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fā)展還是跨越發(fā)展——兼評顧永安等著《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fā)展論》
[Abstract]:How to develop newly-buil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that puzzle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cademic circles generally believe that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the road of localization and applied characteristics, but there is a lack of appropriate breakthrough in how to implement them. In his book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ly-buil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fessor Gu Yongan puts forward that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make a breakthrough through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The concrete practical path is to take the road of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and demonstrates that it is necessary and feasible in China, which is very instruct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ly-built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However, the road of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poses a great challenge to newly-buil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ecause it must cross the threshold of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the obstacles of weak subject foundation, the difficult problem of selecting outstanding leaders, and the difficult problem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which means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s first of all leapfrogging development.
【作者單位】: 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
【分類號】:G649.21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清;;大學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型城市建設的互動關系分析[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2 劉軍儀;;建立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來自美國研究型大學的回應[J];比較教育研究;2009年04期
3 文東茅;沈文欽;;知識生產的模式Ⅱ與教育研究——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的案例分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0年04期
4 牛美芹;;三螺旋模式下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研究[J];出國與就業(yè)(就業(yè)版);2012年03期
5 李望平;;創(chuàng)建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風險探視[J];中國城市經濟;2010年07期
6 鄭旭輝;蘇錦云;;高校與區(qū)域經濟互動發(fā)展的機制研究[J];科技和產業(yè);2011年10期
7 周春彥;亨利·埃茨科威茲;;雙三螺旋:創(chuàng)新與可持續(xù)發(fā)展[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8 周春彥;亨利·埃茨科威茲;;三螺旋創(chuàng)新模式的理論探討[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9 劉志銘;殷保達;;大學-產業(yè)-政府關系與創(chuàng)新模式的變革[J];當代經濟研究;2007年10期
10 龍雪梅;龍泳伶;;基于三螺旋模型的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模式探討[J];大眾科技;2009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郁震;高偉;李書朋;劉景;陳穎輝;;青年(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服務平臺建設和運行機制研究[A];浙商研究2011[C];2011年
2 孫啟貴;徐飛;;STS視野下的社會創(chuàng)新探析[A];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與和諧社會建設研究——第二屆全國“科技與社會發(fā)展”中青年南方論壇論文集[C];2007年
3 盧錫超;羅愛軍;;企業(yè)—大學研究中心的價值協同分析[A];全球化視閾中的科技與社會——全國科技與社會(STS)學術年會(2007)論文集[C];2007年
4 蔡增正;;論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中大學、企業(yè)、政府之間的關系[A];2006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6年
5 徐文俊;劉志民;;高等教育與區(qū)域經濟互動發(fā)展的問題與對策[A];2010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6 陳天榮;;傳統(tǒng)產業(yè)集群中科技中介機構的發(fā)展動力研究[A];經濟、技術與環(huán)境——全國經濟管理院校工業(yè)技術學研究會第九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衛(wèi)東;大學內部重點建設[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鄭代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yè)政策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3 周建華;企業(yè)孵化器網絡構建與績效評價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4 喬章鳳;研究型大學與城市科技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D];天津大學;2011年
5 吳英娟;中國高等教育資源投入效益評價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6 曾冰;基于知識吸納的老工業(yè)城區(qū)轉型發(fā)展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1年
7 陳黎;區(qū)域創(chuàng)新能力的形成與提升機理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8 羅澤意;制度變遷視角下大學創(chuàng)業(yè)趨向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1年
9 胡允銀;區(qū)域知識產權形象形成機理與測評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10 周進;大學理念的知識審視與社會建構[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姜海;我國高校經濟風險防范與化解機制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趙鑫;科學知識生產模式的轉變及其意義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邱成富;南山區(qū)創(chuàng)建國際級創(chuàng)新區(qū)的人力資源戰(zhàn)略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4 周暄;建立我國民間創(chuàng)新的孵化器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10年
5 劉芬;中國特色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建設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6 殷福順;重慶市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現狀及對策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7 蘆風軍;產學研合作聯盟模式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8 王巍;技術進步對美國經濟增長貢獻的測算與分析[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9 方黎黎;組織創(chuàng)新視角下的三螺旋接口組織模型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10 王梅;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一個新的大學理念之踐履[D];蘭州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玉豐;;常熟理工學院轉型發(fā)展研究——基于院校研究視角[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9年12期
2 顧永安;;關于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fā)展的思考[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0年03期
3 胡克軍;;新建本科院校發(fā)展戰(zhàn)略初探——以荊楚理工學院發(fā)展戰(zhàn)略為例[J];荊楚理工學院學報;2009年10期
4 宋德如;;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fā)展中的教師人力資源開發(fā)[J];滁州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5 裘愉萍;;轉型期高校校園文化生態(tài)建設對策思考[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教育教學研究版);2010年02期
6 游沛清;新建本科院校科技管理工作現狀及對策[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7 李成,范曉蓉;論新建本科院校經管類實驗室的跨越式發(fā)展[J];高等農業(yè)教育;2004年09期
8 朱中華,季祝平;新建本科院校教育質量保證的若干對策[J];江蘇高教;2005年06期
9 田水泉;張鐵牛;;新建本科院校實踐教學體系建構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校長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10 歐洪湛;;新建本科院校教師隊伍建設探析[J];高教論壇;2007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曹迎春;;我省新建本科院校地方特色科研的現狀及對策[A];第六屆河北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專輯[C];2011年
2 孫凱霞;林維秋;梁紅;;新建本科院校本科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A];高教科研2006(上冊:校長論壇·教育改革)[C];2006年
3 寧凱;;新建本科院?蒲邪l(fā)展及科研管理路徑研究——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與科研發(fā)展路徑研究》課題研究報告[A];高教科研2006(下冊:專題研究)[C];2006年
4 寧凱;;新建本科院校學科建設現狀及發(fā)展模式研究——高教科研課題《新建本科院校學科建設的現狀、制約因素及發(fā)展模式研究》研究報告[A];高教科研2006(下冊:專題研究)[C];2006年
5 祁少華;褚彥坡;莫新祿;;新建本科院校輔導員工作方法研究[A];福建省高校輔導員專業(yè)委員會成立大會暨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壇優(yōu)秀論文匯編[C];2008年
6 劉海濤;;新建本科院校發(fā)展中的誤區(qū)及其應對策略[A];第一屆貴州博士論壇論文集[C];2010年
7 孟澤彬;;貴州省新建本科院校發(fā)展的幾點思考[A];第一屆貴州博士論壇論文集[C];2010年
8 吳明君;;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新建本科院校改革策略[A];“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9 閔志勇;;論現代教育技術在新建本科院校教學中的作用[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上)[C];2007年
10 孫紅鐿;;關于新建本科院校教學評估指標體系的思考[A];高教科研2006(上冊:校長論壇·教育改革)[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臧志東 趙勝利;高校要為全省轉型發(fā)展跨越發(fā)展貢獻力量[N];山西政協報;2010年
2 青島黃海學院董事長 劉常青;青島黃海學院轉型發(fā)展初探[N];青島日報;2011年
3 記者 秦詠鋒;興高大學成立揭牌[N];太行日報;2011年
4 通訊員 曹曉雷 記者 張嬌嬌;加強校地合作 推動跨越發(fā)展[N];淮安日報;2011年
5 記者 黃戎杰;強化對接合作 推動跨越發(fā)展[N];福州日報;2011年
6 記者 徐麗霞;曲靖工商學校——強化組織建設 推動跨越發(fā)展[N];云南日報;2011年
7 葛金華 月航;常州大學抓住機遇跨越發(fā)展[N];常州日報;2011年
8 ;五十載跨越發(fā)展 半世紀鑄就輝煌[N];廣西日報;2010年
9 張學仁 周文;搶抓機遇乘勢而上 求實創(chuàng)新跨越發(fā)展[N];云南日報;2011年
10 耿琪 記者 劉曉娟 曹平平 陳思璇;跨越發(fā)展 強勢崛起[N];吉林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王玉豐;常規(guī)突破與轉型躍遷[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2 王華峰;基于系統(tǒng)科學的高等教育轉型發(fā)展研究[D];天津大學;2003年
3 夏建國;技術本科教育的理論與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4 彭清華;高校擴招的經濟社會貢獻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廖容;廣西新建本科院校學科專業(yè)建設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曉冬;廣西新建本科院校核心競爭力培育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趙子翔;基于平衡計分卡的新建本科院?冃Ч芾硌芯縖D];安徽大學;2011年
4 段德友;曲靖師范學院未來后勤管理改革思考[D];云南大學;2011年
5 呂麗華;廣西新建本科院校教育經費投入問題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2年
6 于潔;學分制下新建本科院校班級管理現狀與對策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2年
7 程傳奇;廣西新建本科院校改革發(fā)展研究[D];廣西大學;2012年
8 郭英莉;我國新建本科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和管理的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2年
9 周惠;新建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現狀研究[D];南昌大學;2011年
10 楊U,
本文編號:251402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514029.html