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恥感教育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3-23 23:05
本文關(guān)鍵詞:大學生恥感教育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全球經(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社會中恥感缺失、榮辱不分的現(xiàn)象逐漸突出。加強恥感研究特別是對大學生恥感意識的培養(yǎng),完善大學生道德品質(zhì),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受到各界學者越來越多的關(guān)注。本論文整體研究通過文獻查閱等方法探析了當前大學生恥感教育和恥感的現(xiàn)狀,并根據(jù)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之上提出了大學生恥感教育的內(nèi)容、方法和途徑。 本文對恥、恥感、恥感教育的相關(guān)概念進行了界定,以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恥感理論和當今社會主義榮辱觀、思想政治教育原理、馬克思主義青年倫理學等作為大學生恥感教育的主要理論依據(jù),以塑造大學生基本倫理道德底線為出發(fā)點,闡述當今加強大學生恥感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分析了大學生恥感教育、恥感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如:恥感淡化、榮辱標準模糊、價值觀取向偏離、知恥不自責、以榮為恥,以恥為榮等現(xiàn)象。本論文提出高校從機制上必須提高對大學生恥感教育的認識并從制度和政策上給予重視。從資政建議的角度,本文著重從加強師資隊伍建設(sh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學、利用科技網(wǎng)絡(luò)優(yōu)勢等幾方面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從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提出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方面形成合力加強大學生恥感意識。在內(nèi)容上推陳出新,貼近大學生,把傳統(tǒng)恥感教育和“八榮八恥”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緊密結(jié)合起來,進一步明確了當今大學生的恥感標準,并提出了進行大學生恥感教育應(yīng)依據(jù)“傳承化、具體化、理論化、底線化”的四原則。
【關(guān)鍵詞】:大學生 恥感 榮辱 恥感教育 傳統(tǒng)文化
【學位授予單位】:遼寧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G641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緒論8-12
- 1.1 選題的背景與意義8
- 1.1.1 選題的背景8
- 1.1.2 選題的意義8
- 1.2 文獻綜述8-11
- 1.2.1 國內(nèi)研究現(xiàn)狀8-9
- 1.2.2 國外研究現(xiàn)狀9-11
- 1.3 論文的研究方法與創(chuàng)新之處11-12
- 1.3.1 研究方法11
- 1.3.2 創(chuàng)新之處11-12
- 2 恥感教育基本概念及理論12-17
- 2.1 相關(guān)概念界定12-13
- 2.1.1 恥和恥感12
- 2.1.2 恥感教育12-13
- 2.1.3 大學生恥感教育13
- 2.2 大學生恥感教育的主要理論基礎(chǔ)13-17
- 2.2.1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恥”思想13-14
- 2.2.2 社會主義榮辱觀14
- 2.2.3 馬克思青年倫理思想14-15
- 2.2.4 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理論15-17
- 3 加強大學生恥感教育的重要意義及必要性分析17-21
- 3.1 加強大學生恥感教育的重大意義17-18
- 3.1.1 有助于傳承和弘揚優(yōu)良道德傳統(tǒng)17
- 3.1.2 有助于踐行“八榮八恥”17
- 3.1.3 有助于促進社會道德建設(shè)17-18
- 3.1.4 有助于大學生成才18
- 3.2 加強大學生恥感教育必要性分析18-21
- 3.2.1 樹立大學生正確榮辱觀的需要18-19
- 3.2.2 養(yǎng)成大學生良好道德品質(zhì)的需要19
- 3.2.3 增強高校道德教育實效性的需要19-20
- 3.2.4 提高大學生健全人格的需要20-21
- 4 大學生恥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21-26
- 4.1 大學生恥感存在的問題21-23
- 4.1.1 榮恥不分21
- 4.1.2 以恥為榮21-22
- 4.1.3 知恥不自責22-23
- 4.2 大學生恥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23-24
- 4.2.1 部分教育者恥感匱乏23
- 4.2.2 受教育者認知淺薄23
- 4.2.3 教育目標空泛抽象23-24
- 4.3 大學生恥感教育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24-26
- 4.3.1 家庭恥感教育缺失24
- 4.3.2 學校重知識技能傳授、輕恥教24-25
- 4.3.3 社會教育低俗化25
- 4.3.4 大學生缺乏慎獨25-26
- 5 大學生恥感教育內(nèi)容、原則與途徑26-32
- 5.1 大學生恥感教育內(nèi)容26-28
- 5.1.1 以“三觀”為基礎(chǔ)的認知教育26
- 5.1.2 以“自尊”為核心的恥感教育26-27
- 5.1.3 以“人性”為前提的人格教育27
- 5.1.4 以“榮辱觀”為指導的行為教育27-28
- 5.2 大學生恥感教育原則28-29
- 5.2.1 恥感教育傳承化28
- 5.2.2 恥感教育具體化28-29
- 5.2.3 恥感教育理論化29
- 5.2.4 恥感教育底線化29
- 5.3 大學生恥感教育實現(xiàn)的途徑29-32
- 5.3.1 從教育主體方面加強師資隊伍建設(shè)29-30
- 5.3.2 從教學手段方面將恥感教育進教材、進課堂30
- 5.3.3 從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方面納入恥感教育30-31
- 5.3.4 從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方面利用網(wǎng)絡(luò)科技優(yōu)勢31-32
- 6 結(jié)束語32-33
- 參考文獻33-35
- 攻讀碩士期間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情況35-36
- 致謝36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聰惠;;知恥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8期
2 郭聰惠;;論中國傳統(tǒng)恥感文化的當代道德教育價值[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3 趙平安;高猛;;恥感的向度與公民道德建構(gòu)[J];江西社會科學;2008年09期
4 張自慧;;論恥感與恥感教育[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5 龔志宏;;論高校榮辱觀教育中的知恥教育[J];教育探索;2008年05期
6 王芝華;鄧志強;;恥感教育:高校德育教育的基礎(chǔ)[J];文史博覽(理論);2009年11期
7 唐海燕;;知恥:大學德育底線倫理探析[J];學術(shù)論壇;2007年02期
8 陳飛;;論恥感文化與恥感底線倫理[J];學術(shù)論壇;2008年04期
9 高兆明;;恥感與存在[J];倫理學研究;2006年03期
10 張彩鳳,翟德平;當代中國人恥感淡化的原因及療治對策[J];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1999年02期
本文關(guān)鍵詞:大學生恥感教育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647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6470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