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高等教育第四職能: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
本文關鍵詞:論高等教育第四職能: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 出處:《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高等教育 職能 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
【摘要】: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是新的歷史時期我國高等教育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大職能之后應肩負起的第四職能。高等教育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應把握正確的價值導向和政治方向,掌握前人積累的文化成果,揚棄舊義,創(chuàng)立新知;進一步加強高等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yǎng)職能,發(fā)揮文化育人作用;加強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和建設,保證大學政治權力、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各居其所",為更好發(fā)揮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職能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和環(huán)境。
[Abstract]:The innovation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is the fourth function that our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shoulder after the three functions of teaching ,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
【作者單位】: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育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育與經濟研究中心;
【基金】: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術創(chuàng)新團隊資助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大學章程的國際比較與中國特色大學章程建設研究”(11YJC880083);“我國高校后勤服務外包績效評價體系、實證分析與比較研究”(10YJA63010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我國研究生教育規(guī)模結構與我國經濟發(fā)展水平的適應性研究”(70973134/G0309)
【分類號】:G649.2
【正文快照】: 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高等教育是優(yōu)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chuàng)新的重要源泉”,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1]這是對我國高等教育職能內涵的豐富和拓展,是新時期高等教育的歷史責任,是值得研究的重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蔡辰梅;劉剛;趙長城;;論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倫理之維[J];教書育人;2011年21期
2 高等教育發(fā)展機制研究課題組;;高等教育投資機制研究[J];高教與經濟;1994年04期
3 馬貞榮;;高等教育與區(qū)域經濟的關系及其協調發(fā)展的對策研究[J];知識經濟;2011年13期
4 李X;;體育運動對亞健康狀態(tài)的職能探討[J];中國體衛(wèi)藝教育;2011年08期
5 李芳芳;姜安麗;顧申;;中國高等教育資源共享研究現狀[J];西北醫(yī)學教育;2011年03期
6 俸曉錦;俸學文;;人力資源開發(fā)對我國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J];中國科技信息;2011年14期
7 侯秀林;;信息社會中圖書館的職能[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8 劉誠;;分析做好工程造價管理工作[J];華章;2011年19期
9 陳志平;;論學習型社會建設與高等教育發(fā)展[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11年03期
10 李朝鮮;曹子超;李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大學精神的基石[J];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澤林;;開拓人事部門職能 煥發(fā)科技報業(yè)活力[A];首屆科技出版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4年
2 梅繼霞;;公共服務民營化:公共服務職能提供方式的變革[A];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3 王佰平;;淺談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與鄉(xiāng)鎮(zhèn)林業(yè)站建設[A];第二屆中國林業(yè)學術大會——S1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與科技支撐論文集[C];2009年
4 吳建忠;;如何加強徐礦集團全資及控股子公司監(jiān)事會建設[A];煤炭經濟管理新論(第9輯)——第十屆中國煤炭經濟管理論壇暨2009年中國煤炭學會經濟管理專業(yè)委員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5 張穎;;強化社區(qū)職能 構筑抵制邪教侵蝕的堅實堤壩[A];社區(qū)、家庭拒絕邪教——中國反邪教協會第七次報告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2年
6 李宏志;;人才資源配置與高等教育發(fā)展研究啟示[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2002年學術年會交流論文集[C];2002年
7 周燕;潘華;;風險導向審計時期內部審計思維層面解析[A];中國內部審計協會現代企業(yè)風險管理論文匯編(下冊)[C];2005年
8 衛(wèi)麗亞;汪彬;;皖南古村落人居環(huán)境建設研究[A];城市規(guī)劃面對面——2005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下)[C];2005年
9 范海燕;;高等教育與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非均衡性分析[A];2006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6年
10 蘇奕鵬;;客戶經理之我見[A];廣西煙草學會2006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通訊員 殷寶平;認真總結經驗把握規(guī)律著眼未來 進一步提高我省高等教育發(fā)展水平[N];安徽日報;2008年
2 記者 姚慶云;我市推進高等教育發(fā)展[N];安陽日報;2008年
3 記者 李強;著力提升高等教育發(fā)展水平 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fā)展提供有力支撐[N];山西日報;2010年
4 記者 張云;堅持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戰(zhàn)略 推動高等教育發(fā)展再上新臺階[N];山西日報;2010年
5 記者 杜星亮;堅持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戰(zhàn)略 推動高等教育發(fā)展再上新臺階[N];太原日報;2010年
6 高等教育司司長 張大良;改革創(chuàng)新推動高等教育發(fā)展[N];中國教育報;2010年
7 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州大學校長 申長雨;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 加快高等教育發(fā)展[N];河南日報;2010年
8 王濟雨 市政協委員,市高校工委副書記、市高教辦主任;不斷開創(chuàng)高等教育發(fā)展新局面[N];淄博日報;2011年
9 劉金松 宋平;高等教育發(fā)展與經濟結構調整脫節(jié)[N];經濟觀察報;2011年
10 吳鍵(作者系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書記);發(fā)揮四個職能 促進社會和諧[N];杭州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惠蓉;美國女子高等教育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2 申培軒;農村現代化視野中的高等教育發(fā)展[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3 慕靜;高等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經濟學分析[D];天津大學;2005年
4 閻志堅;中國高等教育宏觀決策體制與過程研究[D];廈門大學;2006年
5 于新東;論國際經貿新發(fā)展中的現代海關[D];復旦大學;1999年
6 王玉環(huán);中國畜產品質量安全供給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6年
7 楊歡;高等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系統的協調理論方法與應用研究[D];天津大學;2005年
8 鄭中華;基于制度視角的高等教育政策評估[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年
9 董劭偉;唐代吏部尚書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10 王建峰;唐代刑部尚書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湯謙繁;我國高等學校社會服務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8年
2 張春愛;論我國地方高校的社會服務職能[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張琳;地方高校社會服務問題研究[D];青島大學;2007年
4 郭彥瑞;論南北戰(zhàn)爭到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夕的美國研究型大學職能的轉變[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5 丁軍青;論中國檢察權的性質、職能及構建[D];蘇州大學;2003年
6 劉增繁;當前小城鎮(zhèn)建設與基層政府職能轉變問題初探[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7 凌淑莉;美國社區(qū)學院職能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8 蔡偉;論轉型期我國工會組織的職能[D];吉林大學;2005年
9 李菁笛;論上海合作組織的性質與職能[D];新疆大學;2008年
10 熊曉亮;論我國研究型大學社會服務職能的踐履[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4163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416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