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社會的大學生社會責任培養(yǎng)研究
本文關鍵詞:基于信息社會的大學生社會責任培養(yǎng)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鑄就美麗“中國夢”的奮斗目標!爸袊鴫簟奔仁侵腥A民族偉大的復興夢,也包含著每一位中國人的夢想。如何實現(xiàn)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需要每一位中國人的努力。大學生作為社會重要的群體,他們懷揣著知識與夢想,背負著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如何讓大學生在日益復雜的信息社會中不至迷失自我,始終保持著一顆為國家為社會奉獻之心,值得每一位研究者的思考。因此,信息時代下的大學生社會責任培養(yǎng)研究也就顯得尤為必要。論文的核心內(nèi)容是以基于信息社會的社會責任培養(yǎng)為總的問題域,首先通過采用文獻分析法與比較研究法,對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梳理比較,實現(xiàn)對相關概念較為全面的理解與把握,除闡釋一般意義上的社會責任之外,還從政治發(fā)展的角度,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角度,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的角度,優(yōu)秀文化傳承的角度以及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角度對基于信息社會大學生社會責任的內(nèi)涵進行了一定的剖析。在對大學生社會責任內(nèi)涵進行厘清之后,著重針對部分大學生在信息社會中社會責任缺失進行病理性剖析,主要從物化的市場邏輯,多元的信息環(huán)境,自我中心主義,虛擬的信息空間,去中心化的交互方式以及網(wǎng)絡媒體的負面輿論導向六個方面對社會責任的缺失進行了病理性剖析。分析了病因之后,對大學生社會責任培養(yǎng)策略進行重構,社會責任培養(yǎng)的策略主要是基于心理學上的社會責任形成機理,具體從社會責任認知,社會責任情感,社會責任意志,社會責任實踐四個方面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利用信息技術,將社會,學校,家庭,個人“四位一體”進行相互協(xié)調(diào)與努力,力求得到較為合理的培養(yǎng)策略。論文的結尾針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需要改進的方面進行敘述,并對該課題的研究前景進行展望。
【關鍵詞】:信息社會 大學生社會責任 責任教育 社會責任培養(yǎng)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郵電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G641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緒論8-20
-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8-10
- 1.1.1 研究的背景8-9
- 1.1.2 研究的意義9-10
- 1.2 相關研究綜述10-14
- 1.2.1 關于社會責任與社會責任感區(qū)辨的研究10-12
- 1.2.2 關于社會責任形成機理的研究12-13
- 1.2.3 關于大學生社會責任培養(yǎng)策略的研究13-14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可能的創(chuàng)新點14-16
- 1.3.1 研究的思路14-15
- 1.3.2 研究的方法15
- 1.3.3 可能的創(chuàng)新點15-16
- 1.4 研究的相關理論基礎16-20
- 1.4.1 馬克思主義關于個人與社會關系學說16-17
- 1.4.2 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fā)展理論17-18
- 1.4.3 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教育理念18-20
- 第二章 信息社會與大學生社會責任的界說20-29
- 2.1 信息社會概念的形成及主要特征20-24
- 2.1.1 信息社會概念的形成20-21
- 2.1.2 信息社會的主要特征21-24
- 2.2 大學生社會責任內(nèi)涵的界定24-29
- 2.2.1 社會責任的相關釋義24-26
- 2.2.2 大學生社會責任內(nèi)涵26-28
- 2.2.3 研究信息社會大學生社會責任的意義28-29
- 第三章 大學生社會責任缺失的病理剖析29-35
- 3.1 物化的市場邏輯使社會責任處于碎片化狀態(tài)29-30
- 3.2 多元化的信息環(huán)境消蝕著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30-31
- 3.3 “原子化”的個體自由導致了責任自我化31-32
- 3.4 虛擬化的信息空間對社會責任意識的影響32-33
- 3.5 去中心化的信息交互對責任教育的挑戰(zhàn)33-34
- 3.6 網(wǎng)絡媒體的負面輿論對責任意識的誤導34-35
- 第四章 大學生社會責任培養(yǎng)路徑的重構35-47
- 4.1 深化社會責任認知,全面理解社會責任35-37
- 4.1.1 加大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與認知35-36
- 4.1.2 通過信息素養(yǎng)教育抵制不良信息侵害,深化社會責任認知36-37
- 4.2 增強社會責任情感,提升社會責任認同37-39
- 4.2.1 發(fā)揮榜樣先鋒作用,利用網(wǎng)絡社交媒體傳播社會“正能量”37-38
- 4.2.2 積極參與志愿者活動,在實踐中不斷增強社會責任情感38-39
- 4.3 抵制不良信息侵害,形成堅強的社會責任意志39-41
- 4.3.1 學習相關法律法規(guī),有效辨別不良信息侵害40
- 4.3.2 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努力踐行社會責任40-41
- 4.4 合理利用網(wǎng)絡信息平臺,開展社會責任實踐活動41-44
- 4.4.1 參與創(chuàng)建紅色網(wǎng)站,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41-42
- 4.4.2 成立大學生網(wǎng)絡監(jiān)督志愿小組,激活維護網(wǎng)絡環(huán)境的積極性42-43
- 4.4.3 推進校園信息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信息文化環(huán)境43-44
- 4.5 有效整合社會多方力量,努力打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44-47
- 4.5.1 政府應加大網(wǎng)絡管理力度,不斷優(yōu)化網(wǎng)絡社會環(huán)境44-45
- 4.5.2 創(chuàng)新“四位一體”相互協(xié)調(diào)模式,共同對學生施加影響45-47
- 第五章 總結與展望47-49
- 參考文獻49-54
- 附錄1攻讀碩士學位期間撰寫的論文54-55
- 致謝55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帥帥;閔春發(fā);;信息時代大學生社會責任的培養(yǎng)策略探析[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4期
2 陳德欽;胡凌鑫;;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強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探索[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6期
3 夏蕓;;淺析網(wǎng)絡信息條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其對策思考[J];求實;2013年S2期
4 郭曉玲;;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養(yǎng)成教育體系的特征[J];當代教育科學;2013年19期
5 邵忍麗;王國良;;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養(yǎng)成[J];教育探索;2013年09期
6 曾蘭;;高校學生社團建設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3年03期
7 楊雪琴;;增強高校責任教育的路徑淺探[J];江蘇高教;2013年05期
8 熊榮;;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實踐與培養(yǎng)路徑探討[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4期
9 魯春平;王偉娟;齊景紅;夏東昌;;再論大學生社會公德的養(yǎng)成[J];思想教育研究;2013年07期
10 閃云;陳琪;張虹;;大學生網(wǎng)絡社會責任培育存在的問題與原因分析[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3年07期
本文關鍵詞:基于信息社會的大學生社會責任培養(yǎng)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4196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441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