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絡影響新生代大學生旅游消費意愿的機理探究
本文關鍵詞:社交網絡影響新生代大學生旅游消費意愿的機理探究
更多相關文章: 社交網絡 新生代 顧客感知價值 旅游消費意愿
【摘要】:隨著WEB2.0的興起,社交網絡給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旅游業(yè)與社交網絡的結合越來越緊密,社交網絡的社區(qū)對話性、信息交互性、公開性和友好性特征不僅可以滿足游客對于“有用性”信息搜索的需求,也為游客提供了一種“易用性”的旅游信息查閱以及旅游產品選購的平臺。因此,旅游業(yè)和社交網絡的結合,不僅為旅游企業(yè)提供了全新的營銷模式,同時也為廣大游客提供了更加便利、實用的平臺,這對于指導旅游社交網絡的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研究將顧客感知價值理論和技術接受模型理論相結合,提出了社交網絡渠道之下顧客感知價值的三個維度:感知結果性價值、感知程序性價值和感知心理性價值。在此基礎上,文章以新生代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以社交網絡的社區(qū)對話性、信息交互性、公開性和友好性特征為自變量,并以感知價值為中介變量,以此構建研究模型,通過問卷調研和結構方程模型的實證研究方法探討社交網絡對新生代大學生旅游消費意愿的影響。通過AMOS22.0統(tǒng)計軟件的分析結果表明:1.社交網絡的社區(qū)對話性對于感知心理性價值具有顯著正向作用;信息交互性對于感知結果性價值具有顯著正向作用;公開性對于感知程序性價值具有顯著正向作用;友好性對于感知程序性價值具有顯著正向作用。2.社交網絡的四大特征對于新生代大學生旅游消費意愿的影響均存在顯著正向關系。3.感知價值的中介作用是顯著存在的。本文的研究意義體現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研究以獨特的行業(yè)視角將旅游業(yè)與社交網絡相結合,探究新生代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旅游消費意愿,這對于旅游社交網絡對新生代群體的針對性營銷策略具有借鑒意義;同時,研究將技術接受模型的思想融入到感知價值理論當中,豐富了感知價值理論的研究內容,促進了感知價值理論的發(fā)展。
【關鍵詞】:社交網絡 新生代 顧客感知價值 旅游消費意愿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G645.5;F592
【目錄】:
- 摘要6-8
- ABSTRACT8-15
- 第一章 緒論15-21
- 1.1 研究背景15-17
- 1.1.1 現實背景15-16
- 1.1.2 理論背景16-17
- 1.2 研究意義17-18
- 1.3 研究方法18-19
- 1.4 研究框架19-20
- 1.5 研究難點和創(chuàng)新點20-21
- 第二章 相關概念和文獻綜述21-36
- 2.1 相關概念21-25
- 2.1.1 旅游業(yè)概述21-22
- 2.1.2 社交網絡概述22-24
- 2.1.3 新生代群體概述24-25
- 2.2 顧客感知價值理論25-30
- 2.2.1 顧客感知價值定義和內涵25-26
- 2.2.2 顧客感知價值的構成維度26-27
- 2.2.3 旅游業(yè)視角的顧客感知價值27-29
- 2.2.4 社交網絡渠道中的顧客感知價值29-30
- 2.3 技術接受模型30-31
- 2.3.1 技術接受模型研究現狀30-31
- 2.3.2 技術接受模型在本文中的應用31
- 2.4 旅游消費意愿31-34
- 2.4.1 旅游消費意愿的影響因素31-32
- 2.4.2 旅游消費意愿的測量32-34
- 2.5 感知價值與消費意愿34
- 2.6 本章小結34-36
- 第三章 研究假設和研究模型36-43
- 3.1 研究變量36-38
- 3.1.1 自變量——社交網絡屬性特征36-37
- 3.1.2 中介變量——感知價值37-38
- 3.1.3 因變量——旅游消費意愿38
- 3.2 研究假設38-41
- 3.3 研究模型41
- 3.4 本章小結41-43
- 第四章 研究設計43-46
- 4.1 樣本采集43
- 4.2 量表設計43-45
- 4.3 本章小結45-46
- 第五章 數據分析46-64
- 5.1 描述性分析46-47
- 5.2 信度分析47-49
- 5.2.1 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48
- 5.2.2 重測信度48-49
- 5.3 效度分析49-55
- 5.3.1 社交網絡特征量表50-52
- 5.3.2 感知價值量表52-55
- 5.4 社交網絡特征、感知價值與旅游消費意愿的相關性分析55-63
- 5.4.1 路徑系數檢驗55-61
- 5.4.2 中介效應檢驗61-63
- 5.5 本章小結63-64
- 第六章 結論和啟示64-68
- 6.1 研究結論64
- 6.2 啟示和建議64-67
- 6.2.1 基于社交網絡建設的視角65
- 6.2.2 基于旅游企業(yè)營銷的視角65-66
- 6.2.3 基于新生代大學生視角66-67
- 6.3 研究展望67-68
- 參考文獻68-73
- 附錄1 基本信息調查73-75
- 附錄2 量表調查75-77
- 附錄3 路徑系數表77-79
- 致謝79-80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已發(fā)表或錄用的論文8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呂寒;沈艷;;社交網絡視角下創(chuàng)意產業(yè)價值鏈發(fā)展研究[J];學術評論;2012年Z1期
2 陳星汶;;發(fā)現社交網絡的招聘魅力[J];人力資源管理;2013年04期
3 修春民;;德國限制社交網絡在中小學校的使用[J];世界教育信息;2013年18期
4 張希平;;關于圖書館與社交網絡的設想[J];普洱學院學報;2013年06期
5 周國健;劉璐;邵攸悠;;高校校園社交網絡系統(tǒng)實現設計研究[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4年10期
6 武會;;淺談社交網絡對高校大學生的影響及若干建議[J];科技致富向導;2013年05期
7 錢煒;;人體的“社交網絡”[J];教師博覽;2013年04期
8 代安楠;;大學生校園社交網絡的使用與建設[J];青年文學家;2013年24期
9 余劍來;;社交網絡化的發(fā)展方向[J];世界科學;2011年01期
10 詹馥榕;;淺議俄羅斯網絡發(fā)展現狀及其社交網絡語匯特征[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趙云龍;李艷兵;;社交網絡用戶的人格預測與關系強度研究[A];第七屆(2012)中國管理學年會商務智能分會場論文集(選編)[C];2012年
2 宮廣宇;李開軍;;對社交網絡中信息傳播的分析和思考——以人人網為例[A];首屆華中地區(qū)新聞與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論壇獲獎論文[C];2010年
3 楊子鵬;喬麗娟;王夢思;楊雪迎;孟子冰;張禹;;社交網絡與大學生焦慮緩解[A];心理學與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3年
4 畢雪梅;;體育虛擬社區(qū)中的體育社交網絡解析[A];第九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4)[C];2011年
5 杜p,
本文編號:6661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666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