[J];船山學刊;2011年03期
7 王曉慧;;近代江蘇女子教育發(fā)展的歷史考察[J];長沙師范?茖W校學報;2011年05期
8 譚繼和;;四川保路運動:巴蜀文化由古典形態(tài)向現代形態(tài)轉型的標志[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9 侯萍;;辛亥革命時期以汶川為中心的阿壩羌藏民眾的反清斗爭[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年01期
10 阮春林;;近百年來近代中國師范教育研究綜述[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靖;晚清選官制度變革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2 但昭彬;話語權與教育宗旨之共變[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3 康全禮;我國大學本科教育理念與教學改革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4 關曉紅;晚清學部研究[D];中山大學;1999年
5 張立程;西學東漸與晚清新式學堂教師群體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6年
6 李臣玲;丹噶爾藏人社會文化變遷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7 馬金華;外債與晚清政局[D];中國人民大學;2004年
8 嚴夢春;河州回族腳戶文化[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9 李文生;清代職務犯罪問題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10 陳寶云;學術與國家:《史地學報》及其群體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章瀟;孫秀玲;;社會服務:近代中國基督教大學的本土化探索[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年07期
2 章博;;基督化的努力:以華中大學為個案的考察[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3 李強;陳廣超;;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歷史慣性[J];湖北社會科學;2011年08期
4 袁玲麗;;近代安徽高等外語教育的啟蒙[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5 劉明;;大學教育改革初探[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1年09期
6 嚴琳;王繼武;易同民;;近代陜西高等教育的興起及高校校報的發(fā)端[J];今傳媒;2011年07期
7 雷金火;鄧小紅;;中國近代大學內部權力考析[J];江西社會科學;2011年07期
8 陳祖福;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建立高等教育創(chuàng)新體系[J];教學與教材研究;1999年01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陶飛亞;楊衛(wèi)華;;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基督教史研究[A];過去的經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張麗萍;;中國西部的建筑奇觀——中西合璧的華西壩近代建筑群[A];文化傳承與歷史記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陳長虹;;四川大學博物館:歷史與今天[A];回顧與展望:中國博物館發(fā)展百年——2005年中國博物館學會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5年
4 張曉洪;;清朝末年高等教育改革的歷史窺探[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四川大學華西藥學院[A];第七屆全國天然有機化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6 楊慧林;;早期教會大學的兩種授課語言及其價值歸宿[A];“傳教運動與中國教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陳逸魯;;從中國教會大學看中國基督教培養(yǎng)愛國愛教人才的理據[A];“傳教運動與中國教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趙士林;;《基督教在中國——處境化的智慧》導論[A];宗教與民族(第六輯)[C];2009年
9 潘懋元;劉海峰;;同文館與中國近代海關的關系[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潘懋元;;談談高等教育史研究的幾個問題——在全國高等教育史研討會上的講話[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香港文化更新研究中心 梁燕城;基督信仰生根中國三模式與基督教在當今中國的“處境化”[N];中國民族報;2011年
2 記者 任海軍;變色龍愛曬太陽并非只為控體溫[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3 趙存存;山西大學堂,開中國近代高等教育中西合壁先河[N];山西政協報;2010年
4 ;英語授課還是漢學授課?[N];中國教育報;2007年
5 趙存存;山西大學堂,開中國近代高等教育中西合壁先河[N];山西政協報;2010年
6 ;世紀弦歌 百年傳響[N];四川日報;2006年
7 何立波;“盛宣懷檔案”解密北洋、南洋大學創(chuàng)辦始末[N];中國檔案報;2010年
8 梁晶;原中法大學舊址整改部分完成[N];中國文化報;2007年
9 本版編輯 李雪濤(北京外國語大學) 葉雋(中國社科院外文所副研究員);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改革和學術自由[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10 煙臺市文明辦邋煙臺市委講師團 執(zhí)筆:衣文敏;大力培育弘揚煙臺精神為建設文明富庶新煙臺凝聚力量[N];煙臺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孫崇文;抗戰(zhàn)以前中國基督教大學及其學生生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洪芳;《大公報》與中國近代高等教育[D];蘇州大學;2010年
3 荀淵;中國高等教育從傳統(tǒng)向現代的轉型[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4 王小丁;中美教育關系研究(1840-1927)[D];河北大學;2007年
5 章博;近代中國社會變遷與基督教大學的發(fā)展[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6 黃濤;大德是欽:記憶深處的福建協和大學[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7 張永廣;近代中日基督教教育比較研究(1860-1950)[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8 楊禾豐;圣約翰大學的校園生活及其變遷(1920-1937)[D];復旦大學;2008年
9 顏芳;近代學術轉型視野下的燕京大學國學教育[D];北京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艷;晚清科技引進與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形成分析[D];成都理工大學;2010年
2 張小晶;關于基督教對近現代日本社會影響的考察[D];內蒙古大學;2010年
3 李娟;華西壩教會五大學聯合辦學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4 左松濤;基督教大學學生群體與近代中國社會變遷:以文華、華中大學為討論中心[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5 岳書同;“順乎真理,服務社會”[D];四川外語學院;2011年
6 趙海飛;我國近代高等教育的傳承[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李霞;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基督教大學本土化[D];廣州大學;2007年
8 楊聰玲;之江大學辦學形態(tài)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9 虞寧寧;“立案”前后中國基督教高等教育的變遷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10 豐春光;黃溥的教育思想與實踐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4566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456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