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師范教育論文 >

哈佛大學通識教育改革研究:1978年方案到2007年方案

發(fā)布時間:2020-05-24 18:46
【摘要】: 自19世紀末第一次通識教育改革開始,哈佛大學就從未停止過對通識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步伐,而最近一次的改革便是在2002年開始,并最終在2007年發(fā)表《通識教育工作組報告》作為本次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哈佛大學在現(xiàn)代大學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其對通識教育的實施與改革也一直引領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本次2007年的通識教育改革又一次讓哈佛站在了世界的前端,而哈佛大學自1978年核心課程的實施后為何又要進行改革,是什么樣的因素促成了哈佛大學本次的改革,哈佛大學在這次改革中又提出了或者體現(xiàn)出了什么樣的理念,改革的先進性與貢獻又體現(xiàn)在那里,這正是本文研究的出發(fā)點。 本文首先從歷史的視角概括梳理了哈佛大學前三次通識教育改革情況,以了解哈佛大學對通識教育改革有著的歷史傳統(tǒng)。而在其后的1978年改革中,哈佛大學建立了一套以培養(yǎng)“有教養(yǎng)的人”為目標的核心課程,以適應當時的時代發(fā)展要求,但隨著時間的推移,1978年的核心課程計劃在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了這樣那樣的問題:課程數(shù)量的日益增多,加上領域劃分標準的模糊,導致師生對課程要求與目標認識不清;在選課標準上排斥各系的課程,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選課自由;而教師忙于科研與社會活動,忽視了通識課程的教學,導致師生交流過少;由于實用主義的沖擊以及把通識課程獨立于專業(yè)課程之外的設計,讓通識教育不能再有效地抑制專業(yè)化趨勢。這些都揭示了1978年的核心課程設置已經(jīng)不再適應時代發(fā)展需求,不再是對通識教育實施最有利的設計了,而核心課程本身在發(fā)展過程中也在不斷調整與改造,并進一步促成了哈佛大學2007年的通識教育改革。我們通過分析2007年通識教育改革方案《通識教育工作組報告》的具體內容,可以發(fā)現(xiàn)新的課程計劃與1978年核心課程相比,培養(yǎng)目標更為接近生活,課程領域與標準更為清晰明確,課程設置更為科學嚴密,更為重視教師與教學的作用,并允許符合要求的通識課程與專業(yè)課程互認學分,努力實現(xiàn)通識與專業(yè)融合,讓學生選課擁有更多自主權,有效地克服了1978年核心課程的弊端,更能滿足21世紀通識教育發(fā)展的要求。 而從促成2007年改革的背景原因分析,21世紀時代背景的不斷變化:政治格局的多極化,國際化與全球化趨勢愈演愈烈,科技發(fā)展導致的信息化與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來臨,消費與實用主義的盛行,美國高教界改革浪潮的掀起,都是促成哈佛大學2007年通識教育改革的動因。在這次改革當中,哈佛大學體現(xiàn)出了對自由教育傳統(tǒng)的傳承與革新,強調自由教育對哈佛大學本科教育重要性的同時,對通識教育的內涵又有所豐富與發(fā)展:注重與時代和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強調培養(yǎng)世界公民與學生實踐能力;而哈佛大學與時俱進的改革意識,在改革中注重與時代發(fā)展相結合,注意對當前世界和人類社會發(fā)展變化的作出積極回應,也在2007年改革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哈佛大學的通識教育正是在不斷地反思與改革中得到長足的發(fā)展。
【學位授予單位】:汕頭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G649.71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革;薛巖松;莫逆;;哈佛通識教育觀的演進與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1年02期

2 王革;薛巖松;莫逆;;哈佛通識教育觀的演進與展望[J];東北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3 白兆鋒;;大學通識教育研究述評[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7期

4 ;通識教育[J];讀者(原創(chuàng)版);2007年12期

5 李海龍;黨星元;;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美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設置、開展與管理[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S1期

6 陳世旭;;門面[J];基礎教育;2006年07期

7 錢玉蘭;馬守艷;;通識教育視域下的高職商務英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以商務英語專業(yè)“翻譯理論與實踐”課程為例[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0年S1期

8 ;入哈佛大學的條件[J];基礎教育;2007年10期

9 沈致隆;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藝術教育一瞥[J];教學與教材研究;1999年01期

10 呂孟仁;;美國高等教育改革及發(fā)展趨勢的啟示[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樂群;沈建華;王燕飛;蔣坤;岳偉甲;;我院通識教育的實踐與思考[A];武漢(南方九省)電工理論學會第22屆學術年會、河南省電工技術學會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Ki-Su Lee;;教育改革和通識教育:超越全球化,走向創(chuàng)新和交流(英文)[A];北京論壇(2010)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為了我們共同的家園:責任與行動:“變革時代的教育改革與教育研究:責任與未來”教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10年

3 任穎穎;;美國哈佛大學檔案館藏伯納德·貝倫森檔案述要[A];“特殊與一般——美術史論中的個案與問題”第五屆全國高校美術史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11年

4 張燕;;臺灣通識教育與藝術教育[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5 謝煒洪;;中職校要開展通識教育[A];2010無錫職教教師論壇論文集[C];2010年

6 鄒順鵬;鄒曉輝;;論公平視域下當代科學通識教育的前瞻性——從《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得到的啟示[A];第二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7 鄧立光;;通識科應慎選教材,打下為學做人的基礎[A];公民意識研究[C];2008年

8 樊書華;;鼐德方案與哈佛大學的漢學起源[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1999年卷[C];1999年

9 林小艷;;淺談哈佛大學圖書館建設的新動態(tài)[A];新環(huán)境下圖書館建設與發(fā)展——第六屆中國社區(qū)和鄉(xiāng)鎮(zhèn)圖書館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征文集(下冊)[C];2007年

10 王定華;;梅克萊約恩在阿姆斯特學院的通識教育改革[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美)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 杜維明;哈佛大學的“通識教育”[N];南方周末;2005年

2 王晨;“元培班”亟待配套教材出爐[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3 王定華;美國大學生所體驗的通識教育[N];中國教育報;2006年

4 本報記者 嚴瑜 整理;通識教育的生根之道[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10年

5 記者 徐佳 實習生 伊永卉;通識和專識:教育改革博弈[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10年

6 ;通識教育再認識[N];文匯報;2010年

7 記者  沈祖蕓 楊晨光 唐景莉;通識教育:沒有固定的模式[N];中國教育報;2006年

8 復旦大學校長 王生洪;通識教育:追求大學教育的本然價值[N];中國教育報;2007年

9 陳潔;莫讓通識教育缺席(上)[N];大眾科技報;2008年

10 本報記者 王樂;通識教育成“必修課”[N];文匯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謝世杰;香港新高中推行通識教育科之前瞻性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2 楊頡;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趙立波;人文發(fā)展與通識教育問題初探[D];復旦大學;2008年

4 陳利民;哈佛大學辦學理念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5 張東海;全人教育思潮與高等教育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沈文欽;近代英國博雅教育及其古典淵源[D];北京大學;2008年

7 莊紹文;義務工作的教育功能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8 戴聯(lián)榮;大學生態(tài):文化人格共生和建構[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9 劉寶岐;耶魯大學人文教育研究[D];河北大學;2010年

10 張建功;中美專業(yè)學位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比較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谷建春;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整合的理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2 田雪芹;對哈佛大學四次通識教育改革內容及其動因分析[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3 于汝霜;自由教育向通識教育的演變[D];汕頭大學;2010年

4 趙強;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發(fā)展歷程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胡大志;通識教育的理論和實踐[D];復旦大學;2008年

6 曾德軍;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設計與評價體系的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7 皮鳳英;美國大學通識教育改革趨勢研究——對中國高等教育的啟示[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楊偉娜;高校通識教育與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研究[D];西北大學;2008年

9 李定國;美國高校通識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對我國的啟示[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10 王夢陽;科南特大學通識教育思想及實踐探析[D];河南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67882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67882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de8c9***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